姚海嵩
11月20日,“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迅速成為人們爭議的焦點。2019年10月,由于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擅自將年卡用戶的入園方式由指紋識別改為人臉識別,被年卡用戶郭某一紙訴狀告上了法庭。一審依據民法總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判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某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并刪除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征信息。一審法院認為,被告在合同期限內擅自變更履行方式,沒有給原告選擇權,侵害了原告的消費者權益;同時,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在服務合同結束且無繼續保存消費者個人信息必要的情形下,應當予以刪除所收集的個人信息,故法院依法作出了以上判決。
郭某把自己的“臉”要回來了,但是對該起案件的思考不應止步于此。人臉識別作為一項新技術,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技術的紅利,如被濫用時也會給社會和民眾帶來負面效應。進一步而言,我們更需要思考,在加快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變革作為國家戰略的大局下,如何應對科技創新對社會產生的沖擊?就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需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更需運用法治思維對上述問題進行法治思考。
從立法層面考量,國家和地方已經建立了相應的法制供給。例如即將施行的民法典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在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至第一千零三十九條創設性地規定了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基本內容,厘清個人信息保護邊界,搭建了治理框架和“技術向善”的價值取向;正在制定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強化和細化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上海在地方科技法治供給上亦先行一步。今年1月20日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前瞻性地設立了社會環境建設章節,轉變政府管理和監管思路,以科技倫理和法治作為治理和管理手段,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科創營商環境和強化創新服務,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拓展創新空間,發揮社會治理的能動和規范作用,持續推進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管理等創新。
如何落實上述法律、法規的立法目的,對標科技前沿發展脈絡和方向,實現精準化的科技法治治理體系,則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迅猛的,例如,隨著基因家譜等遺傳和基因技術的發展,中國人類遺傳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由此凸顯;又如,類腦器官由于可能產生意識進而帶來道德地位的爭議、人—動物嵌合體和類器官移植所引發的倫理問題等,我們都需要在現有的法治供給的基礎上,應用“知情同意”“個人信息保護”“風險/受益評估”“利益共享”“審查機制”等倫理和法律所賦予的治理工具,對科學技術發展前沿進行分析和評估,督促科技創新主體積極落實對人和社會保護的合規機制。既要鼓勵科技創新主體積極地進行科技創新、發展技術、推動產業,也要為其指引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實現“技術向善”的價值取向和治理目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有著“上醫”的遠見。實現上述遠見,我們更需要腳踏實地、積極有為。其一,需要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精于法律的人才;其次,要推進治理應用研究,以法治思維進行“科技、產業、社會”主線“接地氣”研究,細化法治供給,形成一批“前瞻性、指引性、保障性、推進性”依法施治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的法治和倫理思考走在技術發展的前面;其三,更需積極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營造“向善”科創營商環境的各項政策和制度,保障科技創新走在惠益社會和人民的正確道路上。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天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