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堂/山東省臨沭縣畜牧局鄭山畜牧獸醫站 276700
胡彬/山東省臨沭縣畜牧局蛟龍畜牧獸醫站 276700
母豬生產是豬養殖中的一門重要學問。母豬受體質、環境、技術等差異,母豬在生產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風險,生產過程中可引起各類產科疾病。產后閉尿癥和尿路感染在母豬中較為常見。從生產角度分析,母豬產后閉尿癥和尿路感染是生產時間較長或生產用力過度造成的膀胱和尿道長時間的壓縮所致,但究其根源是由于母豬體質虛弱、膀胱無力所致。母豬產后閉尿癥和尿路感染的風險在于它可能引起更多的產科疾病。因此,預防母豬產后閉尿癥和尿路感染對于推動母豬健康生產預防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病因分析母豬產后往往要間隔12h以上再進行排便與進食。由于分娩時間較長,母豬膀胱在這段時間內尿液累積過多,長時間尿液充盈的狀態導致膀胱平滑肌收縮能力降低,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膀胱麻痹或無力。此外,母豬較大的腹部空間在膀胱充盈時膀胱會向腹部下部空間移動,膀胱移位就會造成膀胱壓迫。以上原因最終造成排尿困難或無法排尿。
1.2 臨床癥狀母豬產后閉尿癥在臨床上表現為母豬產仔后一段時間出現尾巴上舉、后肢張開,呈下蹲排尿姿勢。在這過程中母豬表現出努責、用力、痛苦的行為,事實上卻排尿少或無尿或以滴淋狀排尿。在行為上表現出拒絕吃食、拒絕哺乳等癥狀。一般病程為5~7d,甚至更長。母豬生產后膀胱無法正常排尿超過10d就需要及時導尿,否則可能導致膀胱破裂引發尿毒癥。
1.3 防治母豬產后閉尿癥主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建議接產人員在母豬分娩的中途引導母豬進行排尿,特別是分娩時間較長的母豬,需要引導2~3次的排尿,以免造成膀胱憋尿。由于母豬產后閉尿癥易引起尿路感染,因此在生產前要做好產床的清潔,對產床進行清潔消毒。一旦發生產后閉尿癥,飼養人員要將母豬趕到有30~50°的斜坡上,使臀部朝上,頭朝下,戴醫用手套用手在母豬外陰部位輕緩地向前平行推動,之后母豬在自然姿勢下順利排尿。沒有斜坡時可采取后提雙腿的姿勢帶推動外陰部位。以上操作后母豬還不能正常排尿的情況下需要采用導尿管進行導尿。導尿結束后為預防尿路感染要采用肌肉注射青霉素或氨芐青霉素。一般按照2mg/kg的劑量,連續用藥2~3d。此時,母豬出現食欲廢絕或食欲不振的情況,可使用少量磺胺類藥物2~3d,在抑制胃酶降解的同時還能有效的預防腎蟲病。
2.1 病因分析母豬的尿道具有寬而短的特點,封閉狀態相對較差。母豬在分娩期,母豬的免疫力降低,同時陰道和膀胱的括約肌因分娩變得松弛,此時尿道對外的狀態更加開放。在這一階段,母豬的引導和尿道是最易感染病菌的。特別是一些因為生產引導和尿道受損傷的母豬。相對開放的陰道末端和尿路末端積聚了大量的微生物群體,包括葡萄糖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等的病原體,此時更易侵入陰道和尿道,因而無可避免的造成尿路感染。
2.2 臨床癥狀母豬產后尿路感染多為混合型感染,并發尿路慢性感染、腎盂腎炎、膀胱炎等。以上尿路感染在臨床多表現為排尿異常,如尿頻、尿急、尿不盡、少尿、排尿困難、排尿努責、犬坐等癥。部分炎癥嚴重的母豬后驅常伴有血性粘液、膿水或其他粘粘液,同時由于炎癥感染造成的體溫升高。尿檢時PH值均高于7.0。患有尿路感染的母豬在后期均表現出產能下降的情況。
2.3 防治由于尿路感染多為混合型感染,病原體較為復雜,建議中西藥結合治療。首先,采用2.5mg的慶大霉素、3mg的氨芐青霉素、10mg的葡萄糖進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注射2~3d。同時飼料按比例混合2.5%的洛美沙星,每天1次,連續給藥1周。在此基礎上選用甘草6g、肉桂6g、五味子6g、升麻9g、白術15g、茯苓15g、葛根20g、當歸20g、炙黃芪25g、肉蓯蓉25g、麥冬25g、生地25g、黨參25g,煎湯灌服,每天2次,連續給藥7~14d。該處方具有滋養陰氣,調節體內陰陽之氣平衡的作用。西藥針對病原防止菌感,中藥處方內調母豬膀胱虛弱無力并增強其機體免疫力,可達到標本兼治的雙重效果,治療尿路感染的同時也對母豬產后疾病進行了預防。
綜上所述,母豬產后閉尿癥和尿路感染為混合型感染疾病,癥狀相對復雜,因此建議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達標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