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峰/內蒙古化德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013350
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促進了我國養牛業向著集約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養殖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是在牛日常管理中會出現一些突發性的疾病,其中就包括腸變位。該疾病在夏季很容易出現,具有一定的突發性,一旦發病,病程時間短,同時比較嚴重,發病的主要癥狀是劇烈的腹痛,伴有狂躁不安的情緒。
首先,腸套疊。腸道的一部分折疊進入腸道的另一部分,該種情況會導致遠端腸道閉塞,腸套疊主要發生在十二指腸和盲腸的交接部位。其次,腸扭轉,空腸和盲腸部位發生改變,腸管會出現縱軸扭轉或者轉的情況。再次,腸嵌閉。主要指腸管及其附屬的腸系膜進入腹腔天然孔。最后,腸絞窄。主要指腸管被腹腔某些韌帶較窄。
2.1 原發性腸變位如果飼養中的飼料出現問題,很容易引發胃腸機能紊亂,腸管蠕動的能力出現強弱不一的癥狀,此外,如果病畜體位發生劇烈變化的話,可能造成腸變位的發生。
2.2 繼發性腸變位牛在發生其它腹痛病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繼發性腸變位。如果病畜的腸管發生痙攣性收縮的話,造成腸管的蠕動出現強弱不同的癥狀,蠕動較強的腸段會發生變位。此外,如果腸管內積糞或者積氣的話,腹腔內的壓力會增高,腸管通過擠壓的作用會發生變化,如果動物出現腹痛癥狀,會呈現急起和臥變化,病畜反復打滾,容易發生腸變位。
3.1 臨床表現首先,如果牛出現腸變位的話,牛會變得突然暴躁不安,不停的重復站立或者俯臥,牛尾晃動劇烈,腹部肌肉顫動,病牛不愿意前行或者后退。其次,病牛的精神不振,心率呈現加快的癥狀。此外,病牛還會出現脫水和眼球內凹的癥狀,皮膚彈性下降。最后,病牛的排便次數減少或者不排便,排出的糞便為黑色,伴有血液。經過診斷發現腹腔內有血液樣的覆水。
3.2 直腸檢查對腹腔進行檢查可以發現,直腸內有粘液的物質,同時伴有血液。首先,出現十二指腸套疊的癥狀,通過觸摸腸系膜和圓柱狀的腸管能夠判斷。其次,小腸扭轉。在右腎下方觸摸物質,能夠摸到堅實的腸扭轉段,會有疼痛的反應。此外,扭轉部位的腸管內會有大量的氣體和液體,造成腸管膨大,另一部分腸管呈現細軟和空虛的癥狀。最后,小腸嵌閉。一般情況下,能夠在模腔內摸到一種蒂狀腫脹物,但是會呈現不規則的形狀。
3.3 病理變化腸套疊指的是一段腸管和另一段腸管出現套疊的狀況,隨著時間的延長,再套疊的地方會出現發紫和水腫的癥狀,尤其是腸管內部有出血癥狀。
為更好的診斷牛是否發生腸變位,應該結合發病特點。如果突然發病,牛基本不進食。如果出現中度以上腹痛的話,使用一般的止痛劑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排便就會停止,但是有血樣的粘液排出。通過腹腔穿刺的方式抽出血液,然后對血液和直腸進行檢查就可以作出判斷。
5.1 治療措施首先,腸套疊。切開大網膜之后到腹腔找出病腸的位置,之口使用手輕輕引出。此外,在發病的初期階段,可以將粘連處輕輕分離,之后將套疊的部位取出即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腸壁轉為桃紅色,并且動脈恢復搏動,之后將腸管重新放于腹腔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程時間比較長和癥狀比較嚴重,或者已經出現出血和壞死癥狀,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套疊的腸管分離的話,將相應的部位直接切除即可,之后再縫合。其次,腸扭轉。將病腸和腸系膜引出腹腔,扭轉一定的幅度。如果病情較短和較輕的話,可以輕輕分離粘連部位。如果病情比較嚴重,需要進行切除。再次,腸嵌閉。處理方式和腸扭轉基本相同。最后,術后的保護措施。手術之后不需要進食,不必控制飲水,需要補充大量的抗生素,每隔一天到兩天需要使用青霉素,保證牛有適當的運動。一般情況下,手術之后的24小時到48小時會有糞便排出。糾正脫水和酸堿失衡的癥狀。發病之后,病牛的體液流失量比較大,為此,應該采取科學的補液措施,防止病牛出現脫水的癥狀。如果病牛已經出現脫水,及時補液即可。如果出現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的癥狀,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在發病的初期階段,可以在補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鉀和酸化液,能夠很好的糾正代謝堿中毒癥狀。在治療過程中,腸變位沒有解除之前,不能補充糖分,在解除之后可以攝取。
5.2 預防措施首先,重視飼料管理,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制度,保證牛定期運動,為牛提供干凈的飼料和飲水,在日糧中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避免牛腸胃功能受到損害。此外,還應該定期的驅蟲,保證養殖場的干凈衛生。其次,加強日常的護理措施,防止牛出現劇烈翻滾和急起急臥的問題,發現牛出現異常問題,及時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