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湖北咸寧市通城縣中醫院外科,湖北 通城)
腹壁切口疝是普外科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其中接受過急診手術的腹部創傷患者有較高的發生風險[1]。腹壁大切口疝需要采取適宜的方式進行修補手術,手術比較復雜,容易出現并發癥以及復發情況[2]。本研究對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腹部創傷腹壁大切口疝患者的臨床診療特點、經驗進行了分析總結。
選擇2007 年至2015 年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符合腹壁大切口疝的腹部創傷急診術后患者共計30 例,其中有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5 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63 歲,最小的為20 歲,平均年齡為(43.62±2.47)歲;入院時患者體重指數最高的為29.1kg/m2,最低的為23.9kg/m2,平均為(26.4±1.1)kg/m2。患者均在腹部創傷后接受過急診手術治療,腹部切口或是傷口有過感染史,并均接受過剖腹探查術。致傷原因主要有車禍、高空墜落、刀砍傷或是扎傷等。
入選患者均在全麻氣管插管狀態下接受人工補片疝修補術。其中嘗試經腹腔鏡輔助腹腔內放置補片方式進行疝修補的患者共有5 例,使用聚四氟乙烯復合補片防粘連側面向腹腔,其中2 例患者中轉開腹手術。其余患者開放前入路,采取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修補疝的方式,補片的材料為聚丙烯補片。術中直視下進行腹壁缺損大小的測量,人工補片應當超過缺損腹壁邊緣的5cm 以上,放置好補片之后用單固不可吸收縫線將其與腹壁縫合做好固定。在人工補片淺層常規放置引流。術中沒有患者發生不良事件。
術前1d 讓患者做好腸道準備,保證手術順利開展,術前30min 給患者使用抗生素,用藥途徑為靜脈給藥,以預防感染。30 例大切口疝患者中,有9 例為巨大切口疝,其中4 例患者疝囊較大,給患者在術前3-4 周開始進行腹帶加壓,同時給患者實施腹肌順應性訓練。30 例患者術后均進行2 周以上的持續腹帶加壓。
本研究腹壁大切口疝的疝修補術的手術時間最長的為208min,最短的為62min,平均手術時間為(134.2±10.4)min。嘗試經腹腔鏡輔助腹腔內放置補片的患者共有5 例,其中有2 例(40.00%)患者存在切口下以及腹腔內廣泛粘連情況,進而實施了中轉開腹手術治療,該術式的手術成功率為60.00%。其余病例采取經前入路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的方式,患者的手術均得以順利完成。
本研究入選患者中沒有死亡情況發生,共有6 例患者發生了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并發癥類型方面,有2 例患者發生了切口感染,占總人數的6.67%,對這些患者進行清創處理之后將補片取出,對局部創面實施負壓封閉引流,進行創口的反復多次清創處理,有1 例患者發生了腸瘺,占總人數的3.33%,該例患者疝修補術失敗,在切口疤痕痊愈后出院,有3 例患者發生皮下血腫和脂肪液化情況,占比為10.00%。
本研究患者術后隨訪時間均>4 年,平均隨訪時間為(6.54±1.23)年。發生腸瘺的患者疝修補術失敗,在腹部切口愈合后出院,且出院后10 個月發生切口疝復發的情況,復發率為3.33%,其余患者在隨訪期間均未復發。
切口疝是手術切口深處的筋膜層裂開或未愈合所致,可視為遲發的切口裂開或表面愈合的深部切口裂開[3]。出現切口疝之后,其會逐漸增大,需要及時對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本研究結合臨床實際,對腹壁大切口疝的臨床診治特點進行如下總結。
目前認為導致切口疝發生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性別(男性發病率更高)、切口感染、糖尿病、貧血、肥胖、急診手術、低蛋白血癥等,切口感染、傷口裂開是導致切口疝的獨立危險因素[4-6]。本研究入選的30 例患者均有腹部創傷急診手術史,多數患者曾發生手術切口感染、術后切口裂開、延遲愈合等不良情況。有消化道損傷的患者為29 例,有24 例患者合并四肢骨折、骨盆骨折等全身多發傷,導致出現低蛋白血癥或是一過性貧血。
本研究患者均采取了人工材料補片的加強修補方式。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為本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手術方式,該術式并發癥發生率低,手術成功率高[7]。嘗試進行經腹腔鏡輔助腹腔內放置補片的患者共有5 例,其中有2 例患者中轉開腹。該術式成功率不理想,可能與腹部創傷急診手術史、切口嚴重感染史、切口延遲愈合等導致腹腔粘連有關[8]。中轉開腹的患者均接受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的疝修補術。
腹部創傷腹壁大切口疝患者接受疝修補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類型主要有手術部位感染、補片感染、疝復發、腸瘺、皮下血腫等[9]。其中疝修補術位置的感染會引起補片感染情況,需要將補片取出,從而導致疝修補術失敗。對于1 例腸瘺患者,疝修補術失敗,在切口瘢痕愈合后患者出院,并且在出院后10 個月發生復發,極大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另外,術后應當常規放置引流,這對于預防術后感染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解決人工補片感染問題,從而節省患者更多的時間以及經濟費用,提升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