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會玲,呂蕾
(1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2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代謝病科,山西 太原)
呂蕾主任醫師系山西省中醫院代謝糖尿病科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從事內分泌專業工作三十余載,有豐富的內分泌疾病診治經驗,多年來在臨床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方面,療效顯著,認為在治療亞甲炎初期需明確診斷,切勿過早使用西藥及激素治療,將辨病辨證相結合,采用傳統中醫藥治療,療效肯定。現將呂蕾主任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經驗總結如下。
甲狀腺疾病屬于中醫疾病“癭病”范疇。中醫領域關于亞急性甲狀腺炎沒有明確名稱和定義,大多數醫者根據其臨床表現及其發病部位特點歸屬于中醫“癭痛”、“癭癰”、“癭瘤”等范疇。關于亞甲炎的病因病機,眾多醫家觀點各不相同,但都將本病的病因歸納為外感與內傷兩個方面。陳繼冬[1]認為其發病與外感風熱毒邪密切相關,外感風熱毒邪襲表,熱毒壅盛, 灼津煉液為痰, 痰氣交阻, 氣滯血凝, 與熱搏結于頸前,經氣不暢而致。薛茹冰[2]認為亞甲炎多因外感風熱疫毒之邪, 內有情志不暢, 氣郁化火, 毒火內外交蒸, 蘊結于頸部而致癭毒。王幼輝[3]則從“邪在少陽”這一病機入手,認為亞甲炎發病機制為氣郁發熱基礎上外感風熱邪毒致病,在外為風熱或風火,在內為肝郁化熱、積熱上壅,止于頸部,痰熱蘊結,氣滯血瘀而致癭痛。
呂蕾主任認為因亞甲炎患者在初期表現主要以頸前疼痛為主,無紅腫、化膿及結塊等臨床表現,故將其歸屬于中醫“癭痛”范疇。呂蕾主任指出,本病急性期以脾氣虧虛、痰熱內阻證型居多,皆由患者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感受外邪等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脾氣虧虛,正氣不足,痰濁內生,復感風熱之邪,外邪引動內痰,郁而化熱,積熱上壅,挾痰蘊結,以致痰火交阻于頸前而發病。本病的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之證,病變過程中,虛實夾雜貫穿整個疾病始終。
現代對中醫脾臟的研究表明,脾的功能與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功能均有者密切的聯系[4]。根據中醫《脾胃論》的理論思想與現代醫學研究,脾胃具有能量轉化運輸和代謝的功能,它能夠提供營養物質,促使機體的免疫功能正常活動。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氣健運,飲食物入胃后方可消化吸收,才能化生氣血、津液,為機體提供足夠的養料,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若脾胃內傷, 元氣不足, 不能化生氣血津液,則內不足以維持正常的身心活動,外不能抗御外來邪氣的侵襲,從而產生內傷與外感種種病癥。中醫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呂蕾主任認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工作壓力大,造成機體免疫力低下,脾胃亦為“后天之本”,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抵抗外邪侵襲作用減弱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而多數亞甲炎患者在發病前多有感冒病史,素體脾胃虛弱,復感風溫、火熱之邪,外邪伏痰,積熱上壅,夾痰蘊結,搏結于頸項,以致局部氣血凝滯,郁而化熱,而成癭痛。
《醫學入門》中講癭病“皆痰氣結成”。歷代醫家對各種不同的甲狀腺患者,從“痰”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認為在所患疾病的某一個時期或整個疾病過程中,可存在不同表現、不同程度的“痰瘀”、“痰熱”表現[5]。呂蕾主任認為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甲狀腺其部位正位于頸部正中皮下,屬于“痰邪”易聚積部位,外感風熱之邪煎熬津液而生痰,或痰郁生熱,熱與痰相搏,阻于頸前,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痰、氣、瘀搏結于頸前,日久化熱,出現頸前部疼痛、腫大、發熱、咽喉腫痛等一系列痰熱內盛之象,從而導致癭痛的發生。
呂蕾主任將辨病辨證相結合,運用健脾化痰、清熱散結方法,自擬解毒消癭湯治療急性期亞甲炎,由忍冬藤、蒲公英、連翹、板藍根、夏枯草、甘草組成。方中忍冬藤、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具有抗炎作用;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功效;連翹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其可促進炎癥屏障的形成,具有確切的抗炎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夏枯草具有散結消腫功效,與連翹配伍增強清火散結之效。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使風熱得散,郁解得疏,癭腫得通,則腫消而痛止。并要注意主癥與兼夾癥候靈活運用方藥。若發熱明顯,加柴胡、黃芩等以解表清熱;如乏力明顯,加黃芪、陳皮、茯苓等健脾益氣;如疼痛明顯,加延胡索、僵蠶等加強止痛功效。
患者李某,女,46 歲。1 月前出現鼻塞、流涕,咽痛,自覺“感冒”,口服感冒膠囊等藥后好轉。之后出現頸前疼痛,無發熱,未予重視。近1 周頸前疼痛加重,伴發熱,體溫最高達38.6℃,偶有心悸,遂來院就診。
初診:2018 年12 月19 日。主訴:頸前疼痛1 月,加重伴發熱1 周。就診時癥見:頸前疼痛,伴發熱,無耳部疼痛,偶有心悸,疲乏無力,納食可,小便調,大便偏稀。查體:甲狀腺Ⅲ°腫大,質中,有觸痛。舌暗苔黃稍膩,脈細數。既往史:2015 年發現甲狀腺結節,間斷復查結節性質未見明顯變化。實驗室檢查:紅細胞沉降率:68mm/h,甲狀腺功能檢查:TSH:0.01IU/L,FT4:43.52pmol/L,FT3:10.93pmol/L,TG:65ng/ml。甲狀腺彩超: 甲狀腺體積增大,實質回聲粗糙(亞甲炎可能)。中醫診斷:癭癰(痰熱內蘊)。西醫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方劑選用解毒消癭湯加減。治療以清熱化痰為主,佐以健脾行氣止痛為主。具體方藥:忍冬藤30g,蒲公英30g,板藍根30g,夏枯草30g,玄參10g,陳皮10g,茯苓10g,蒼術10g,白術10g,生薏仁10g,延胡索30g,僵蠶10g,甘草6g。7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二診:2018 年12 月26 日復診。頸前疼痛緩解,無發熱,精神乏力好轉,二便調。查體:甲狀腺Ⅲ°腫大,質中,有觸痛。舌暗苔白稍膩,脈細滑。既往體健。中醫診斷:癭痛(痰熱內蘊)。西醫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上方延胡索減至15g,去生薏仁、蒼術,加浙貝20g。7 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三診:2019 年1 月2 日復診。患者頸前疼痛感消失,無發熱,精神可,納眠可,二便調。舌暗苔薄白,脈細數。上方去玄參、浙貝,加黃芪30g,7 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之后患者每周門診定期復診,病情平穩,頸前疼痛未再出現。
按語:該患者以頸前疼痛為主癥,血沉偏快,甲狀腺Ⅲ°腫大,質中,有觸痛,結合檢查甲狀腺彩超提示亞甲炎可能,中醫辨病為癭痛,辨證為痰熱內蘊證。患者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傷及脾胃,脾主運化,脾虛氣弱,運化失職,故大便偏稀;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故心悸,疲乏無力,脾虛易生痰濕,濕困日久,郁而化熱,濕熱結聚,阻滯局部氣機,氣血運行不暢,痰、氣、瘀搏結于頸前,故見頸前疼痛。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指其本”原則,方中選用忍冬藤、蒲公英、板藍根方奏清熱散結之效;夏枯草散結消腫;玄參清熱涼血、解毒散結;陳皮、茯苓健脾益氣、祛濕化痰;蒼術、白術健脾燥濕;生薏仁健脾、利水滲濕;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僵蠶軟堅散結,甘草調和諸藥。
亞甲炎在疾病診斷初期易造成漏診誤診,易于與上呼吸道感染、橋本甲狀腺炎、Graves 病等病相混淆,并進行相應的治療,造成患者病情反復,治療不徹底。呂蕾主任認為在診斷亞甲炎初期應避免漏診誤診,需明確診斷,切勿過早使用激素治療,將辨病辨證相結合,采用中藥治療,隨證加減,通過改善炎性狀態、改善受損甲狀腺功能而發揮治療作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6,7]。中醫藥治療亞甲炎,一方面可減少西醫激素治療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其復發率,可見中醫治療的優勢所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