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1日,廣州市近160名教師齊聚從化,參與2021年廣州市“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校園及社區”中小學教師培訓活動。這是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生物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生物專委”)自2017年起,承辦的第五次中醫藥傳統文化教師培訓活動。
近年來,廣州市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傳承,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活動。生物專委一直參與其中,作為探路者的角色,它見證著“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在廣州市的推行,也為此出謀劃策。中醫藥文化如何進校園?生物專委的成員向記者分享他們的經驗。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如何做?
逐步探索 推陳出新
緣起于2016年,時任廣州市教研院生物學科科長的麥紀青老師在好友處得知廣州中醫藥大學有中醫藥進校園的相關課題研究,正苦于尋找既能在中小學推廣中醫藥文化,又熟悉中小學活動實施的團體。在麥紀青老師的牽線下,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生物專業委員會與廣州中醫藥大學有了第一次交流。
2017-2018年,生物專委開始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活動摸索。“我們聯合廣州市中學生物教學研究會、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中醫藥數理工程研究院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組織教師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藥圃參觀,舉辦中學生知識競賽。2018年,全市有208所中學近900名學生參加了展示活動,廣州中醫藥大學還把幾車的標本運到現場,給學生做現場植物識別。”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梁旭明表示,通過“教師+學生”的模式推廣活動,即加強教師課外輔導技能,豐富教師教育理論素養,又切實提高中學生對嶺南中醫藥的興趣。
“知識競賽的效果似乎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放開思維,更加創新地辦活動,提高中醫藥文化推廣的深度。”接下來,生物專委要怎么做呢?一眾老師展開了討論和研究,“既然說起中醫就會想到養生,廣東人又喜歡‘煲湯’,我們為什么不去做時令養生湯譜設計呢?除了飲食,我們還可以制作養生物件,如香囊、發簪、手鏈等小飾品。”立足本土文化,生物專委繼續深入調研,了解到很多學校不會做中醫藥園的設計管理,所以嘗試在有開展條件的學校推動‘藥園設計與中藥種植’活動,例如在學校生物園劃出幾平方米,讓學生根據學校的方位、濕度、陽光等因素,進行藥園設計,學生在動手種植中醫藥材的過程中就能了解藥材的習性、用途。于是,2019年起,生物專委有了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競猜、中醫藥制作展示活動、藥園設計活動的嘗試。再后來,生物專委發現在學校開展種植還是有一定難度,于是改變了模式,推出家庭中草藥栽培實踐活動。到2020年年末,生物專委迎來了“大豐收”——形式豐富的中醫健康保健藥膳與短視頻、中醫藥健康小飾品、二十四節氣對應的中草藥科普畫冊、家庭中草藥栽培實踐報告等系列活動,在市內中小學掀起了一陣中醫文化熱潮。
梁旭明表示,中醫文化推廣就是將文化植根于內心,就是當你遇到生活某些需求時,你會有中醫藥的觀念進行轉化。生物專委推廣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每一步都是圍繞師生的學習生活出發,“我們收集、篩選資源,將好的資源推薦給老師們使用,同時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饋,希望大家有所獲益,所以我們搞競賽、搞案例收集,這是生物專委工作最希望看到的。”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有何成果?
“最頂級的成果”是學生獲益
問及多年推廣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有何成果,梁旭明坦言,“最頂級的成果”是學生獲益。
“近五年,有數以萬計的學生和老師通過參與我們的活動,獲得基本的中醫藥知識,了解了中醫藥文化。在不斷的普及過程中,相信這些收益會轉化為內化的素養和文化。”教育不是做成果化,而是講求效應,通過“煲湯”,學生不但能了解背后蘊含的中醫藥文化,還能傳遞家的文化——獲得“2019年中醫健康保健藥膳現場制作一等獎”的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林炫杰同學在報告中寫道:第一次制作青橄欖湯時,我想起慈祥的奶奶,雖然她已不在我們身邊,但她喝這個湯時開心的樣子總是很難忘。她對我的點滴關愛也浮現腦海中。這個湯也讓我想起親愛的媽媽,有慢性咽喉炎的媽媽,每次喉嚨痛或干咳時,她總是會做這個湯來喝。我還想起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她們每天不厭其煩地教導我們,喉嚨不舒服更是家常便飯,她們也一定非常需要這個湯,我會繼續學習和研究相關知識,因為學無止境,生活中的點滴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體會。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有何困難?
專家帶路 見招拆招
目前,中醫藥文化在中小學推進的工作中,遇到課程內容與師資力量不匹配、中小學階段中醫藥課程教材不完善、中醫藥進校園相關教師培訓系統性不強等問題。對此,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生物專業委員會主任余英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學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培訓生物老師或者有興趣的老師,若學校沒有相關資源,老師也可以參加校外培訓,如生物專委連續五年承辦教師培訓活動,為一線教師賦能,見證不少老師從不清楚中醫藥到一步步了解。
第二,應充分發揮中醫藥院校、中醫醫院的作用,建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專家團隊和大學生志愿者團隊,例如,中醫藥院校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可以在課外實踐的時候,走入中小學課堂,跟師生做溝通、指導。
第三,可以開展“名中醫、老中醫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中醫大家的個人魅力,吸引學生、影響學生。
第四,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相關教師培訓應該增強規劃性和系統性。例如以五年為一個周期,相關的老師按設置好的提綱進行培訓,同時,將培訓納入繼續教育學分,以提高老師的積極性。如果能結合“線上+線下”培訓、菜單式培訓,那就更好了。
第五,課本編寫首先需要中醫藥院校提供專業支持,其次各中小學校可學習優秀案例,并結合學校實際,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開設中醫藥相關的校本課程,將中醫藥知識普及與基礎教育拓展性課程有機銜接。
(記者:黃寶婷 "周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