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部編版教材的第一個活動探究單元,該單元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課文、注釋、旁批、補白和技巧點撥;另一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各項學習活動的要求,包括“活動任務單”和任務說明。本單元的三個學習任務分別是新聞閱讀、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彼此之間是相互遞進的關系,新聞閱讀是基礎任務,通過閱讀課文等新聞材料,掌握基礎知識,通過橫向對比,了解常見的新聞體裁的特點,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做準備。新聞采訪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任務,也是活動性最強的任務,通過了解采訪的流程和做法,了解新聞報道事實的整個過程。新聞寫作既是前兩個任務的結合與落實,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可以說新聞閱讀解決“知識”“方法”的問題,新聞采訪解決“內容”的問題,新聞寫作將它們結合起來,突出“新聞寫作”而非一般寫作,第一單元的課文中,分別對應的是:消息寫作、新聞特寫、通訊、評論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新聞寫作具有真實性、時效性,寫法上、格式上和一般寫作的的區別。
一般來說,消息是要報道某一新聞事件的整體情況,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實。新聞特寫則描寫最典型的、最有表現力的瞬間或片段,將其拉長、放大、定格,從而形成一個焦點,將整個新聞事件折射出來,這樣的寫法細致入微且現場感強,為消息、通訊所不及。
筆者結合《“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課的教學來談一談怎樣寫好新聞特寫。
切分鏡頭,局部放大
從捕捉瞬間這一點來看,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寫。特寫一詞借用電影學中的術語,指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一個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個細部的鏡頭。新聞特寫,是采用類似于特寫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寫作為主要表現手段,截取新聞事件中最具有價值、最生動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從而鮮明再現典型人物、事件、場景的一種新聞體裁。呂偉的動作被切分為準備、起跳、騰空、入水,逐一描寫,極具鏡頭感。一連串的跳水動作用電影中切分鏡頭的表現手法,逐一攝下、定格、放大,如“輕舒雙臂,向上高舉”“輕輕一蹬”“向前翻騰一周半”“空中轉體三周”“插入碧波之中”等等。這一系列把呂偉的“5136”這個高難動作分解成一連串特寫鏡頭、慢鏡頭進行放大,讓讀者產生了比看電視還要深刻的印象。
凸顯細節,描繪如畫
新聞特寫的寫作技法中,描寫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決定著特寫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一般來講,它分為細節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場景描寫等。其中,細節描寫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如果沒有細膩、生動的細節描寫,文章就會僅有骨骼,沒有靈魂,既生硬又空洞,毫無價值可言。“她已經展開身體,像輕盈的、筆直的箭……幾串白色的氣泡擁抱著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運用“舒”“蹬”“飛”“托”“插”等細節描寫來表現跳水的動作。運用細節描寫,將跳水姑娘輕盈似箭、瀟灑自如的身姿盡收眼底。
除了凸顯細節之外,展現生動的畫面,也是新聞特寫常用的手法。作者極有層次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飛天” 畫卷,從“輕輕一蹬” 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進碧波之中”。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呂偉整個跳水動作的完美而又精彩畫面,令人難忘。
多種手法,如臨其境
只有描寫還不能突出特寫人物豐富、鮮明的個性特點。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其立體地、飽滿地呈現,才能讓新聞特寫中的典型人物在文字中活起來,在讀者心中站起來。具體說來,文章語言凝練,作者抓住除了運用動作、外貌等描寫還運用了襯托、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并以生動的詞語、修辭加以修飾,使文句生動可感。此外文中最鮮明的特色是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動性,激發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正是特寫常見的寫作方法及效果。如:僅一組跳水動作,作者就用了七個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隨著旋風般的空中轉體三周”“像輕盈的、筆直的箭”是明喻,“呂偉輕輕一蹬,就向空中飛去”“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畫“飛天”畫的是飄飄欲飛的仙女,作者則以“‘飛天’凌空”為題,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優美絕倫。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寫的文采,而且使動作更加可視可感。第一段起跳前,既有呂偉的神態,又有觀眾和環境描寫,正側面結合。結尾部分有觀眾的反應,裁判給分,觀眾贊嘆,則屬于側面描寫,將整個特寫推向高潮,讓人有一種如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