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鐵軍
【摘要】為加快裝配式項目體系在保障性房屋建造中的推行使用,經研究保障性房屋建造對裝配式項目體系的促進意義,及其裝配式項目體系對保障性房屋建造的促進意義,比較探究保障性房屋建造和裝配式項目體系的特點與關聯性,進而闡述保障性房屋建造和裝配式項目體系的互促發展策略。
【關鍵詞】保障性房屋;裝配式項目;關聯性? ? ? ? ?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13
保障性住宅的裝配化建造,既是保質保量的處理當下各大中低收入人群住房要求的重要途徑,還是一個基于長久緩解資源壓力、環境負擔、建設集約型社會、處理社會住房難題的重要方式。
1、保障性房屋建造對裝配式項目體系的促進研究
1.1產品需求量多
現今我國裝配式項目建造尚處于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但是因為消費理念與傳統建設方式的落后,缺少較強的市場來支撐裝配式項目,但通過政府所引導的保障性房屋的大量建造給裝配式項目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平臺。
1.2政府多角度統籌
因為當前裝配式項目的建設概念并不普及、現有各項標準體系不齊全、模數協同不完整和部品規范化程度低、還沒有形成齊全的產業鏈等各種問題,造成國內房地產開發上對裝配式項目保持觀望態度。而且,規范化是裝配式項目發展的關鍵前提與保障,而以企業內部標準體系視為整個行業的統一標準,缺少廣泛性與普及性。因此,對于這種情況,需要由政府引導優化裝配式項目的標準。
根據國內外裝配式項目的發展過程來看,均是政府引導積極推進設置各種技術標準與通用標準。比如,1969年日本制定了《推動住宅產業標準化五年計劃》,并設置了房屋性能、機械、材料以及結構安全規定,而且制定了房屋性能認定機制。1979年美國發布了《國家工業化房屋建造與安全規定》。
保障性房屋是以政府為導向開展研發建造的,把裝配式項目的生產形式用在保障性房屋的建造中,其行業規定、協調模數、構配件標準僅有依靠政府多角度統籌才可以更好實行。
1.3政府經費與政策扶持
裝配式項目的全面建造和政府的主導緊密聯系,不僅表現在裝配式項目規范化體系的優化主體方面,還表現在國家政策與資金扶持方面。
保障性房屋是政府供應的公益性房屋,存在一定的政策導向性[1]。因為裝配式房屋建造在短時間內資金優勢較差,所以就需要政府用資金及政策扶持來推動裝配式項目建造以減少企業的開發支出。
2、裝配式項目體系對保障性住宅建造的促進探究
2.1質量層面
保障性住宅的建造是由政府領導組織的大型民生項目,其質量安全備受社會各界普遍關注。所以,保障性住宅的質量要滿足國家質量規定,而且要經受住時間檢驗,保障在規律規定應用時間內均能起到保障性住宅的作用,處理困難民眾的住房難題。現今的房地產房屋市場中,住宅的質量問題經常出來,保障性住宅中同樣存在無法規避的質量問題。
2.1.1傳統建設形式下保障性房屋的質量缺陷
當前國內房屋建造市場中的主要工作形式是人工現場濕操作,房屋主體結構通常是現澆捆綁鋼筋,灌澆好的柱、梁通過鋼接或是鉸接方式銜接,進而組成了鋼筋砼結構承重體系[2]。簡單地說,就是由現澆砼梁與柱組裝的結構一同抵御房屋在應用期間所承載的豎向和水平固定壓力以及活壓力。
傳統建設形式大都采取現場澆筑砼方法現場成型,其尺寸的計量單位是cm,由此導致結構偏差很大,在房屋應用階段,會產生裂紋、屋面漏水、門窗變形和密封性差等質量缺陷。
2.1.2裝配式保障性房屋的質量優點
相較于原來的建造形式,裝配式項目的配件在工廠內經專業模具預制制造,流水操作下的規范化加工和養護與集中的質檢規范,促使構配件精度可以滿足出廠驗收規定,再運往施工場地,借助吊裝等設備把住宅的各類構配件在現場完成拼裝,隨后對其節點完成現狀澆筑,進而組成齊全的主體框架,如此以來就能夠防止大多數認為不確定原因引起的質量缺陷[3]。比如,在屋面板進行整體防滲處理,就可以充分保障作業各道工序的時間距離;安裝整個墻面,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決墻體裂痕、鼓起、滲水等質量缺陷。另外,房屋構配件的加工有一定的模數協調體系、大小及技術體系,其零配件的尺寸計量單位是mm,促使建筑結構不會有很大尺寸的誤差,更好保障了結構的總體穩固性,防止了門窗變形、密封性差、房屋尺寸誤差等質量缺陷。就屋面滲水與墻體平整度來說,現澆砼結構與裝配式結構的質量比較見圖1所示。
所以,把裝配式項目的建造方式用于保障性房屋建造中,可以有效處理保障性房屋建造中所產生的各種質量通病,從本質上提升住宅質量。
2.2工期層面
傳統施工工作中一般依靠人工操作,施工生產率不高。但是以裝配式形式建造,會大幅度提升施工生產率,主要是因為裝配式項目的構配件均是在工廠加工完成,流水工作大大減少了構配件的成型周期,還縮短了現場操作時間[4]。而且,裝配式項目施工環節受天氣等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很小,如雨季工作、冬季工作等,進而大幅度提升了施工生產率。
裝配式項目相較于現澆砼結構的操作工序來說,削減了施工場地的鋼筋生產、定位、捆綁、模板定位、架設、驗收、大量砼的配備、運輸、澆筑和振搗等。有關信息顯示,裝配式項目的使用會減少工期30%。
2.3成本層面
保障性房屋建造的整個壽命周期成本控制,即從項目立項審批、可行性探究著手,通過房屋與施工規劃、土地開發、房屋建設直至應用、維修與報廢的整個過程形成的資金總和,這里包含建筑的資金費用、環境費用以及社會費用。
傳統的工作形式,需要許多人力,人工費用也伴隨國內社會農民工用工荒的逐漸嚴重而慢慢提高[5]。而且,因為保障性住宅的建造經費來源通常是商業銀行借貸,因此必定會帶來很高的資金費用,所以,采取裝配式形式建設保障性房屋,能夠大幅度削減傳統施工過程所需的人工總數,減少建造周期,提升建造質量,進而在房屋應用和維護過程所耗費的成本也會減少。
統一成本核算表明,裝配式項目的建造成本要超過傳統建造形式的成本,但大范圍推廣實行后,整體而言能夠減少保障性房屋的建造費用。
2.4資源環境層面
當前我國的建筑市場上,資源浪費十分嚴重,其構筑物能耗很高,傳統的房屋施工環節所采取的如鋼筋、砼等大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削減建筑能耗是建筑行業長遠發展的重點。裝配式項目該種配件工業化加工、房屋現場拼裝的操作形式針對傳統結構施工房中耗損量很多的資源,像水資源、土地資源等,均會得到明顯的節約。
原來的建造形式會形成工業三廢,對生態的污染無法逆轉。但因為裝配式項目建造形式是干作業,操作現場的具體內容是在場地設置預制部品、配件、現場濕作業的勞動量會明顯削減,所以廢水量也會明顯減少,而且也可以降低砼材料的耗費與碳排放量,減小環境負擔[6]。同時,相對于現澆砼的施工形式來講,現場干作業降低了大型機械運行時產生的噪音,同樣減小了噪音污染。
3、保障性住宅建造和裝配式項目體系的特點與關聯性
從建筑物的結構規模、個性化水平、房屋設計、結構規劃以及政府職責等方面來比較研究保障性住宅與裝配式項目的特點和關聯性,見表1。
通過表1能夠發現,保障性住宅的建設特征在于結構規模大、住宅戶型相對偏小、業主對住房的個性化要求不高、結構設計簡單以及設計規范化程度大、要求政府和住宅建造方對其展開統一規劃與建造[7]。而裝配式項目體系的特征在于,在工廠生產線上大量加工預制的砼結構、鋼結構等建筑配件和預制樓梯、陽臺、樓頂與墻壁等建筑配件,再運往施工場地裝配建設,組合成一棟一棟大樓。因此,裝配式項目的特征在于建筑物規范化程度高,需要大范圍的模數化制造。
經上述比較分析能夠發現,保障性住宅與裝配式項目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點及內部聯系,所以,保障性住宅十分適合規范化設計、工業化制造的裝配式建造形式。
4、保障性住宅建造和裝配式項目的協同發展策略
4.1優化標準體系
因為制約裝配式建筑持續發展的關鍵原因在于構配件的標準體系不健全,裝配式項目的行業標準不齊全,因此,若想全面加快保障性住宅的裝配化發展,就必須從標準制定著手,進一步完善各項標準,促使保障性住宅建造和裝配式項目相融合。
4.2財稅優惠制度
除標準體系不齊全以外,當下裝配式項目成本優勢較差的現狀是因為財稅征收政策不齊全。因此,從政府與各部門角度著手,要對裝配式項目的設計施工方提供完善的財稅優惠,從經費方面確保保障性住宅中普遍使用裝配式項目體系。
4.3構建示范基地
建造裝配式項目時,有許多技術及標準應用很難被預見,因此需要構建保障性住宅裝配化項目的示范基地,由此加快各種技術的推行[8]。如萬科地產是國內建筑領域的龍頭老大,其在北上廣等地方已經把工業化建造科技用在保障性住宅建造中,利用工業化技術提高了房屋質量與品質。
4.4強化輿論導向
在國內,因裝配式項目的發展尚處于起步時期,大眾針對裝配式項目的認識并不深刻,因此,要充分突出輿論導向作用,全面傳播裝配式項目的安全性、社會價值、生態優勢等,讓大眾從心里認可這種新型房屋,促使裝配式項目和保障性住宅相融合。
結語:
通過保障性建筑建設和裝配式構筑物體系的協同發展研究可以發現,保障性建筑中融入裝配式結構,大量建設高質量、成本少的保障性住宅,既完成了政府建造保障性住宅的任務,還長久處理了“買房難、買房貴”的社會現狀,也在較大限度上減小了資源壓力以及環境負擔。這針對保障性住宅的建造和裝配式構筑物的發展而言,均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常春光,劉丹,張蓓.保障性住房建設與裝配式建筑的互促關聯分析[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9-84.
[2]侯廣偉.保障性住房建設與裝配式建筑的互促關聯分析[J].低碳世界,2017,000(03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