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苓瑾(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化自信,助力偉大復興”。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凝聚著這個民族對歷史的認知、對現實的感悟和對未來的展望。然而,近年來,日本文化、歐美文化盛行,中華文化似乎出現了文化危機。然縱觀歷史,中華文化并不缺乏巨大影響力,甚至對周圍輻射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因此,中華文化危機,實則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文化自信,需要的是傳承與創新:傳承可以防止文化的消逝、走向虛無;創新可以防止文化的僵化、走向沒落。接著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可有力地推動社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柴加薪。
文化自信的基本,在于它代表著我們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發揚優秀文化的魅力。自古以來,中華文化根植于中國這片沃土中,即使遭到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仍頑強地屹立著,長燃生機之光明。魯迅口中的那些“中國的脊梁”們,全力延續著中國人的自信,支撐著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正是因為他們在危難中仍理解且認同自身文化的珍貴內涵與價值,并對自身文化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中華文化才能與馬列主義結合,為近代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道路,中國在一次次實踐中孕育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人們充滿信賴感的堅守和虔誠。
文化自信的深層,在于它為我們的發展創新所帶來的無盡能量。它是實現中國夢的“加速度”,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原動力”,是凝聚中國力量的“向心力”。且不必說帶領中國美食走出國門的李子柒、全球范圍內超過500家的孔子學院,單單從習主席講演發言時頻繁地引經據典就可看出文化自信所帶來的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這些無不彰顯著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持久,不僅在于文化的積淀發展,更來自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增,人民生活改善,國際地位提升,源遠流長的文化已在G20峰會、金磚國家廈門會晤、“一帶一路”中都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若不堅持文化自信,國家從何得來如此之繁榮、如此之強盛?
愿國人通過文化自信來助力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新時代的中國必如洪荒烈火淬煉之精金,亙古冰霜琢磨之美玉,煥發出新的光彩與生機!讓我們一起奮斗吧,青年!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