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順
(三門峽市金土地勘測規劃中心,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按照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的相關規定,人工成本的構成要素主要包含員工工資總額、福利費用、教育經費、保險費用、住房費、勞動保護費以及其他人工成本等。而在現階段,完善和強化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是國有企業完善經營管理理念,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促進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內容。
學術界對于人工成本的定義有不同角度的闡述,企業管理者從多方面來理解人工成本的內涵,有助于加深對人工成本管理理論的認知。首先,人工成本也是被視為一類費用,企業要保證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的正常運轉,就需要人力支持,同時也必須為這段時間的人工勞務活動付出相應的費用支出。而對于這段勞動力的消耗,企業就需要支付期間產生的直接和間接費用作為補償,而這個費用的總和即為企業的人工成本。其次,企業中所耗費的勞動力成本也被視作為一種價值投資。因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耗費的勞動力成本是為了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獲取利益回報。企業年度報表中人工成本的支出值,一定程度上會反映出企業對人工投入的重視程度。所以,綜合來看,人工成本的意義不僅是勞動力轉換為貨幣形式后的一種人事費用,也是一類對具有素養、能力的勞動者的價值投資[1]。因此,管理者在看待人工成本時,不僅要了解其成本性,也還需要深入理解其價值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工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員工薪資總數在企業人工成本占據很大比例,而且由于其會直接體現出員工的勞動付出與所得關系,對員工工作經濟性產生極大影響。多數國有企業的人員薪資會受到上級調控影響,因此,企業薪資總額即使在盈利時期也不會出現大幅增長,但虧損時也會有相應保障。企業效益與員工收入關聯不大,也使得無論企業的效益是增長或是降低都無法影響員工薪資。企業的薪資制度沒有起到相應的督促激勵作用,工資總額也使得人工成本管理缺少彈性。而且,由于企業各崗位職能不同,一些員工在勞動付出和價值體現上遠比其他人員帶來的效益更多,卻未能獲得更多回報,體現不出公平公正、按勞分配的原則,抹殺了部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企業傳統的人工成本管理方式較為粗放,加強成本投入來提升人員士氣,利用獎懲措施處罰消極怠工。管理者通常會將關注點放在工作指標的完成情況方面,而忽視了員工心理因素對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影響。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只是單純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甚至管理者為了完成指標常常會設定考核指標,但是卻鮮有獎勵措施。短期來看,可以促進員工積極完成工作,但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員工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只會被日漸消磨,后續在完成相應的生產經營任務時,付出的時間成本只會增加,而在投入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效益只會逐步降低。
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隨著業務的需要增設部門和人員配置。但隨著時間推移,業務需求發生了變化,一些部門不再能夠產生足夠的效益,但是該部門的人員卻留置不變,導致人員產生冗余。部門和人員的職能作用發揮不出來,企業考慮到安置問題,不能隨意調動或者解除勞動合同,但支付的人工成本仍舊保持不變,形成了人工成本的浪費。
部分國有企業在預算管理工作中,并沒有過多重視人工成本的預算管理。多數情況下是先使用,事后再進行核算的方式,導致在后期工作中沒有多余的人工成本來開展新的業務,增加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壓力;而有的企業雖然在年初編制好了相應的預算方案,但是在后續的執行過程中往往不能按照既定方案落實,抑或是缺少對成本使用情況的管理分析,未能全面考慮到用工計劃、部門調整等變化對人工成本開支的影響,致使預算和實際支出產生較大偏差。
由于國有企業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支持,市場環境變化對企業所帶來的壓力較小,員工也不易察覺到企業內部環境變化以及對個人收入的影響。較低的競爭壓力使得員工沒有生存危機感,更不會關注企業為員工付出的成本。但實際上,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保證經濟效益而為員工所支付的福利、薪資等費用成本是巨大的。但是,因為企業缺少對人工成本理念的宣傳推廣,員工感受不到國有企業的優厚待遇,危機意識淡漠。
國有企業應該將企業效益與人員的薪資相關聯,當企業效益增長時,人員也會感受到薪資待遇方面的漲幅,這一階段,人工成本的支出會對人員起到正激勵作用,提高人員士氣。而當企業效益下降時,人員薪資待遇漲幅放緩,人工成本的支出縮減,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企業的資金壓力,同時也能建立起人員與企業共擔風險的意識。另外,國企還可以根據企業效益側重點與員工崗位職責的不同,對不同崗位的薪酬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企業經營效益影響較大的崗位可以設置高回報的薪酬制度。而對于普通管理和工作崗位,可以在管理能力和方法創新上設立相關的薪酬激勵制度。通過采取彈性的工資管理激勵方法[2],可以不斷提升企業內部人員的工作活力。
首先,人工成本預算需要財務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協同編制,其中要具體涵蓋到人工成本項目組成、費用開支情況,并評估本年度預算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對成本開支產生影響的因素,對存在變量的因素應該要留有一定的余量空間。后續將成本預算指標下達給各部門進行具體的量化分解。其次,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成本預算管控,財務部門可以通過將月度、季度指標進行同比分析來發掘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各階段成本支出出現差異的原因,在總結和分析中提高企業成本預算管理的精度。必要時也可以對預算進行適當調整,減少無謂的成本消耗。最后,設立人工成本的預警線。在人工成本費用支出超過相應指標時,可以對相關部門采取考核的方式,來提升預算制度執行的嚴肅性,并且及時分析預算超支原因,提升后續的預算管理水平。
企業管理層和人力資源部門應該定期對部門和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調研,以便全面了解企業的用工狀況,精簡組織結構,完善人員配置。企業可以嘗試采取定崗定編的方式來精簡部門的人員配置,可以推行崗位競選來提升人員與崗位的適配性,保證人員能力水平能夠充分發揮。當部門機構中需要進行人員變動時,應該及時調整相應的成本預算,降低后續無效、不合理的成本支出,進而提升人力資源利用率。此外,企業應該加強對過往人工成本預決算等分析,為后續年度的人工成本預算編制提供依據。
企業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一部分因素是建立在積極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之上的。良好的文化環境有利于保持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活力。國有企業在營造企業文化環境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企業要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人員對企業的歸屬感,盡量完善企業的薪酬福利,建立科學的激勵制度,人員對企業的滿意度提升,流失風險就會減小,降低了后續招聘、培養新員工的時間及資金消耗;第二,企業可以建立內部信息數據庫,定期將關鍵崗位、優秀員工的知識經驗匯總整合到數據庫中,即使后期有人力資源流失,員工在以往摸索出的經驗、處理問題的方法、創造性成果、客戶資源等也都可以保留下來,降低了人員流失后隱性成本的損耗[3];第三,收集分析人員流失的原因,管理者要經常性地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降低企業的人員流動問題。
多數國有企業并未重視內部的人工成本理念宣傳,部分員工只是片面地了解到人工成本的組成結構,難以引起員工對人工成本費用的重視。而實際上,面對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在進行企業宣傳時,應該摒棄“國有化”宣傳,適時引入市場化的競爭意識和員工危機意識,加深員工對人工成本和工作收入的認知理解。企業可以適當普及和公布自身成本的支出情況,促使員工可以進一步了解所在企業的人工成本付出情況,相比于民營企業的人工成本優勢,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而同時可以對員工灌輸危機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保證員工在業務和崗位變動時可以更快地適應和調整自我心態。
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保證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國有企業必須要加強人工成本控制、優化人工成本管理方法,平衡人工成本的投入產出比,保證人工成本增長與經濟效益水平提升相匹配。本文在分析當前國有企業人工成本管理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組織結構、完善薪資制度、營造企業氛圍、增強人工成本意識、加強人工成本預算管理等具體對策。但人工成本的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性工程,企業還需要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不斷創新和探索優化措施,使人工成本投入獲得相匹配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