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皓
(合肥工大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在社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相關施工人員在進行現代建筑施工的時候會采用大面積混凝土來進行修建,混凝土的最重要特點就是體積大、內部升溫快。然而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往往會受到技術方面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產生裂縫,進而影響整體效果,降低施工質量,本文就關于混凝土類型、混凝土形成原因以及解決措施進行概述。
混凝土在施工中會出現裂縫這一情況,并且裂縫的形成類型也不一樣,分為多種類型,例如淺表裂縫;由于大面積混凝土的表面裂縫沒有進行及時地發現或者處理,進而發展成為的貫穿性裂縫;還有切斷了混凝土結構層面的深層裂縫。這之中,貫穿性裂縫的破壞性比較大,可能會破壞整個結構的穩固性,進而不能夠完整發揮混凝土的有效作用。
1.2.1 由于溫度發生變化形成的溫度型裂縫
在進行混凝土施工之中,混凝土會產生溫度裂縫,這種溫度裂縫是由于通過溫度轉變而導致混凝土產生裂縫。因為混凝土表面的散熱效果顯著,所以這種溫度裂縫大多數情況下會產生在混凝土的表層,有時也會出現在施工環境溫度差異較大的地區。溫度裂縫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在進行常規混凝土澆筑之后,混凝土硬化的同時會產生大量水汽,同時由于混凝土本身體積龐大,不能夠散發水汽,導致混凝土內外形成溫度差異,由于這種溫度差異,造成混凝土表面與內部溫度不同,熱脹冷縮原理導致裂縫產生。這種溫度裂縫很難被相關澆筑人員發現,同時由于這種裂縫通常產生在施工初期,要想發現這種裂縫,就需要在拆模之后仔細地查找。
1.2.2 由于材料形成的收縮型裂縫
收縮裂縫這種情況出現很可能是由于原材料等方面所形成的,在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會使用到許多材料,每一種材料的特性也不同,所以導致在進行混凝土澆筑的時候可能會產生許多反應,其中有一些就可能使混凝土出現變形、裂縫。同時,混凝土產生裂縫也可能是由于水分的影響,進而導致混凝土的內外水分蒸發進程不同,整體發生變形。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內外水分蒸發的速度不同,表面水分蒸發縮小,內部變化不大,由此產生了裂縫。由于這種收縮裂縫的表現形式不規則,有時會以網狀裂縫呈現。盡管收縮裂縫看上去并不是很嚴重,裂縫的面積較小,但也會給施工進程造成影響。還有一種是由于人為操作不當產生的混凝土出現裂縫,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相關混凝土澆筑人員的施工方式出現錯誤,操作不當導致混凝土水分流失嚴重,導致混凝土內部水分少、相對比較干燥。以上幾種情況都會導致混凝土產生裂縫。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原因而導致的破裂現象也較為常見,在一般情況下建筑在使用過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表面層的老化問題,這種結構問題往往表現為出現網狀開裂或者龜裂,從而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為相關施工管理部門在施工過程的材料選擇上,以及施工使用的過程中沒有對材料進行預測試和施工管理,從而導致材料的質量不達標。這就使得應用這種材料進行建筑工程施工后的完工質量沒有得到保證。在后期的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中也沒有對其加以重視,從而在環境的影響下材料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裂痕。[1]
就目前所使用的封層材料而言,單純的或者封層劑同的混合物都比較常用。在實施表面封層技術以后,要能夠使得技術實施的效果得到保證,確保建筑工程復原或者緩解建筑工程過度氧化的問題,有效地密封住一些表面細小的裂痕。在實施這種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應用表面封層技術后,要注意避免集料的脫落或者瓦解,并使得封層表層的水分無法滲入,從而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使得整個施工技術的實施系統更為完整,為提高建筑工程在施工后的應用效果奠定了基礎。對于表面封層劑的使用一般使用還原劑封層,這種封層劑主要是一些乳化的,把這種封層劑灑在建筑墻體上,就能有效地修復裂縫,并且還原表面,從而發揮這種封層劑的保護作用。
建筑工程出現裂縫問題比較常見,針對于墻體出現裂縫這種情況需要構建完整的處理機制和修復管控機制,然后根據不同的裂縫種類實施施工工藝。通常裂縫尺寸在2毫米以下的類型稱作發裂,尺寸在2-5毫米之間的類型稱作微小裂縫,雷鋒尺寸在5-12毫米之間的類型稱作小裂縫,尺寸在12-25毫米之間的類型稱為中型裂縫,尺寸超過25毫米的大裂縫是最為嚴重的建筑工程裂縫問題。
微型裂縫的出現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結構破壞,針對這種裂縫類型只要對其表面進行封層處理即可得到修復。但是相對于微型裂縫和小裂縫,中裂縫或者大裂縫的修復就需要進行嚴格的措施管控,并采取更為有效的技術手段來修復裂縫,一般采用裂縫填封技術對較大的裂縫進行修復,在修復前要對現場的施工溫度參數、天氣情況作出判斷,然后對裂縫的表面做清潔處理,并在清洗過后做干燥處理。裂縫填封技術需要人工方式的集中管制,構建起行之有效的裂縫填封策略,并合理地選用填封材料,使得裂縫問題的安全隱患降到最低、大多數地區會應用冷灌縫技術來進行裂縫填封,這種技術在提供了便利性的同時也使得裂縫施工技術和當前我國的實際技術水平相符合。
薄層罩面技術是一種較為傳統的預防施工手段,在建筑工程墻體上增設一層厚度略薄的熱混合料鋪層,這種鋪層能夠有效地防止路面的裂縫等病害情況繼續惡化,并加強了填補水平,使得后續的操作系統使用得到堅實的保障。在薄層罩面技術的實際應用中,要根據具體參數和技術建模進行相應的監督管理,從而促使技術的完整性得到施工。
在進行混凝土原材料選擇過程中,要提前去施工現場進行全方位的勘探,對于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人文環境進行一個系統地了解,進而在進行混凝土原材料的購置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同時,質量過關的原材料是能夠澆筑有效混凝土的物質基礎,同時還需要人們根據情況建立一個得當的、完整的處理機制,這樣能夠有效保證管理機制的正常運轉。除此之外,相關管理部門要重視對施工人員的專業性培養,在選擇施工人員時注意制定考核機制,不斷對施工人員定期進行專業能力的考核以及培訓,對于考核、培訓成績出色的施工人員予以一定的獎勵,并及時更換專業素養不過關的人員。
在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混凝土原材料控制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計劃把控混凝土材料的比例。按照比例配制只是一部分,相關技術管理人員還要根據社會的實際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來對運行模型進行創新以及查缺補漏,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同時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除此之外,相關管理人員也要通過結合混凝土的強度來對質量配比進行有效的全面管理,在根據實際情況對水泥以及其他材料用量控制的同時,還要重視減少縫隙,從混凝土這一材料的質量入手,進而提升整個建筑的質量以及耐用性。
科學的施工方法能夠有效保障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以及產生裂縫等情況時有一個保障。那么這就要求相關監管部門在進行混凝土澆注的過程之中,制定合理的施工計劃,科學地進行混凝土澆筑,做好一系列可能會出現的狀況的預備措施。在進行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之中,相關施工部門可以嘗試使用分層施工。這種施工方式就是讓施工人員在澆筑第一層之后,在初凝之前進行第二層澆筑,以此類推,這樣能夠使混凝土均勻散熱,這種方法對于比較小型的建筑比較適用。大的建筑可以采用以水平為基礎的分段分層來進行混凝土的相關澆筑工作。
為了能夠達到對混凝土的保濕目的,就要求相關施工人員在混凝土澆筑之后立即使用面積較大的塑料薄膜進行全面覆蓋,這種做法比較簡單,成本也比較小,同時也能夠最有效地將水分存在混凝土之中,以便防止混凝土因為表面與混凝土內部濕度不同而產生的混凝土裂縫問題。由于使用混凝土進行施工的多為大型的戶外建筑,因此環境情況多變且不易掌控,那么就要求相關施工人員在進行對混凝土防護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天氣以及溫度的變化,使用相對應的防護措施。
例如:我國夏季在進行混凝土作業時,施工人員要選擇溫度較低的時間段進行作業,這種做法能夠有效緩解因為溫度差而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在冬季,由于濕度較低,相關施工人員就要有效采取保濕的措施,可通過覆蓋塑料薄膜等來保證混凝土的恒溫。[2]
在進行建筑施工作業時經常會使用到混凝土,但其中可能會產生裂縫的問題影響建筑質量。技術團隊要對施工地點的自然環境進行全面的勘探,施工時要關注環境的變化,根據環境變化采用適當地預警措施。重視施工后續的檢查工作。這樣才能夠有效解決問題,提升建筑質量,讓人們在安全、舒適的建筑中工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