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我國現代經濟建設背景下,農業人口市民化建設中受到的阻力和動力,并分析其建設現狀,提出促進相關措施建議,希望能夠為提升城市的容納度有所參考借鑒。
關鍵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推力;拉力
在現代經濟化的建設背景下,我國加強了農村轉移城市化的建設,以此來推動城鎮化發展,極大縮短城鄉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政策,并從就業機會、社會保障等途徑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機會,但是因為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影響,大多農村轉移人口再就業、教育以及公共服務方面存在適應性問題,現探尋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進程的特點和發展策略,內容如下:
從現有的農業人口的轉移情況開看,農業人口市民化包括了流入、遷入、融入城市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流入城市,農業轉移人員從原有的農業生產模式中解放,開始進入到城市中的第二三產業,這個階段的特點在于農業人口實現了地域位置的轉移、經濟職業的轉型。
第二個階段未遷入城市,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中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有了穩定的收入住所,進而獲得了城市的戶籍,此時可以享受城市公共管理的各項服務如教育、醫療以及社保等,該階段的特點在于農業轉移人口獲得了身份地位的轉型,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基礎公共服務。
第三節階段是融入城市,在接受身份地位的認可后,城市轉移人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價值形態都還需重構,獲得戶籍后的人口還需要構建出不同于農村的社交網絡、交際圈,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從文化層面上思想意識行為的改變,最終實現市民化。
“推力—拉力”是英國社會學家拉文斯坦基于“人口遷移規律”所提出的理論,該理論表示在經濟的影響下,人口的遷移需要一定的周期,即從短距離的城鎮到大型的工業中心環境,該理論考慮了經濟因素、人文學以及社會學等因素,具有寬泛的勞動力轉移內容,在考慮人口流動的同時考慮了制度等因素。
從我國的現有結構形式來看,中國農村的剩余人口轉移以及農村和社會流動等問題都十分豐富,現有的拉力多是在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政策帶動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由于農村生活環境差,農村的勞動力更渴望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從事更為具體的工作,這種思想也推動了農村外出人口就業和學習機會。
此外,城市也具有一定的拉力作用,如城鄉收入的差距明顯,農村改革勞動力對城市高薪資的渴望,拉動了農村人口的生產,在城市的不斷建設需求下也需要農村勞動力的支持,此外,城市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水平比農村好,農村的基礎設施完善。
在內推和外拉的環境下,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嵌入市民的排斥、子女受教育機會不平衡以及社會保障問題等。
相關單位要切實認識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科學分析并把握現有階段的“推力-拉力”問題。首先,改革土地制度,加強現有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術培訓,為農業人口創造收益,并增加農民的財務收入。其次,深化戶籍改革制度,減少勞動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的等限制性要求,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最后,鼓勵農業人口舉家遷移城市,減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讓農業人口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實現建設動力轉移。
“推力—拉力”是農村轉移城市化人口建設重要表現形式,相關單位要積極結合現有的制度,做好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最終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黑龍江省移民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ZSD210)。
■作者簡介:于瀟洋(1983.1-),女,漢族,哈爾濱延壽人,實驗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