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永字八法
為了方便對基礎筆畫的理解,古人把永“字”分解為八個基本動作。其中的第二筆“橫折鉤”分開理解是“橫+豎+鉤”;其中的第三筆“橫撇”分開理解是“橫+撇”,古人往往把橫撇的橫處理的往右上傾斜度比較大,像是“提”筆。
點(側)? 高空崩石(復習)
橫(勒)? 千里陣云(復習)
豎(弩)? 力量雄強(復習)
鉤(趯tì)突然一躍
提(策)? 策馬之鞭
撇(掠)? 輕快滑過(復習)
短撇(啄)鳥兒啄木
捺(磔)? 戰筆外發(復習)
點的寫法
點,之所以是“側”,是空中迅疾落下的“石頭”,“崩”出來、“砸”下來,從輕到重,從快到慢,節奏感很強。
橫的寫法
橫,挺拔而有略微的斜度,想想急行的馬,突然被韁繩勒停,那條韁繩是何等的精神。千萬不要被“橫平豎直”這四個字限制,楷書里平平的橫畫在寫字的時候其實是很難產生錯落變化的靈感。橫有長短,長多“仰”,短多“俯”。
豎的寫法
豎,最怕呆板。古人說是“弩”,就是弓的力量,充滿張力。類似“中”的豎可以加強落筆,打破僵直;而帶鉤的豎,比如“永”“月”,要略微帶有向左的弧度,才能讓鉤更精神;對于“國”“門”這類兩邊都有豎的,可以左邊豎向右略帶弧度,右邊豎向左略帶弧度。
鉤的寫法
鉤,古人說是“趯”[tì],就是跳躍的意思,說明速度迅疾,猛地一鉤。如果鉤后還有筆畫的,鉤的方向指向下一個筆畫的落筆處;如果鉤是最后一筆,往往指向這個字的第一個筆畫的落筆處。
提的寫法
提,古人說提為“策”,指的是策馬之用鞭。鞭子輕抽在馬臀上,清脆和快捷。
先向右下落筆,然后輕快的往右上提起,加速度,有明顯的筆鋒。
長撇的寫法
撇,古人稱之為“掠”,意思就是輕快而迅疾。長撇都有弧度,有的直接像個彎刀,比如“人”,有的則是先豎后撇,比如“月”。
短撇的寫法
像是啄木鳥的尖尖的嘴在樹上啄蟲子,雖然短小,但是干脆有力,相對比較挺直,速度快。向右下落筆后,向左方偏下一點方向快速的撇出,注意要靠加速度寫出筆鋒。比如“禾”的第一筆。
捺的寫法
捺,古人稱為“磔”,是說用筆要“狠”,入紙后加力加速向右下行走,然后橫向快速右出。捺角位置是整個字中用筆最重的地方。
永的由來:“永”字的古文字形,描摹了一個人在水中游泳的形象。“永”字最早的意義是表示游泳,后來多用來指水流源遠流長,又引申出長久、長遠的意思。在以前給長輩寫信時末尾常用“躬祝永年”的話,意思是祝您長壽。
第九課 基礎筆畫鞏固練習
犬的由來:犬就是狗,與馬、牛、羊、豬、雞并稱“六畜”。有科學家認為犬是由早期人類從灰狼馴化而來,馴養時間在4萬年前~1.5萬年前。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其壽命大約在12~18年。金文的“犬”字, 有頭,有耳,有腳,有爪子,有脊椎,有尾巴,典型的象形字。
門的由來:門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門形,本義指雙扇門。
在古代,一扇門為戶(如,夜不閉戶)。二戶相對為門。房屋入口處可開關的兩“戶”。晚期甲骨文,省去房屋入口的上框。金文、篆文和以前的楷書承續晚期甲骨文字形。現在的簡化字“門”,多少還保留著前人造字的意思。
禾的由來:“禾”是從古至今種植最普遍的農作物。古人造“禾”字,很像一株已經成熟、等待收成的谷類植物的形狀:稻穗向左下垂,上有葉子,中間有莖,下面有根,沉甸甸的稻穗很突出,是個象形字。
天的由來: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天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大大的腦袋,所以“天”原本是表示頭的,頭是人的身體里至高無上的部位。后來才有表示天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