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宅巍
今年12月13日,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歷經84個春秋,如今已為世界人民熟知,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記憶?;叵氘斈辏慌鈬浾吲c國際友好人士,為揭露日軍暴行真相,用各種方式記錄與傳播了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罕見的悲劇。在當今眾多論述南京大屠殺的著作中,英國記者田伯烈(H.J.Timperley)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是出版時間最早的一部。
田伯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新聞工作者,又是一位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感情的國際友人。他于1898年出生在澳大利亞,1918年來到中國,任英國路透社駐北京記者;自1928年起至 1938年擔任英國《曼徹斯特導報》和美國美聯社駐北平記者。除了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外,他還承擔了多種社會工作,曾擔任北平公理會教堂主席,并于1936年7月在北平創建了一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這段時期,他雖常駐北京(后稱北平),但其足跡遍布全中國及遠東地區。
1936年初,田伯烈從北平遷居上海,在專注新聞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工作。同年5月,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全票通過接納田伯烈加入該組織,并擔任中央委員會委員,專任駐上海揚子江流域賑災顧問委員會委員。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為在上海一旦卷入戰火時救濟難民,華洋義賑會聯合中國紅十字總會、慈善團體聯合救災會、世界紅卍字會等組織,共同成立上海國際救濟會。田伯烈又被推選為該會委員。
淞滬抗戰爆發后,數萬難民麇集于滬西法租界周邊,生活無保障,生命受威脅。當時,一年前被派到西班牙采訪的田伯烈回到上海,出于良知與道義,利用自己在新聞采訪與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人脈關系,爭取到日本外交官日高信六郎與日本半官方同盟通訊社社長松本重治的合作,與法國神父饒家駒等人共同組建了上海南市難民區,以收容安置驚恐無助的難民。該難民區人數最多時達30余萬難民。田伯烈積極救助上海難民的精神,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稱贊。在救助上海難民的同時,田伯烈忠于自己記者職業的職守,在硝煙彌漫的華中戰場,他懷著一顆對中國人民深厚的同情之心,奔走于上海、南京之間,寫出了許多譴責日本軍隊瘋狂侵略和中國軍隊英勇抵抗的報道。全面抗戰爆發后,田伯烈還參加了由上海麥倫書院校長夏晉麟、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溫源寧等人發起組織的“抗敵委員會”,并成為該委員會核心人物之一,從事各項抗日救亡工作。
日本侵略軍是一支用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出來的兇殘部隊。日軍自淞滬地區向南京進軍的過程,實際也就是一路殺、燒、淫、掠的過程。特別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前后,日軍為震懾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更加喪心病狂地濫施暴行,僅12月內,即在下關長江邊、漢中門外、水西門外與城南郊外的10次集體屠殺中,殺害無辜平民及放下武器的軍人達19.5萬余人。美國外交官愛利生稱,“這里的外國人相信,日軍占領的最初階段,每晚有1000多樁強奸案發生?!眲倓傔M入南京、不受約束的日軍官兵還大肆縱火、搶劫。

田伯烈十分痛恨日軍對中國人民施加的暴行,滿懷愛心地同情中國人民的悲慘遭遇。1938年1月16日,他在一篇發送給《曼徹斯特導報》的新聞稿中寫道:
自從前幾天回到上海,我調查了日軍在南京及其他地方所犯暴行的報道。據可靠的目擊者直接計算及可信度極高的一些人的來函,提供充分的證明:日軍的所作所為及其繼續暴行的手段,使我們聯想到阿提拉(Attila)及其匈奴人。不少于30萬的中國平民遭殺戮,很多是極其殘暴血腥的屠殺。搶劫、強奸幼童及其他平民的殘酷的暴行,在戰事早已于數星期前即已停止的區域繼續發生。這里比較優良的典型日本平民感到深痛的恥辱——日軍在各處應受譴責的行為更為日本兵在上海本地瘋狂地造成的一系列地方事件而高漲。今天《字林西報》報道了特別令人震驚的案件:一個日本兵尋找女人與酒不得而槍殺3名60歲以上的中國婦女及射傷其他無辜平民數人。
在這篇新聞稿中,田伯烈提及日本侵略軍在京(指南京)滬沿線屠殺了不少于30萬的平民。其中“30萬”的數字和京滬沿線這一廣大的地區,都駭人聽聞、觸目驚心。該新聞稿于當晚為日方檢查官發現,認為內容“過于夸張”,存在“不適當之處”,“可能危及(日本)軍方的感情”。田伯烈被日方無理要求前往日軍軍部接受盤查,在對新聞稿作出修改后,方可發表。田伯烈拒不接受日方這一無理要求,被日方稱為“不服從指示”。他通過英國總領事館,向日方提出抗議,要求日方就無理扣發稿件作出解釋。17日下午,在日方的新聞發布會上,田伯烈發言,公開揭露他“曾被命令前往日本軍部”。田伯烈為維護記者真實報道社會狀況的權利而進行的堅決抗爭,使日方大為惱火,被日方指責為“有意以此事制造事端”,并稱“我主管官員對他的態度更是大為不悅”。日方在扣發田伯烈新聞稿事件發生后,內心極為恐慌。1月17日,由日本外相廣田弘毅親自簽發,以編號為227號的外交文件,將田伯烈新聞稿的全文標以“特別消息”,發給華盛頓日本駐美大使館。廣田還在另一份外交文件中,陳述了扣發田伯烈新聞稿及田伯烈拒不接受日方要求的經過。廣田在文件中寫道:“因為此事可能為路透社和美聯社大為渲染,請將此件與上面提到的別函由倫敦拍發給在歐洲的所有使館,并轉往華盛頓、紐約及美國西海岸?!睆膹V田所發出的一系列外交密件中,可見日本政府對田伯烈新聞稿內容的極度心虛,同時也證明了田伯烈的報道內容觸到了日方的痛處。
在重重困難面前,田伯烈以自己的智慧,選擇了新的斗爭方法。他在1月16日新聞稿不能由上海發往《曼徹斯特導報》的情況下,便決定將其主要內容譯成中文,先在中國報刊上發表出來。1月24日,武漢《申報》將其中譯文本予以報道。田伯烈以駭人聽聞的“30萬”這一數字,揭露了日軍在南京及江南一帶屠殺暴行的真相。這一報道,猶如一枚重磅炸彈的爆炸,暴發出無比x的威力。許多媒體以此篇報道內容為根據,憤怒聲討日軍之野蠻暴行。武漢《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在1月31日的社評《春節念受難同胞》中寫道:“英記者丁伯烈(按即田伯烈)氏報告,敵軍在京滬線殺戮的平民至少三十萬人,奸污婦女,雖老婦不免?!?/p>
田伯烈在經受了日本新聞檢查官一系列無理扣壓稿件和刁難后,心中逐漸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即將各種文件、日記與書信中的真實資料匯集起來,出版一部揭露日軍暴行的著作。他在后來出版的這部著作的序言中寫道:
去年十二月間,日軍攻陷南京后,對于中國的無辜平民,槍殺奸淫劫掠,無所不為。我以為身為新聞記者,職責有關,曾將所見所聞的日軍暴行,擬成電稿,拍發《孟卻斯德導報》(ManchesterGuardian,按即《曼徹斯特導報》)。不料,上海的日方電報檢查員,向當局請示后,認為內容“過于夸張”,加以扣留,屢經交涉,都不得要領。于是我決定搜集文件憑據,以證明我所發電稿的真實性,結果我從最可靠的各方面獲得許多確鑿的憑據,同時發覺事態之慘殊出人意表,因此我才想到這些憑據大有公諸世界的必要。這是我寫成本書的原因及經過。
田伯烈在1938年1月底,開始有了編寫日軍暴行著作的計劃之后,大約在1月底、2月初,便以全力搜集與整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員貝德士、菲奇、馬吉等人提供的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資料,以及上海租界《密勒氏評論報》 《字林西報》等報刊的相關資料;3月中旬,由上海到武漢,一邊繼續搜集、充實資料,一邊著手撰寫書稿;3月21日,寫成全書,計正文九章10余萬字,連同附錄七篇,總共21萬字。該書書名為WhatWarMeans:TheJapaneseAtrocitiesinChina(戰爭意味什么:日軍在華暴行)。6月,該書英文版相繼在倫敦、紐約出版,各發行6萬冊。后續有丹麥文版、法文版、日文版等問世。該書在歐美各國的出版,幫助西方各國人民認清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本性和猙獰面目,使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法西斯正義戰爭贏得了廣泛的國際同情和聲援。中國國民黨國際宣傳處于同年3月下旬購得田氏書稿,并立即組織力量日夜趕譯。6月中旬翻譯完成,七七事變一周年前夕,以國民出版社名義、譯者署名楊明,書名為《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并由著名民主人士、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撰寫序言,趕印出首批1萬冊,后又續增印至10萬冊。該書以最快的速度,發至各作戰部隊供官兵閱讀,同時,推向社會各機關團體,以激發全民、全軍報仇雪恥的民族精神。
《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作為全世界第一部揭露南京大屠殺的著作,在其九章正文中,前四章是全書的核心部分,集中記錄了日軍侵占南京后,在城內外殺、燒、淫、掠的暴行,以及用“良民登記”的欺騙手法誘殺青壯年的可恥行為。第五至八章為日軍在南京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與華北地區的暴行,以及以滬寧地區為主,在全國各地的野蠻空襲與無差別轟炸。第九章為“結論”部分,著者有力地駁斥了日本當局否定暴行的狡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以恐怖手段,達到使中國民眾畏懼屈服的目的”之實質,精辟論述了日本統治階級為消弭社會內部不安而發動侵略戰爭的可恥目的。書末的七篇附錄,以原始的報告、信函、報道等歷史文獻,給正文作了極好的、詳盡的注釋。
《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一書,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郭沫若在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稱,該書“是我們筑著的血肉長城的一部分寫照”,“這兒不僅橫溢著人類的同情,這兒更高漲著正義的呼聲”。中文版譯者在序言中說:“田伯烈氏站在愛護正義、愛護公理、愛護世界和平、愛護人類文明的立場上,報道展開在遠東大陸上黑暗吞噬光明的最瘋狂的一幕。”它記錄了中國人民一段黑暗的、痛苦的、災難的歷史記憶。災難的歷史能夠教育人民。在硝煙彌漫的年代,它使人們同仇敵愾,去奪取反侵略戰爭的最后勝利;在和平的年代,它使人們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田伯烈1954年病逝于倫敦。田伯烈一生中最寶貴的20年時光是在中國度過的。不僅如此,他在離開中國后,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工作,始終關注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新中國成立后,他的著作《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被國內多家出版社出版或重新翻譯出版,顯示出該書在研究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及反擊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戰爭與南京大屠殺等暴行方面的重要價值。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