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影萍
年過九旬的老母親住在老房子里喜歡懷舊,還舍不得扔掉家里的舊東西。一次在幫母親整理東西時,看到床下有個用雨布裹得嚴嚴實實的物件,正想動手清理時,母親發話了:“兒呀,其他東西都可丟,這件東西不能丟”。我打開雨布一看,原來是一臺石磨。看到石磨,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了少年時代……
上世紀60年代物資匱乏。逢年過節,對于我們這些平時填不飽肚子的孩子來說,那是個“盼星星、盼月亮”的日子。過年不但有魚肉葷腥飽口福,還能吃上平時吃不到的湯圓。君不知,當時的糧食需憑票供應,糯米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供應。因沒有糯米加工的地方,糯米粉又買不到,為了能吃上湯圓,家家戶戶都自己磨粉做湯圓。我家沒有石磨,只能到樓下鄰居那里借用。由于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磨粉,一次居然到了正月初二才借到石磨。大年初一吃不上湯圓,不懂事的弟弟妹妹看到鄰居家吃湯圓,竟然哭了起來。
鄉下的外婆知道了這件事,就幫我們購置了一臺石磨。由于石磨太重,輪船托運不方便,年近七旬的老外婆便搭乘鄉親的機帆船從寧波趕到上海,海上的一路顛簸,讓小腳老外婆吃盡了苦頭。石磨運到家里后,大家圍著石磨看個不停,想想以后再也不用為借不到石磨而犯愁,想到大年初一一家人其樂融融吃湯圓的場景,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后來,從母親那里得知,這個石磨是外婆花了50斤糧票請石匠特地定制的。因為外婆是城市戶口,口糧是需用糧票購買的,這50斤糧票用去了她近兩個月的定量。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家的石磨也“下崗”了。石磨,它承載了三代人的感情,母親當然舍不得扔掉,而我與石磨同樣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
(本欄編輯 盧民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