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蕾蕾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人們寄希望于疫苗的研發。2020 年底,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成為中國第一支正式批準上市的新冠疫苗。世界衛生組織5 月7 日宣布,由中國醫藥集團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正式通過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上市并正式通過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是國藥集團實施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改革成果的一個縮影。截至2020 年末,國藥集團混合所有制企業數達1324 家,占集團企業總戶數的93%以上,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資產總額對集團的貢獻率,均達到8 成以上。
5 個全國性區域物流樞紐中心、43 個省級醫藥物流中心、460 個地市級醫藥物流中心、7000 家零售藥店、3500多臺運輸車輛,每天向約23 萬家等級醫院、零售藥店、醫藥分銷商、基層醫療機構等終端客戶,提供醫藥供應鏈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依托覆蓋全國各地的物流中心、運輸車輛、倉儲設施,國藥集團充分發揮醫藥流通體系點強網通優勢,全力為抗疫大戰提供“彈藥”,累計調撥1196 筆中央儲備物資,向全國提供各類防護服、口罩及各類藥品超10 億件。“這得益于集團及時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快速實現了藥品器械分銷和零售網絡全國覆蓋。”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敬楨說,在市場環境和經營困境的逼迫下,國藥集團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大膽探索,率先嘗試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醫藥流通資源重組整合,積極推動藥品流通、醫療器械流通和醫藥零售全國性商業網絡融合,實現了全國醫藥分銷和零售市場全覆蓋。同時,國藥集團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2018 年底,國藥集團完成股權多元化改革工作,由國有獨資公司轉變為國資委、國投公司、中國國新共同持股的多元化有限責任公司,改組成立了新一屆董事會。
此外,國藥集團積極引入市場化競爭和人才選聘機制,主動對標市場、對標行業先進標準,把干部員工的勞動、人事、分配和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近年來,新員工社會化招聘形式占79%,497 人因業績不佳等原因被公司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
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國藥集團不斷探索科研,從源頭創新到成果轉化創新的全鏈條體制機制改革,不僅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證了科研團隊穩定,促進了課題研發進度,也盤活了閑置國有資產,增強了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研發能力。
中國生物上海公司四價HPV 宮頸癌疫苗由于研發較其他子公司同類課題進展慢,且后續投入巨大,于2016年被國藥集團作為重復課題處理,建議尋求其他形式進行轉化。為了保障國有資產有效利用,中國生物以上海公司四價HPV 宮頸癌疫苗項目為試點,將其專利及全套專有技術知識產權以技術出資的形式,聯合核心技術及管理團隊,引入外部戰略及其他投資人,共同設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繼續推進四價HPV 宮頸癌疫苗研發、轉化、生產及銷售。新公司的性質為國有參股、非國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探索以管理資本的方式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2018 年5 月,混合所有制合資公司上海至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冊運行,注冊資本13705 萬元。公司成立后,四價HPV 宮頸癌疫苗臨床研究工作,快速啟動并高效實施,目前已完成Ⅱ期臨床疫苗接種,進展順利。“這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是實現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標桿性成果。”劉敬楨表示,未來,產品一旦成功上市,不僅能盤活國有閑置資產,而且從疫苗經濟學角度講,該四價疫苗全部由高危毒株組成,符合經濟學效益最大化,將對國家公共衛生事業貢獻巨大。
吸取了四價HPV 宮頸癌疫苗項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經驗,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充分利用體制機制改革政策,分別在股權投資和共設項目公司兩個維度,與目標科技企業開展合作,在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的同時,充分發揮機制的靈活性,引導、孵育、加速創新型項目轉化上市。國藥集團還大力推動具備條件的企業,赴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形成以業績增長推動市值提升、以市值管理助力持續融資、以募集資金驅動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目前,集團旗下已擁有8 家境內外上市公司。
科技創新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十三五”期間,國藥集團累計投入科研經費超過130 億元,居國內醫藥制造行業前列。科研投入效果顯著,國藥集團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 項、中國專利優秀獎5項、發明專利授權超過800 項;上市國家一類新藥2 個,獲得藥品生產批件70 件。
與科技創新同步,國藥集團緊抓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積極構建化學制藥、生物制藥、現代中藥三大工業體系,在全國建立了多個生物疫苗、血液制品等生產基地,成功推動了集團從醫藥商貿“一業獨大”的發展模式,轉向貿科工一體化、研產銷互動的完整產業體系。其中,生物制藥版塊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免疫規劃用疫苗的生產任務。小小疫苗,大國重器。在2020 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藥集團以戰時狀態組織科研攻關,第一時間設立了10 億元研發資金,圍繞新冠肺炎診斷、治療、預防三大領域全面發力、全面突破,取得了以核酸分子檢測試劑盒、康復者血漿療法、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新冠滅活疫苗等“十個全球率先”重大成果。特別是自主研制的新冠滅活疫苗,已在中國、阿聯酋、巴林、玻利維亞批準注冊上市或附條件上市,在20 個國家和地區,獲批緊急使用,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為保障疫苗供應,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積極擴大產能,在已建成北京、武漢高等級生物安全生產車間的基礎上,將繼續利用所屬長春、上海、蘭州、成都等,生物制品研究所擴大產能和分包裝能力,合計年產能有望達到30 億劑。目前,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已經實現月產能1 億劑。
創新發展,護佑生命。“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藥集團從一個基礎薄弱的傳統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業務規模領先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劉敬楨表示,未來,國藥集團將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工作,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全力實施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國企改革專項工程,努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綜合性醫藥健康產業集團。
國藥集團是國內最早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央企之一。20 多年來,國藥集團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闖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市場化發展道路,發展規模、效益、速度始終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然而,在實行混改之初,國藥集團內部面臨著手頭資源有限、市場份額不足1%等困難,外部又要同那些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靈活高效的民營企業同臺競技。面對困難,國藥集團沒有退縮,迎難而上。先后在醫藥商業板塊引入復星醫藥組建國藥控股,在醫療器械板塊引入納通實創重組國藥器材,不僅獲得了持續經營和擴大發展所急需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引入了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經營機制,推動集團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
人才管理也逐步與市場接軌。通過探索完善市場化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大按管理、知識、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對核心人才、技術骨干等,探索實施多種中長期和短期激勵方式,形成員工能進能出、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的新機制。相信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未來,國藥集團在保障人民健康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