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瑜
(杭州高新區(濱江)工商業聯合會,浙江 杭州 310000)
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建設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同時城市建設資源消耗嚴重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城市建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同時部分建設類型項目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近些年來城市治理中關于碳排放的問題研究不斷深入,在提供城市建設質量的基礎上,還需要從碳中和的視角下開展,做好碳排放管理工作,從而建設綠色生態城市,但是因為缺乏實踐經驗,部分城市的建設尚未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目標,所以需要對其進行優化處理。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采用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將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抵消,從而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目標。在2020 年9 月22 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爭取在2060 年實現碳中和。”碳中和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工業生產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所以為了應對工業生產產生的碳排放,必須做好碳中和相關工作。“碳中和”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全球變暖背景的重要策略,因為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所以為了更好地保障生態環境,必須達到“碳中和”建設目標,在“碳中和”一詞中,“碳”指二氧化碳,“中和”則是指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能夠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抵消,這也是碳中和的基本要求。在碳中和的理念下,要求城市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明確城市建設中不同項目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在碳中和的理念下開展城市建設和治理工作,以碳中和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主要目標,從而能夠全面提高我國城市建設發展質量,使得城市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
在碳中和的視角下,城市治理與發展必須高度關注城市環境相關問題,做好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把握現代城市建設的基礎方向。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部分城市在碳中和視角下的城市治理與發展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困境,導致城市治理和建設的成效并不樂觀,嚴重制約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存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治理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需要統籌好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所有要素,才能夠開展高質量的城市治理工作。但是當前部分城市針對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工作尚未制定完善的策略,依然采用傳統的城市治理方法,對于碳中和治理理念的應用不夠深入,沒有圍繞碳中和開展城市治理工作,從而導致城市治理工作開展不夠深入,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基本要求。政府作為城市治理的主體,沒有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策略和管理規定,從而導致城市整體碳排放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沒有嚴格按照碳中和理念對城市治理工作進行指導,是當前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困境。
“碳中和”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需要落實在實踐建設中。只有將碳中和理念與城市治理和法規規劃進行深度結合,才能夠保證碳中和相關規定全面落實。部分城市當前雖然制定了碳中和視角下的管理方式和發展規劃,但是對于碳中和理念的落實卻存在很大不足,沒有將碳中和理念在實踐中進行具體應用,從而無法體現出碳中和理念對于城市治理工作的指導作用[2]。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充足的實踐經驗作為指導,導致城市治理工作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對碳中和理念的具體應用方法掌握不足,沒有將碳中和理念作為城市治理的關鍵要素,從而導致碳中和理念的實踐應用效果不足,城市的治理工作質量受到很大影響,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目標,對于城市建設產生很大影響。這是當前城市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當前的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其主要建設內容為城市基礎建設,在生態方面的建設有所忽視,城市中的生態園林、綠地等建設較少,從而導致城市生態碳匯能力較差。生態碳匯能力不足,會導致城市中工業生產以及其他方式產生的二氧化碳不能被充分吸收,同時因為城市中的建設用地較多,綠地占比不足,城市的碳匯能力較差,如果不采用科學的碳匯能力提升手段,就無法實現碳中和建設目標,從而嚴重影響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城市中能夠用于建設生態碳匯的用地較少,需要城市在開展降低碳排放的行動中,將提高城市生態碳匯能力作為重點建設項目,結合城市發展規劃方案,逐漸穩步提升城市的生態碳匯能力,是城市治理中的重要工作。
在城市經濟模式建設過程中,綠色經濟模式是碳中和視角下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綠色經濟模式的核心指導理念為可持續發展,通過降低污染物排放、減少資源能源消耗等方式,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實現碳中和建設目標。但是當前部分城市在綠色經濟模式方面的建設效果較差,尚未形成完善的綠色經濟體系,部分城市的產業依然以高消耗、高排放為主,產業模式較為落后,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同時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這種產業模式對于城市發展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難以實現碳中和目標,所以為了構建綠色經濟模式,城市需要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工作,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排放的產業類型,從而降低整體碳排放量。
在碳中和視角下,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必須積極創新理念、調整方式、優化方法,同時結合城市的實際情況,才能夠做好城市治理工作,針對上述當前部分城市在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困境問題,需要采用相應的優化措施,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全面推動碳中和理念的各項要求落實,為城市治理和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提供新的思路、規劃新的方向,同時能夠為其他城市積累實踐經驗,使得碳中和理念在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全面落實和鋪開[3]。
在城市治理與發展過程中,必須結合城市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與應對策略,重點解決當前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主要目標是構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全局性指導策略,為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具體指導。首先,政府需要發揮出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從政府層面制定相應的對策,依靠政府對于城市基本情況的全面把控,所制定的發展對策會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當前城市建設發展的基本要求。其次,因為城市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于工業生產,所以必須針對碳排放量較高的企業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并給予企業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支持,從而推動傳統碳排放量較高企業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節能減排技術是城市降低碳排放的核心要點,產業轉型升級不只是產業結構和模式調整,最為關鍵的是采用更多的節能減排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總量,以燃煤技術為例,工業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資源,是城市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通過對燃煤利用技術的優化升級,對鍋爐設備、生產工藝等進行改造,使燃煤在鍋爐設備內燃燒產生熱能提高,提高熱能利用率,從而能夠減少燃煤資源總體用量,進而能夠實現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標。
碳中和目標的實踐和具體規劃工作,需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基礎,建設具有“創新、綠色、開放以及共享”特征的城市發展思路,從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4]。首先,需要充分認識到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提高對碳中和理念應用的重視程度,將碳中和建設放在城市治理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斷提升碳中和的應用效果。其次,城市需要動員全民從責任義務、生態環保以及低碳生活等多個方面入手,鼓勵城市居民共同參與構建生態文明城市,為城市培育綠色生態基因,將綠色建設深深地植根于群眾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實踐當中,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節能環保。以我國H 市為例,H 市正在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通過動員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使得H 市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正在籌備的碳中和項目是一次重要嘗試,在該項目建設過程中,能夠將H 市市民的多種低碳行為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核算,并將其記錄為城市居民的“碳積分”,同時通過與碳交易市場的對接,使得當地居民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從而能夠激發市民節能減排積極性,使得節能減排發展成為城市H 市的城市基因。
針對當前城市綠地建設不足的問題,綠地建設不足會導致城市的生態碳匯能力不足,從而無法消化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也就無法實現碳中和發展目標,所以需要加強城市綠地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生態碳匯能力。城市生態碳匯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加強森林資源培育,開展綠化行動,不斷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增強草原、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因為城市的綠地面積較少,所以首先需要通過增大綠地面積的方式提高碳匯能力,之后通過提高綠地質量,保護城市現有綠地、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斷提升,從而能夠逐步推動城市生態碳匯能力提升,將城市的生態碳匯能力與二氧化碳產生相比配,是碳中和發展目標實現的有效方式[5]。
為了促進碳中和理念全面落實,城市必須做好綠色經濟模式建設工作,將綠色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結合,將綠色經濟理念貫穿于城市經濟發展始終和全部過程,以綠色理念為指導開展經濟檢核工作,其中的主要工作為對傳統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將城市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全面控制,以新型產業模式帶動綠色經濟體系建設。為了實現產業低碳化轉型升級,必須以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為主導,同時培養新興戰略性產業,在存量中升級高碳排放行業,在增量中促進低碳排放行業發展,所以必須明確城市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內容。首先,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準確理解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并準確掌握國家對工業碳排放的要求,為產業轉型升級指明前進方向,在大方向上保證轉型不會出現偏差,從而制定科學的低碳化產業結構升級方案。其次,需要優先促進傳統產業大比例重要位置,是城市發展建設必不可少的產業類型,且綜合占比較大,所以必須優先對傳統高碳排放產業類型進行升級和優化,使其排放總量降低。最后,需要大力發展新興低碳排放產業,例如食品、裝備制造等產業,為低碳排放產業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提高其發展活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其能夠逐步成為城市的主要產業類型,從而能夠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綜上所述,本文全面闡述了碳中和理念的基本內涵,并對當前部分城市在治理與發展工作中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最后以面臨困境為切入點,提出多項有效的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策略,希望能夠對我國城市建設與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和幫助作用,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幫助我國城市逐漸建設成為具有綠色行、節能性的現代化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