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學院 葉欽
生態文明從本質上來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以及人和社會之間是要和諧共處,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這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適應世界過程當中的一種相處模式,同時這也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建造一個美好的家園而得出的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類在處理自身和社會以及自然之間關系時的一種進步表現。
鄉村旅游的最終目的是為本鄉村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收益。鄉村旅游借助鄉村本身的天然優勢、寬廣的空間以及鄉村當中吸引人們的風景開展的一項經濟活動。而鄉村旅游的主要特點是生態無破壞,人文無干擾,并且其形式大多是以也行和游居,來讓更多的游客前往鄉村進行旅游。而大多數鄉村旅游的內容是根據鄉村本身的自然風光以及后天建造的人文風光,而進行的一些農牧漁等一系列的產業,以及那些參與性比較強的農事活動等。生態環境的安全發展,讓生態文明建設有更好的未來。在這其中包括全面促進資源的節約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對環境保護的力度等。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在人類進行社會活動時,對資源的節約以及環境的保護的,從而為人民創造出更大的資源價值和更好的生活環境來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從游客方面來考慮,鄉村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也是我們吸引游客的一種手段、一個優點,同時還提高了鄉村旅游的自身影響力。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基礎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能夠讓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指導理念來進行,同時,這種方法也是對傳統經濟發展的一種提升和改變。例如建立了生態文化旅游圈,這使得游客們在旅游的同時能夠低碳消費。在一定程度上,生態文明的建設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經濟效益和吸引力,堅持生態保護的觀念和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優化,同時,這也是鄉村旅游發展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優良資源。并且一些鄉村當中的荒廢山脈、荒廢土地被開發之后,也是鄉村旅游當中的獨特景點、獨特風光,這也能成為鄉村旅游的發展資源之一。生態文明的建設對于鄉村旅游來說具有指導作用,同時還能讓鄉村旅游的經濟有所提升,有所發展。
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對于鄉村旅游來說,在開發整治的過程當中,是以保護環境以及節約資源為主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是有幫助的。例如一部分地區,由于受當地本身環境的影響,以及從后天發展的狀況來看,生態環境是極其惡劣的,而當該地區進行旅游開發時,當地的環境是受到重視的,并進行的全力改變。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體現了鄉村旅游的開發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是有推動作用的,并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除此之外,鄉村旅游開發之后,能夠將鄉村之內的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游客,將鄉村當中的風景資源轉化為了經濟資源。而在轉化的這一過程當中,是需要我們對鄉村中的生態環境進行改造的,例如植樹造林,同時我們還需要對鄉村資源進行清潔打掃,到最后的裝飾優化升級等,增強其實際功能。
從全面問題來看,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慮的問題是不相同的目的性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兩者的性質是不同的,因此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也難免會存在一些矛盾。例如,一些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異化,這就會與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對立面,出現一些沖突性的問題,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就需要我們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
首先來看鄉村旅游,鄉村旅游開發的目的性是為了宣傳該鄉村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其開發的側重點是在市場上的。鄉村旅游的主要做法是根據本鄉村的自然資源、旅游資源來吸引游客,這樣來促進該鄉村的發展,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經營者,由于能力不足、大局觀念不夠深入,以及具有急于獲利的心態都會導致在進行鄉村資源改造時,對生態環境有破壞的現象,這樣也容易引起鄉村旅游開發受益者之間的矛盾和問題,最后造成鄉村失去了創造經濟的價值和動力,讓鄉村旅游的開發商業化過強。
而生態文明建設提倡的是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主要是公益性較強,是為了構建和諧社會。而在發展當中,如果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過強,就會對鄉村旅游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我們只是為了保護森林公園以及古村落的原有樣貌,但是并沒有發現它其中的資源價值,這對于鄉村發展也是不利的。
現階段根據目前發展來看,全域旅游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全域旅游是一種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在指定的區域內,把旅游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產業,對該地區具有經濟化的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各個產業之間融合發展,促進社會經濟不斷提升,促進社會之間協調發展。全域旅游經濟是目前鄉村旅游開發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這是我們通過整合鄉村旅游開發的相關部門、相關行業等來對景區發展實現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將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之間的矛盾進行緩解,促進二者之間共同進步和共同發展。
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生態文明的建設,不管是從規模角度還是范圍角度來看,兩者都是不相等的、不對等的,而兩者在發展過程當中進行融合時,選擇的方式主要是主輔線入市的系統模式,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過程當中起到的是主導性作用,是對整個系統進行控制的,而鄉村旅游開發則是受控制的對象,是在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定性任務,并且響應生態文明的參與其中,能夠自我發展,但是不能夠和生態文明系統分離。在這個發展的過程當中,生態文明建設起主導性作用,而相對旅游開發起到的是輔助性作用,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運行的。
鄉村旅游的開發主要包括出行系統、目的系統、市場系統等。而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環境保護、國土的空間開發、生態制度與生態文化建設等。在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的過程當中,我們首先需要將鄉村旅游生態化。
正所謂矩陣構建是將生態建設和生態模式結合和融合到矩陣中,能夠更好地使生態系統發展下去,并充分地融入鄉村旅游開發中去。
鄉村旅游是目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它能夠結合多個方面使當地的生態發揮出自身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進行探討。
首先鄉村旅游要生態化,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對于旅游方面也是如此,旅游的生態化為旅游帶來了較多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城市中里待了長時間的人所追求的旅游更偏向于生態化旅游,更喜歡貼近大自然,所以他們對于旅游方面的選擇更多的會傾向于鄉村旅游。越來越多的商家發現了這個商機開始開發鄉村旅游,于是各式各樣的鄉村旅游層出不窮,所以生態化的鄉村旅游在這當中占有很大優勢。
另一方面就是鄉村生態旅游化,鄉村旅游生態化給鄉村帶來了較多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現在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對于就業崗位的需求越來越大,鄉村旅游作為一大趨勢,我們應該借助這一勢頭將鄉村生態旅游化,從而帶動鄉村的發展,也能為就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拉動鄉村經濟增長。
鄉村旅游的開發是通過鄉村當中的吸引建設相結合,主要表現的方面是田園的自然風光,村落居民建筑的改造等。而那些鄉村旅游服務當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以綠色低碳等為目標來合適的文明建設進行相結合、相融合,并在這其中構建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氛圍。
相關鏈接
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以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以往鄉村旅游是到鄉村去了解一些鄉村民情、禮儀風俗等,也可以觀賞當時種植的一些鄉村土產(水稻、玉米、高粱、小麥等)、果樹、小溪、小橋及了解它們故事。
旅游者可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
該村莊也可以作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區的基地。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國內據國家旅游局的最新測算,中國鄉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數已經達到三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占全國出游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據介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已經達到359家,遍布內地的31個省區市,覆蓋了農業的各種業態。
每年的三個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選擇鄉村旅游的比例約占70%,每個黃金周形成大約600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點。
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2009-2013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