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黨校 賈民輝,謝活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1]與歷史學中“世界歷史”的概念不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是指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交往的頻繁,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逐漸形成一個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一體的過程。我國在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進程中蒸蒸日上,中國道路的成功為其他國家提供發展經驗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
早在17世紀,西方哲學家便已經開始從哲學歷史的角度去考察人類世界歷史:維柯認為人創造了歷史,人對歷史的考察是最直觀且真實的;伏爾泰將世界歷史視為一個具有發展規律的整體,這個整體的發展程度取決于理性的發展高度;康德認為人與社會有傾向的活動構成了世界歷史的整個過程;黑格爾將歷史與哲學的研究有機結合,認為世界歷史是“世界精神”的外化,是具有內在規律的漫長的發展過程,從中國的輝煌到日爾曼的沒落,都是世界精神發展的結果。這些哲學家大多是從唯心主義的角度去考察世界歷史,與他們不同,馬克思與恩格斯是從唯物史觀去探尋人類歷史的發展運動規律,他們認為,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方式不斷改進與地區間交往日益密切,人類社會從單一的封閉的民族歷史逐漸轉向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世界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的觀點不是閉門造車的理論,而是在總結社會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18世紀英國率先發起了工業革命,隨著改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以往的工場手工業逐漸被機器化工業取代,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社會分工細化,當其自身的分工不能滿足其生產需求時,便會突破地域的限制而去尋找國際分工。另外,資產階級為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獲得更多的原材料并開拓更大的消費市場,通常便選擇殖民擴張的方式。殖民擴張加強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聯系,使相對落后的地區在交往中掌握了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也使不同民族的發展拋開了地域等因素的限制,逐漸由獨立的發展走向世界性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世界歷史的現象不僅出現在經濟領域,在文化領域也有顯現,先進的思想文化伴隨密切的交往傳入到頑固封閉的地區,成為不同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資產階級對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生產關系的變革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資本主義必然會被共產主義所取代;從整個人類世界的角度來看,資產階級在給封閉落后的地區帶去先進生產力的同時也帶去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因此整個“世界歷史”大環境必然也是朝著共產主義不斷推進的。[2]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不只是地區間交流影響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獲得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當世界歷史朝著共產主義不斷靠近時,“世界歷史”大環境中的人一步步擺脫了區域與民族對自己的限制,真正獲得全面生產的能力并逐漸實現人的價值。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交往的日益密切,世界歷史的發展程度不斷加深,“世界歷史”大環境為各國多樣化大發展道路提供了可能,落后的國家通過學習借鑒先進國家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會趕上甚至超越先進國家,出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情況。我國正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在受到世界歷史影響的同時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
20世紀后期,面對世界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世界范圍內的和平問題與發展問題突出,在這樣的形勢下選擇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此之前,各國已經探尋過四種模式的發展道路:英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殖民擴張道路、厄立特里亞走過的完全封閉道路以及巴拿馬等美洲國家走過的依附發達國家的道路。歷史證明,這些道路是以打破世界和平、破壞生態環境和阻礙社會發展為代價的,這與世界歷史的發展背道而馳。
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在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下,中國選擇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道路沒有盲目模仿或照抄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而是立足國情,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在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同時,積極融入世界發展潮流,與世界其他熱愛和平追求進步的國家一道,努力構建和平的國際環境。另外,在道路的選擇上我國吸取了東歐國家激進改革導致失敗的歷史經驗,堅持朝著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和完善這一目標循序漸進,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摸索并累積經驗,推動中國在“世界歷史”的環境中有序發展。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充分發揮中國影響力去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供環境保障。
在“世界歷史”大環境中,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伴隨著人類日益密切的交往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傳入到落后的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帶去的還有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就為這些國家發起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可能;當這些國家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后,實現自身快速發展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成果,尤其是先進社會生產力。資產階級在擴大世界市場的欲望驅動下從自己的國家前往落后的地區,因此世界市場為“世界歷史”環境中人們交往提供了中介。社會主義國家在初級階段需要盡快融入世界市場中去,必須利用好世界市場這個中介來推動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列寧曾提出以資本為手段、以市場為媒介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科學技術來推動蘇聯發展的想法;但在后期實踐中,斯大林在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理論的錯誤引導下完全背離了這一初衷,使蘇聯走向了瓦解的道路。
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的成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經驗教訓: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在“世界歷史”大環境中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要在各方面改革適應世界市場的基礎上立足于世界市場。
在汲取西方發展經驗之后,我國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通過將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在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正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互補作用。
馬克思曾指出:“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程度與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是一致的。”“世界歷史”大環境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之后走向成熟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勞動生產是在對物的依賴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脫離了人的本質的,他們進行的勞動實踐與人為滿足自身需求進行的自發實踐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的行為是受限制的非自發行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難以實現。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在剝削階級徹底消滅、民族壓迫徹底消失、舊式分工徹底消亡的“自由人的聯合體”中才能得以實現,世界歷史的各方面需要通過這樣的聯合體才能真正協調統一起來。
進入新世紀以來,貧富差距、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等問題不斷挑戰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號召世界共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讓人突破區域、民族以及自身的局限,讓每個人都能“利用到全面的生產”,讓每個人都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3]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是紙上談兵,2020年全球范圍內爆發了新型冠狀肺炎,我國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之后,主動向其他國家提供防疫經驗和醫療設備,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將自己與其他國家的命運與利益緊緊結合在一起。
中國在“世界歷史”環境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果,伴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各種試圖歪曲中國形象的論調層出不窮,然而中國始終以沉著、從容的大國心態,理性地看待來自國際社會的贊譽與詆毀,在國際社會受到了廣泛好評。在堅持和平發展的同時,中國也不忘積極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努力為世界發展提出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并與越來越多國家建立了互利互惠的共贏關系。另外,中國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作用,通過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向世界各國人民表明自己在國際事件中的態度與立場,不僅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形象外,更讓世界各國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崛起,只會為世界帶來實惠與利益,而不是破壞與威脅。[4]
20世紀五十年代之后,一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妄自菲薄,盲目引導落后國家照搬自己的發展模式,然而事與愿違,由于國家與國家存在著民族或地域的差異,這些落后的國家非但沒有在短時間內跟上現代進程,甚至還出現了倒退現象。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發展起點與目標,都是從貧窮落后向著改善民生、提升國力、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斷努力,但是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道路選擇不同,中國堅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走自己的道路,結果就是現在的中國已經接近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這些國家仍在因民眾溫飽和社會治安等問題而困擾。
與西方國家的強迫手段不同,我國在自身建設取得成功之后主動向發展中國家分享建設經驗,力所能及幫助這些國家進行基礎建設,致力于幫助這些國家盡快走上現代化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適合自己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中國道路的成功既提高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的信心,又對這些國家提供了發展道路要符合國情、考慮人民利益、具有發展彈性等經驗。
中國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的指導下于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的成功在證明馬克思世界思想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馬克思在研究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過對學習資本主義先進成果的思考,但對于如何去學習這些先進成果的問題他并沒有進一步探究。中國的經濟建設道路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我國經濟建設初期,單一的計劃經濟雖然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在改革開放之后,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開設經濟特區,再到建設市場經濟,經濟建設中市場的活力作用越來越強。
在“世界歷史”環境中,把握好市場和調控之間的關系,讓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協調發展,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方式,這是中國道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進一步豐富。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道路是對這一思想的成功實踐。中國已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道路在“世界歷史”大環境中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中國道路的發展是曲折的,我們必須堅定自信,在堅持中國道路的同時積極提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推動世界歷史的發展達到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