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王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到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首次將“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整體提出,這是從中國國情和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出發,深入分析后作出的重大判斷。[1]如今農村勞動力結構失衡現象日益凸顯,農村“人口空心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土地空心化”“產業空心化”等一系列問題日趨嚴重,導致我國許多農村的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都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其中“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成為擺在我國政府和社會面前的一個重大難題。黨和國家反復強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讓新型職業農民加快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這是黨中央為解決無人耕地的難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的新思路與新方法。
“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概念既屬于農民大軍的范疇,更是具備了現代化特征,其與傳統農民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綜合學者觀點,新型職業農民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新型職業農民愿意植根農村,把農民作為自己的職業,建設農村,從事農業。第二,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農民,更具備了現代化的特征,擺脫了傳統小農的思想,不僅繼承了傳統種養經驗,更能運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第三,新型職業農民新就新在能夠運用更科學的經營管理手段,把“靠天吃飯”變為“靠自己吃飯”,正是這些區別使得新型職業農民相較于傳統農民對農業現代化具有更強的推動作用。
總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應該是高綜合素質的農民,只有農民自身首先實現現代化,才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僅只是生產工具和裝備的現代化更新,更需要一大批具備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并且能夠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參與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當中來的新型職業農民。除此而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勢必要求農民提高自我素養,農民要更好地開展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就必須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農民進步,農民的進步也在不斷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由此可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
第一,當前農業勞動力結構失衡。當前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段在35歲以下的占比仍然比較低。農民年紀越大,從事農業生產的體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能夠管理和耕種的耕地面積必然和他的年齡增長呈反比,這就決定了老年人在農業生產方面還是遠遠趕不上青壯年勞動力,然而年輕一代接受的教育都是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命運就是不做農民的命運,很少有年輕人接受教育之后還愿意回鄉做農民,傳統農業對農民特別是青年一代農民的吸引力遠不如非農產業,這就造成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縮減。
第二,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從總體水平來看,目前新型職業農民文化程度與年齡結構相似,都處于較為不理想的狀態。農民群體仍是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主體,小學及以下文化仍占有一定比例,大專以上學歷整體比例不高。反映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之中,盡管職業農民都受過專業技能培訓,但不同的文化程度必然導致其對所學技能的掌握程度差異較大,多數農民只能部分掌握,掌握技能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文化程度低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對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接受度相對也會低得多。
要想建設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就要有充足的培育資源,但依據當前情況來看,我國新興職業農民培育資源是相對缺乏的。培育資源缺乏的首要表現就是農民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有限。我國的教育投資相較于普通本科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支出比重來說較低。雖然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總量連年增加,但是職業教育在總的教育經費投入比重當中卻表現出下降的趨勢。具體到農業職業教育,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導致教學設備落后,基地建設遠遠難以跟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點就是要掌握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技術,如果在培育過程當中由于經費投入的原因導致培訓仍然只能停留在理論教學,沒有學習甚至接觸過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和現代化的管理場所,農民想學的學不到,培訓機構能教的用不上,那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的就難以達到。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是“培育什么、怎么培育”的問題。[1]我國現行某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內容的選用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新的實際需求不符,與新興職業農民的個人發展需求不符。具體表現為由于受到教學人員能力及教學條件和教學經費等限制,培育內容大多以理論講解為主,培育方式單一枯燥,缺乏實際操作學習的機會,這忽略了接受培育的對象大多年紀較大且學歷較低,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較弱,學不到實際的能用于農業生產的技能,這并不符合農民的需要。這就導致許多農民對培育不感興趣,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教學人員認為農民不愿意學,所以怎么講、講多少并不重要,而農民則因此認為培訓只是走形式,甚至不再愿意參加培訓,這就使得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質量落后于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
第一,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并提高勞動力素質。首先,對農村現有的一部分文化素養高、學習能力強的種養大戶、農機能手等進行重點培育工作,盡快形成帶頭和示范作用。其次,針對當前農村中老年人數居多且大多文化程度較低,進行培育工作時應注意靈活調整培訓工作內容,這部分農民理論學習能力弱,但具有豐富的種養經驗,應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現代化經營理念及科學的種養技術,培育過程更要注重實踐教學。最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創業環境,凸出鄉情招引,讓更多的青壯年返鄉以改變現有農村勞動力結構的“386199”(38即女性,61即兒童,99即老年人)現象。
第二,健全人力資本成長的教育機制。首先,要抓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大控輟保學力度,同時要不斷提高農村教育教學水平,保障教學質量,杜絕“文盲”現象,提高農村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其次,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開展,讓農村初、高中畢業生進行專門的職業培育,并且加大幫扶力度,如免除職業教育學費、幫助他們他們去農村創業等。最后,要對一些學歷層次相對較高、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的農民進行更高層次的培訓,這一部分人掌握更多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可以帶動當地其它農民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當中,轉變一些農民的思維方式,使其能夠通過農業來追求自身價值、提高收入水平,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長期以來,經費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要更好地推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必須要開源節流,拓寬融資渠道。一是各級政府可根據實際加大農職教育資金投入并建立起資金專項專用保障機制,同時發揮政府宣傳引導作用,多方籌措培育經費。此外,政府還可以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市場化,強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前途感興趣的利益群體的誘導,積極引資,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多渠道、多方面的融資來源,實現共贏局面。二是節流不必要的培訓支出,整合各方閑置資源,如農村的空閑校舍及教育資源,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培育工作,既節約資金,又能夠將其充分利用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當中。
第一,要科學設置培育內容。從農業農村現代化實際需求出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必須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以新技術、新課程、新方法作為主要內容,努力做到農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什么能讓農民富起來就讓農民學什么,更好地開展培訓工作。這需要針對農民在農業生產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站在農業農村現代化角度進行進行分析,靈活安排培訓內容,并且及時更新培訓教材。
第二,要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首先,要鼓勵各高校和科研專家學者深入到田間地頭和工廠進行答疑解惑,實地考察農民需要什么并且為其解決實際問題。其次,不僅要開展課堂教學,而且還要開展線上教學,最后,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邀請一些已經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并且在農業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進行宣傳和開展幫扶,既能幫助農民答疑解惑,更能讓農民實際看到新型職業農民能致富,應轉變傳統觀念,積極參與培訓。
為了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必然選擇。在推進培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科教興農、人才強農的理念,制定針對性的培育內容,健全培育體系,根據實際調整創新培育內容,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同時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發展中為新型職業農民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實現鄉村美、人才富的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