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市環境監測站 劉新洋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能夠有效推動城鎮一體化建設,促進城鄉平衡發展。一方面,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能夠實現各方要素和資源的協調發展及均衡配置,引導城市各種創新技術在農村環境中的引入和應用,將現代化的要素流動到農村地區,從而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強化農村面源環境污染整治;另一方面,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工作是立足于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開展的,需要綜合考量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思想認知程度,有利于充分體現因地制宜和精準施策的基礎原則,對于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是推動城鎮一體化建設、保障城鄉平衡發展的根本前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公共基礎設施日益健全,鄉村公路、醫療條件、教育條件、休閑場所逐步改善。但由于農村發展主體的空心化,導致農村人口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不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農民是農村的主體,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落實的關鍵因素。只有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鄉村振興戰略才會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撐。
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城鄉間收入差距過大是當前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的主要原因。受早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以農補工政策的影響,先富帶動后富的理念不僅沒有實現,城市反而越來越富,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嚴重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選擇進城務工,而進城務工的年收入也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城市高收入的拉力下,加快了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速度,致使農村空心化越來越嚴重。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由政府、社會、村民相互配合、相互督促是促進實現鄉村環境治理的根本之道,應采用多方合作的形式進行合作,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當前,極大一部分的農村環境治理是要以各級政府作為主導從而去推動的,并且由政府部門組織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近年來農村在環境治理問題取得的絕大部分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政府的強制性命令。通過命令傳達給各階層,做到定期監督、追究責任、徹底改善,很多村干部都積極配合上級對當地的環境治理做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成績。大多數基層管理人員在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的意識相對缺乏,導致各種建設和治理理念也沒有滲透到農村文化思想中去,農村居民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村莊是農民生產和生活的聚集地。鄉村規劃是指通過規劃的制定來對農村整體進行合理的布局,方便引導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可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但是部分地區鄉鎮重建設輕規劃,有的規劃甚至都是簡單應付,并沒有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與上級做出的區域性規劃也沒有一個合理的銜接。有的只重視整治,忽視了對產業的發展、社會服務等規劃。有的在執行規劃時,不遵循既定的規劃實施,存在著“規劃詳細,施工走樣”的情況,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一官一規劃”的現象。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規劃、選址以及規模建設上還存在比較滯后的現象,不僅無法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也無法對農村環境下產生的各種污水和垃圾進行有效治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由于基礎設施比較落后,也存在管理機制和技術引進等方面的問題,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尤其是環保設施的建設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前瞻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地區受經濟水平的制約缺乏建設資金,不僅影響了人居環境的整治工作,也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由于缺乏管理理念,同時受到固有生活習慣和環境的影響,農村居民對人居環境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深入。再加上農村居民受人文素養水平和文化程度較低的影響,農村地區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人居環境建設體系,對大自然缺乏敬畏和認識,沒有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導致在人居環境的建設上缺乏主觀能動性。同時,受文化程度和思想認識的影響,在開展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時也無法形成有效的行為認識和價值引導,很多群眾也無法做到積極主動配合。
新型職業農民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農業生產新型主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角色之一。培育現代農業生產的高素質人才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新型職業農民具有較多的農業相關知識積累、對農村抱有濃厚的情感或興趣,易于接受農業科技并能實現大規模的農業經營。一方面,農村居民的參與理念強化工作能夠在農村環境中形成積極主動的環境整治氛圍,有效保障了農村地區各項人居環境整治政策的強化,這對于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發展理念至關重要;另一方面,農村環境理念著重表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上,由于缺乏環境治理措施和整改方向,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在改善過程中面臨較大的阻礙,如何將人居環境的改善工作落到實處,需要將理念建設作為根本的保障,從而推動人居環境有效治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一個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增強農民幸福感,可以從鼓勵制度創新等方面,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方式,積極引導農村居民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主體和參與意識。從居民的認識角度出發,以貼近群眾真實生活為出發點,村干部可以挨家挨戶地發放垃圾分類手冊,并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和好處以及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在村莊的公示欄和廣場上貼宣傳海報,對于不配合工作的村民,村干部需要耐心講解,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中,使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治理環境的重要性,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人人愛環境、保護環境的新局面。
不論在何時都要規劃在先發展在后,注重規劃,規劃是否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是否便于實施、是否有效、是否可持續都決定了農村環境治理的最終效果。首先,要遵循客觀性原則。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都應該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制定出最科學合理的規劃。當地的土地資源配置、人口、自然天氣條件、交通條件等都是制定規劃的主要考慮因素。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有不符合實際的情況,可以根據充分的調研以及科學的論證,在其原有基礎上進行細微的修改,使得該規劃能夠更加貼合實際。最后,要遵循可持續性原則。當前我國對于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視的,地方也是如此。當地的政府工作人員要嚴格遵循規劃去辦事,一張藍圖需要多任領導去繪制落實,而不是一任推翻一任,建設以及實施各項工程都應該按照規劃一步步地實施,通過不斷地積累,不僅把當地的產業推向快速發展的軌道,更要把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推向一個更高的平臺。
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管理體系建設是基礎保障,可以通過構建鄉村網格化的管理服務模式確保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的精細化開展。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一方面,要落實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的精準劃分,即將農村不同區域作為基礎劃分要素,將管理責任落實到每位管理人員的身上,充分做到因地制宜,結合不同農村地區的管理模式和人居環境的改善情況進行準確合理的管理,確保各項政策在農村中能夠有效落實;另一方面,網格化的管理服務模式能夠將各項環境治理政策落實到位,既能夠保障不同農村地區人居環境的有效改善,也能夠豐富管理體系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化實施。
對于農村的環境治理要保持一個長期的態勢,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為根本,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和能力。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斷深入,工業化逐漸轉移到農村,在農村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生態環境也是其經濟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總體來說,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地提升,但是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工作有待加強。切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工作是濟寧市的重中之重,是政府亟須解決的問題,這對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能夠為群眾創造更好的宜居環境。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有利于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從而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