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林奕晨,王潤澤,項曉,周興博,劉超群
“邑之有溝渠。猶人之有脈絡之,一縷不通,舉身皆病”。中國古城從選址營建之始,就十分注重城市水系的建設以及與區域水系的有機結合。然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城市藍色空間逐步惡化。
近年來隨著健康城市的興起,作為防災隔離的天然屏障,居民增強體質和改善心智健康的日常活動空間—城市藍色空間也因此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已有研究表明,藍色空間在改善公眾健康和提升幸福感方面對人體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效益要高于綠色空間,但當前學者大多仍聚焦于探究綠色空間對居民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缺乏對藍色空間構建的研究。
本文從藍色本底空間、物質空間以及健康活動三個層面出發,總結了城市藍色空間發展現狀困境,運用健康城市的發展理念,基于人、藍色空間以及城市三者之間的關系,提出藍色健康城市的概念和規劃設計要求,以期推進居民身心、城市和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健康城市是指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各個方面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保障廣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有機結合的發展整體。
城市藍色空間是一個新的概念,由城市自然藍色空間和城市人工藍色空間組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池塘、濕地等。城市藍色空間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實體,還是一種特殊的緩解情緒的心理空間、促進人際交往的社會空間以及提升經濟價值的經濟空間,是改善居民身體、心理問題以及保障城市健康發展的關鍵場所。
構建健康城市與優化城市藍色空間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它們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一方面,藍色空間是健康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藍色空間的系統化構建能夠促進和維護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從人、環境以及經濟三個方面來促進健康城市的建設。另一方面,構建健康城市是優化城市藍色空間的最終目標和建設機遇。隨著健康城市項目的實施深入,人們開始從全要素的角度來探索如何構建健康城市,而城市藍色空間擁有調節城市局部氣候、保障居民身心健康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等功能,自然而然受到了關注,以此為機遇進行系統化的構建,從而實現健康城市的最終目標。
區域內的藍色本底空間主要承載著提供飲用水源、保障農業灌溉、維護生態平衡以及改善人文環境等多種功能。然而,伴隨著城市生產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粗放、城市“增量”發展階段侵占河流水系以及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等現象,區域內部的水環境逐步惡化,水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短缺和河流水系空間分布破碎化,不僅對河流水系的健康發展產生嚴重的危害,更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隱患,急需從全要素、多角度的層面,解決當前河流水系發展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出現了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致使城市濱水物質空間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是防洪空間,由于城鎮化發展填埋和阻斷河流和湖泊、防洪設施缺乏修繕以及治理形式片面單一等原因,導致城市的防洪空間親水性較差,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是濱水綠地空間,破碎化嚴重、整治形式過于人工化以及缺乏地方特色和場所精神。
三是建筑空間,現有的許多濱水建筑在高度、色彩、形態、體量以及功能布局等方面缺乏合理控制,對周邊居民的空間體驗和城市的特色化營建帶來一定的影響。
城市藍色空間是居民進行健康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根據受益對象的差異,城市藍色空間健康活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目前,這三方面的發展均存在一定的困境。首先是人體身心健康活動方面,在觀賞、休憩等靜態活動中,景觀多樣性較差,缺乏特色化以及人工、自然景觀之間未很好地融合等問題較為明顯,在慢跑、騎行等動態活動層面,空間場所單一、基礎設施匱乏以及交通方式紊亂等問題最為顯著。第二是城市健康發展活動層面,配套設施匱乏、交通系統紊亂以及缺乏特色本土文化活動等問題對城市濱水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明顯的阻礙作用。最后是緩解城市生態環境的活動方面,藍色空間周邊的產業空間分布和居民的活動、素質差異等因素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藍色健康城市是由藍色空間和健康城市得出來的復合名詞,它兼具了兩者的特點,可以理解成通過藍色本底空間整治、物質空間優化以及健康活動提升這些措施來改善城市藍色空間,以維護和保障居民身心、城市經濟社會以及環境健康發展,促進健康城市建設,形成人、藍色空間以及城市三者之間有機結合的整體。
以城市藍色空間發展困境為基礎,通過整合、合理配置各項資源,加大藍色健康城市構成要素的建設與規劃設計,以期合理解決現有問題,構建藍色空間健康美麗,城市社會、環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居民身心健康的藍色健康城市。
1.健康美麗的水環境
健康美麗的水環境是構建藍色健康城市的關鍵,它直接影響藍色本底空間吸引力的大小,主要體現在水質、水量兩個方面。在水質方面,要加強對水體的保護,進行“自然—人工”二元調節;以治污為抓手,要將藍色空間周邊污染企業的改善與土地功能布局的優化相結合,從根本上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在水量方面,要注重水量的大小和變化,這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安全和規劃的合理性。
2.“藍色斑塊—藍色廊道—藍色基質”的網絡連接
基于“藍色斑塊—藍色廊道—藍色基質”網絡連接的模式,從全域的角度構建起城市內外藍色空間聯系的橋梁,形成有助于生物遷徙、能量交換、風險防范以及視覺延續的網絡空間結構。要以現有藍色空間分布和資源稟賦為基礎,結合城市“雙評價”和國土空間規劃等成果,根據藍色要素的作用和土地功能的不同,合理利用和配置藍色斑塊、藍色廊道和藍色基質,以增強區域藍色空間的相互聯系和規劃設計,實現改善城市微氣候、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高生物多樣性以及豐富市民活動空間等目的。
3.復合型、網絡化、特色化的濱水綠地空間
在宏觀層面,要打破現有的濱水綠地單一的生態防護功能,根據區位、文化以及周邊場地性質等因素,在保障生態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其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功能,打造復合型功能的濱水綠地空間;在中觀層面,從不同人群出發,合理配置濱水綠地的功能分區和交通系統,構建點狀綠地、線狀綠地和面狀綠地的多層次空間形態,并結合交通系統合理安排景觀軸線,打造網絡化的空間布局;在微觀層面,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根據其資源稟賦對景觀小品、配套設施以及植物配置進行多樣性、本土化設計,為居民進行健康活動和城市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4.豐富的健康活動
要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合理利用發展機遇、歷史文化活動等因素的觸媒作用,豐富藍色空間的健康活動,并且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形成藍色健康城市的特色景觀。與此同時,要加強公眾參與度,從藍色健康城市的編制、建設、實施以及監督管理全過程提升公眾的參與感,制約政府和市場兩個利益主體,保障藍色健康城市的穩步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失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城市藍色空間作為改善生態環境、居民身心健康的關鍵場所和生態屏障,在保障人和城市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健康城市和城市藍色空間的內涵與關系出發,以城市藍色空間現有發展困境為基礎,基于人、藍色空間以及城市三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藍色健康城市的構建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實現通過藍色空間的優化促進城市、環境、人三者健康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