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 張文妍
中共十九大以來先后作出的重要決策和重大部署,決定了實施中國特色文明鄉村建設振興鄉村發展的重大戰略,是決戰全面加快建成首個現代化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性戰略任務,也是推進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也經歷了空前未有的沖擊和變遷,民族地區由于特殊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成為脫貧攻堅事業的重點。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支撐點就是人才支撐,人才培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要素,是破解鄉村發展不充分的關鍵舉措。對民族地區高校來說,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引進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適應新時代人才發展的需求是民族地區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積極貫徹中央“科教興國”“教育優先”的戰略方針,努力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以及為鄉村振興服務的專業性人才,在全局上為解決民族地區高校人才引進問題創造堅實的基礎。
首先,我國民族地區不僅在地理位置和教育發展歷史、背景上不具備優勢條件,同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導致不具備充分吸引各類人才的條件。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在其辦學定位、生源結構、辦學環境條件等各個方面都與內地高校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沒有內地高校的人才引進方式可以直接借鑒。很多普通高校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往往只是追求數量和行政目標,而忽視和缺乏對老師的專業性要求和學生的專業性培養,在民族地區的高校,這樣的問題會更加突出。例如,民族地區高校的學生很多都是來自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大部分高校的學生相比,他們在生活習慣、心理素質、文化觀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滯后、教育和文化事業進步較緩等情況,迫切需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多樣化、應用型人才的輸入給予長期支持。
而目前,我國民族地區很多高校在優秀人才引進方面都非常關注和重視貫徹落實民族政策,以支持和發展振興民族地區經濟為前提和目的,也正因此,才迫切需要構建更加適合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成長的人才引進機制和管理體系。
長期以來,高校一直被視為培養優秀人才、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促進國際合作等領域的重要力量,是服務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行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門要組織并指導各高校積極響應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高校通過緊跟戰略決策落實戰略部署,創新內部機制深化改革,注重農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增強人才培養的專業性,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型鄉村注入新鮮血液,推動我國高等院校農業發展已經成為支撐構建當代新型鄉村科學與技術服務的重要理論內容和組成部分,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總結出諸多經驗、奠定了人才基礎。
進入新時代,各大高校都緊跟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計劃,深度參與并積極主動地服務于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促進高校對人才的引進,使高等院校成為一支服務于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提供科學技術、信息化等重要支撐的新型力量,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重要平臺,為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提供堅強支撐和保障。
由于民族地區所存在的固有自然和社會的阻礙條件,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雖然經歷了國家扶持不斷提升的道路,但是卻仍然與中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這是因為最基本的保障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優秀的教師人才隊伍才是真正推動人才培養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源泉。
通過深入實施新的時代優質教育強師計劃,引進和培養一批適合我國各個民族地區教育的高素質教師,精準地提升我國各個民族地區的教師課堂質量和教學技術水平,加快補齊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短板。進一步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切實提高民族地區師資隊伍素質,實現教育水平在人才的保障和支撐下大步提升。
高校一直是為農業農村輸送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民族地區更是如此。民族地區的農村農業發展一直是脫貧攻堅戰略中的主要關注點,進入新時期的鄉村振興發展大布局中,高校與新農村的建設聯系更加緊密,要保證高校優秀人才引進,培育出更加適合“三農”發展的專業人才。
高校人才引進對于培育鄉村振興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及先進的研究器械和科研平臺,為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扶貧,發展特色產業,不僅可以創新出“高校+人才+農村”的合作模式,同時可以為農村學生提供學習平臺,保證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具備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當下的時代是互聯網支撐下的全信息化時代,各民族地區的教育部門要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特征,加強對正確信息的傳播和引導,增強輿論的宣傳力。首先,要盡可能多地廣泛宣傳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減少其他地區對于民族地區以及民族地區教育的認知偏差。深入了解和運用好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充分抓住這一歷史契機,從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人們的共同利益等多個方面盡一切努力來喚起不同少數民族之間的認同感,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吸引力。其次,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內容方法來加強宣傳和積極全面地開展少數民族團結教育,向優秀師資、技術人才和教育發達的地區表現出少數民族地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和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巨大形勢,使得全體人民都能夠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情況有所關注,正確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與國家其他省區之間的特殊性和普遍性[7]。通過廣泛的宣傳、訓練教育,深化高校畢業生對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關系的正確理解。鄉村振興戰略尤其需要專業的技術型人才,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振興和科技振興,加強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教育,使符合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形成服務意識,主動積極投身于民族地區的鄉村建設,為民族地區高校培育和留住高科技農業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民族地區高校引進人才要從學校的學科和科研發展的長期目標出發,突出民族地區高校的辦學目標特殊性,制定合理的彈性的、靈活的人才引進規劃。首先,高校負責引進人才的部門要牢固樹立一種科學、端正的人事管理觀,不僅是要按學校自身原本的發展方向和對學科建設的要求,同時還要緊跟外部政策變化,以對學校自身整體發展規劃為基本,認真做好對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前期規劃,確定需要優先發展的學科專業,確定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和實施的所需人才清單,采取相匹配的人才引進方式。其次,在人才引進的具體工作上,快速和加大引進人才宣傳力度是適合新時代的引進方式,如何對引進的高素質人才進行開發利用更重要,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從全局的眼光考慮學科專業的人才配置,讓新引入的高層次人才發揮其應有的優勢與能力,做到人職匹配,充分培育引進人才,形成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讓引進的人才與原有人才融合。再次,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高校的基本支撐還是人才,在引進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相匹配人才的同時,提前準備和規劃好人才的職位分配,高校與教師是是相互支撐的關系,科學合理地引進人才,充分給予高素質師資隊伍先進的研學平臺,如此才能夠做到引進人才的同時留住人才,讓優秀人才能夠主動為高校付出心力,在高校找到合適的研究平臺,找到歸屬感。
民族地區高校人才引進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引進的做法,尋找新的人才引進途徑,要變被動為主動,扭轉劣勢,創新引進學校發展和民族地區以及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首先,利用傳統和互聯網支撐的多樣化方式發布高校對于高素質人才的清單,不要將引進范圍局限在國內,要擴展到國外,不僅要到各類科研院所去挖掘更高層次人才,而且還要到社會中去尋找有相關經驗和具備奉獻精神的優質人才。其次,也要公開發布民族地區高校對于引進高素質人才的鼓勵政策和福利待遇,在人們最關注的編制問題和合同問題上適當給予傾向性福利。再次,建設專門的高校人才引進網站,公開、公正、及時發布招聘信息,規劃部門通過嚴謹調查和分析確定人才引進標準,明確挖掘人才目標,嘗試建立完整的人才引進基地。
高校在人才渠道方面的競爭也已開始,在渠道上爭取到更加優勢的平臺也為高校人才引進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在制定人才需求規劃后,要創新引進方式,不要扎堆宣傳和招聘,要合理分析職位和渠道的對應關系,尋找人才關注渠道,加大宣傳力度。
在激烈的高校人才引進競爭中,民族地區高校的持續發展要依靠自身的特色、學生的特點以及民族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重視開設具有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的專業,將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其范疇,立足于各民族地區特定的文化資源,開設民族課程,讓優秀人才在民族地區有歸屬感,自愿留在民族地區,為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服務。不斷更新民族教育觀念,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平臺,不斷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讓民族特色應用人才的培養成為促進民族地區高校人才引進問題解決的特色方式,為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事業留住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