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蘭花煤炭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趙勇
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很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也是新時期背景下國有企業發展的核心綱領。結合學習重溫領袖講話精神,堅定國企自信,汲取前進動力,進一步增強企業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全新面貌打造地方國有標桿企業,使國有企業能夠真正成為促進全省全市高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深刻理解“兩個基礎”的重大意義,全面提升政治能力,強根鑄魂,確保地方國有企業“政治硬”。國有企業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政治基礎與物質基礎,也是當下我黨執政興國的核心力量。國企一定要傳承原有的光榮傳統以及發展優勢,努力做大做強。堅持人民屬性,賡續紅色傳統,正本清源、與時俱進,振聾發聵、一錘定音,全面提升了國有企業在黨的事業中的位置和分量,對國企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從物質基礎層面上講,一方面,國企要踐行使命,在做大國有資本的“蛋糕”上做足文章,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在高質量發展上作好“綠色”文章,為區域碳中和、碳達峰貢獻企業力量。另一方面,國企要主動融入區域和地方發展大局,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凸顯經濟功能,發揮發展職能,承擔社會責任,關鍵時候頂得上、靠得住,在服務地方重大戰略任務、發展區域經濟上充分發揮核心指導價值,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從政治基礎層面上講,首先是旗幟鮮明講政治。始終堅持黨領導國企,發揮企業內部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以及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在國企得到有效貫徹,實現國企政治屬性和經濟屬性的內在統一。其次是雷厲風行抓黨建。始終加強國企黨建工作,促進企業內部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能夠互相融合,使黨建工作能用高質量建設引領國有企業的快速發展,以企業改革成效檢驗黨建引領力,把黨的優勢充分體現到企業改革的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實踐中。
深刻理解“兩個一以貫之”的根本要求,切實提升管理水平,融合提質,確保地方國有企業“治理好”。全國國企黨建工作中也明確闡述了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相關概念,明確了在公司治理結構中,黨組織有著十分重要的法定地位。因此,各地方企業一定要在開展公司治理過程中,不斷強化黨的領導方針,正確把握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所具備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國有資本功能完善以及促進國有企業經濟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價值,促進國有企業完成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使內部黨建工作與企業管理保持同步,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一是從宏觀層面。健全組織體系,推動黨組織設置與企業組織架構運行內在一致,使內部治理主體能夠與黨組織保持同步關系,明確各自的具體責任。在工作中能夠做到各司其職、協調運轉,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二是從決策層面。加強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的制度設計,確保黨的領導與企業法人治理相輔相成,實現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與董事會“戰略管理、科學決策、防控風險”有機統一。三是從執行層面。把工作著眼點、落腳點放在提高效益、增強實力、國資保值增值上,不斷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手段,打通黨建“最后一公里”,把黨建優勢轉化為企業的治理優勢、發展優勢。四是從基層層面。建強基層組織,企業發展與黨的建設要保持同步性,也就是說企業發展到哪里,黨建就跟到哪里,黨支部所具備的戰斗堡壘作用也就體現在哪里,使企業發展能夠獲得足夠的黨組織支撐。
深刻理解“雙碳”的現實要求,切實提升綠色發展能力,強抓機遇,確保地方國有企業“產業優”。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中央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對地方企業既是重大挑戰,也是轉型發展的全新機遇。一是從產業層面做好能源轉型規劃,加大調整力度。一方面,進行更大的投入,采取更激進的措施,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開發新的低碳產業。傳統企業如果不把生態文明作為主要推動方向,不盡快采取行動推進減碳,將來再融資就會非常困難,且越來越貴,企業價值和市值也會受損;二是從技術層面,做好節能降耗和存量減碳工作。地方和企業都要重視降碳的基礎性工作,開展全域碳核查。就企業而言,從每個生產裝置、每條生產線算起,摸清家底,搞清碳排放總量。根據企業實際,從燃料原料、產品流程、技術設備、辦公后勤等做起,制定各自的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三是從資本層面,重視證券化,挖掘碳資產,參與碳交易。使國有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資產證券化水平能夠得到有效提升,促使整個國企隊伍都能真正實現核心資產上市以及整體上市的形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各類資本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整合內部資源,挖掘減碳空間,開發形成各類碳資產。圍繞碳金融投資,積極參與開展碳交易,挖掘企業碳資產等新型資產增值空間。
深刻理解國企干部“20字”的標準要求,切實加強班子建設,盡責擔當,確保企業人員“素質行”。習總書記指出,國企領導人一定要在堅持黨經濟執政的原則下開展管理工作,這也是治國理政復合型人才的最主要來源。國企領導層肩負著實現國企增值保值、管理國有資產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工作中要保持對黨忠誠、治企有方、敢于創新、清正廉潔等良好品質。這也是國有企業領導干部最核心的標配,是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最重要的支撐力量。深化黨史學習,加大黨史學習力度,堅定信念,企業人員一定要時刻牢記首要職責就是為黨工作,要把上述原則真正落到實處,提升經營管理工作的實際效率。一要抓入口。在進行企業領導者選拔時,一定要把好關,黨組織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在人事工作方面的管理權以及領導權,使最終選舉出來的人才能夠符合政治合格、作風過硬以及清正廉潔的基本要求。二要抓導向。在選人用人時,一定要樹立明確導向,不斷完善內部用人體系,創建更加正向的鮮明導向,使企業工作人員能夠放手拼搏、努力創業。三要抓實踐。國企領導層也要積極深入一線,在不斷積累實踐經驗的同時完善自我。積極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發揮企業家作用以及鼓勵企業家創新的濃厚工作氛圍。四要抓改革。著眼于增強國企活力、競爭力,以三年行動方案和三項制度改革為突破,推進市場化選聘、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任期制、契約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做到獎罰分明。五要抓考核。用好考核評價“指揮棒”,把黨建考核、班子考評、經營業績考核貫通起來,促進企業黨建與經營同頻共振,推進改革發展深度融合。
深刻理解“從管企業向管資本”的本質內涵,切實提升監管水平,刀刃向內,確保國有企業“監督能”。習總書記指出,黨和人民愿意把國有資產交給國企領導者管理,這也是對這部分群體最大的信任。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堅持“管好國資、少管企業、不干預經營”基本原則,構建“大監管”“大監督”格局,健全內控制度,加強風險防范,確保國資安全,實現保值增值。一要體現全面從嚴。堅持從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制度嚴起,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在國企落實落地。加強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確保風清氣正。二要突出監督重點。強化對關鍵崗位、重要人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機制,從整體上系統思考企業內部監督和管理問題,推動黨內監督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監督、業務監督、民主監督的立體化監督網絡,形成監督合力。三要體現職工意志。積極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以及落實職工的表達權、知情權、監督權等核心權利。在開展各項重大決策時,也要積極聽取職工建議,如果是與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還需經過審議環節才能制定。不斷完善內部職工監事制度、職工董事制度以及各項其他制度,使職工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公司治理。四要優化監管體制。政府職能部門要以高站位、大格局、寬視野,敢于刀刃向內,既為企業“松綁”,又為企業“加油”,激發企業活力和內生動力,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形成推進國企改革的強大合力。
相關鏈接
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由于歷史原因,國有企業的分類相當復雜。對于中國的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投資或持股超過50%的即為國有企業。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乃至到20世紀末,國有企業一直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對象,國有企業的建立,其中政府稅收的很大部分都投入到國有企業中,大量的國有企業因此建立和出現,有的國有企業還是由原來的政府部門轉變而來的,如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原來是郵電部,改為電信局,后來在20世紀九十年代末本世紀初改組成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電信企業。中國的國有企業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登記注冊,資產的投入主體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就是國有企業。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會發揮不同的作用,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也不盡相同。國有企業的普遍出現始于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經濟生活進行全面的干預和調節。同時,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動下,企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純粹靠自由競爭維系的市場經濟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從 1945年開始,英國將一系列基礎工業和英格蘭銀行收歸國有,法國將能源部門、保險部門、金融部門和一些大公司改為國家接管。與此同時,日本政府設立的國有企業從戰爭結束的7個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個;美國政府也創辦了一些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主要集中于能源部門、基礎設施部門、提供公共產品部門和科技開發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