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馬驚濤,薊高可
(1)千里調水,水質是焦點,源頭水質更是重中之重。調水源頭水質污染問題直接關系到受水區水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持續提高水源區域水環境的治理質量,對于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源頭供水水質“長治久安”,保障“一泓清水北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2)水源地及江蘇省內的沿線地區治污防污工作任重道遠。東線工程利用現有河流、湖泊進行輸水、蓄水,由于長江下游及源頭河湖水質污染較為嚴重,且是利用異于中線管道輸水的泵站抽水的送水方式,因此需要防治污染,改善水質,使其滿足調水對水質的要求(Ⅲ類水)。而且江蘇省內的沿線地區目前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要同時承受經濟發展與上游水污染兩方面的雙重壓力。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主要是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擴大規模、向北延伸的。作為大型跨流域戰略性調水工程,不可避免會造成很多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
(1)在施工建設期,對于施工區域環境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植被破壞、空氣污染,但由于是在原有的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施工建設而成,所以工程量較小,由此產生的影響較小且持續時間短,對源頭水質以及生態的影響不大。
(2)加大抽水量后,在工程運行期間(調水期),水量增加會改善江蘇段沿線的局部小氣候。沿線調蓄湖泊(如高郵湖、洪澤湖)濕地蓄水量增加,水域擴大,也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但由于調水期水面上升,水體光合作用排水性能下降,加上局部被淹沒的土地中水體所含營養素的過度溶解,易造成蓄水湖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水源,嚴重影響源頭水質。
(3)東線工程建設必然會對環境來有利的間接影響。為保證水源區水質,改善水源地生態環境,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理念,打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通過后期人為措施倒逼區域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向好發展,有效提高河湖水質,推動當地生態建設,帶動水源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此產生積極影響。
(1)政策引航。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三先三后”原則—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按照“三先三后”的工作原則,江蘇陸續出臺“兩減六治三提升”“江淮生態大走廊”“蘇北蘇中生態保護網”等多項措施。
為了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揚州市早在2017年頒布實施《揚州市公園條例》,對市區及其下轄縣市分別明確提出了生態公園體系發展與保護專項規劃,增加生態公園占地面積和新建生態公園個數,通過水綠廊道將所有的主要生態公園串聯起來并延伸連接生態廊道,構建內外融合、有機互通的大型生態公園空間系統。主動對接大運河經濟文化帶建設等多項國省重大發展戰略規劃,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理念,推動大運河沿線地區逐步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
(2)聚焦江都。揚州市江都區突出管護制度建設、生態紅線約束、重點片區修復等關鍵環節,切實將依法治水管水落到實處。劃定長江三江營取水口等21個生態紅線區;近三年累計簡化214家,關停小船廠、砂石碼頭等108家,整治黑臭水體114條,邵伯湖3916畝水域圍網養殖全面清退;建立區鎮村三級河長體系,落實各級河(湖)長481名;動態清理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11個國省控地表水斷面周邊環境隱患,年均水質達標率100%。江都在自身生態、花木產業、文化旅游等方面,依托域內縱橫交錯的道路、水系及運河岸線,縱深推進約600公里“九縱十橫”生態網格建設,打造從長江至邵伯湖的100公里水體生態環線,初步形成“一帶兩廊、多點一網”的生態大格局。
(3)成果顯著。江蘇省政府不斷完善南水北調東線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創新治污工作思路,加大投入。
東線工程源頭近年來嚴格實施生態工程建設、產業限制等措施以保障水質,自東線工程通水以來,源頭流域水質安全一直被作為民生實事工程來抓,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河湖長制,關停污染企業,淘汰落后產業,建設生態公園。2020年,揚州市地表水總體水質持續改善。據《2020年揚州市環境質量公報》顯示,9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88.9%,32個省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3.8%。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主要取水河道的水質均已達到國家二類水標準,境內送水河道水質均已達到國家三類水標準。
(1)加大國情水情、水生態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通過橫幅、講座、宣傳手冊、主題活動等形式,積極開展相關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增強水生態保護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
(2)建立志愿團隊,通過自身體驗和宣講活動進行宣傳,不斷提高社會對生態保護尤其是水生態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努力形成全民參與、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
(3)充分利用網絡、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展全社會水生態知識宣傳,使水生態保護觀念深入人心,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4)創建具有源頭特色的開放性的治理評價標準,既可以對源頭治理進行綜合評價,也可以在群眾的反饋下進行創建引導,總結典型經驗,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值得參考的建議,促進源頭治理。
牽手運河文化帶建設,多方面引進資本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工程展覽館、休閑度假區等生態主題景點,打造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城、水村等旅游景點,切實推進水旅融合,助推城市旅游業發展和水文化傳播,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和百姓的精神家園,打造東線調水源頭綠水清水的名片,增強當地及沿線居民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1)突出生態紅線約束和管制。合理規劃城市開發強度和保護區域,區域間以合作態勢嚴控城市開發邊界、耕地保護。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開發方向和強度,實施區域開發政策,強化江淮生態大走廊區域空間管控。
(2)突出重點片區修復和保護。以生態紅線區域為骨架,建設區域生態廊道,提高生態涵養能力,把各個生態斑塊形成有機生態整體,打造具有源頭特色的江淮生態大走廊道的生態大格局。
(1)落實河湖長制,堅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開展“樣板創建、評選表彰”、實現“一體建設、全面發展”,對城區主要河道明確河長,發揮黨政一體治水的領導優勢,打造幸福河湖,全力打造河湖長制升級版。
(2)建立水源區域補償機制,確保水源地持續得到國家的經濟支持和政策優惠,保證水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資金。
(3)建立監管和督導機制,統籌各部門行政執法職能,制定責任清單,強化責任制,堅決清理整治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排放,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工作,重視發現的重大問題并進行專項督辦、定期查驗等工作。
(4)積極開展跨地區聯動機制探索,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發達地區全流域保護水質的成功經驗,積極開展合作,探索構建調水水質保護的跨地區全流域聯動機制。
(1)發展生態農業,有效減少面源污染。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的治本良策,與當地政府及市場協調好,以水為媒,把源頭地區的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現代農業、美麗村莊等有機串聯起來,發展田園綜合體,打造名特優品牌,發展綠色經濟、使健康經濟,群眾致富脫貧同步。
(2)進一步強化協同統籌,探索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逐漸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思路,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構建起以生態文明為主體的新經濟體系。
(1)建立水環境自動檢測系統,納入全省環境監測平臺,確保及時準確地獲取水源區多方面數據與信息,增強水質檢測、評估、預警能力,為水質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2)強化統防統治,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開展土壤修復工程,全面推行工業區企業廢水和水污染物納管總量雙控制度。
(3)組織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湖濱生態敏感區生態修復、水生生態養護,推進水產養殖業、畜禽養殖業、農業種植業、船舶運輸業污染防治工作。
(4)健全面對典型突發水污染事故的應急預案和短時間內快速制定應急預案的相關規則,專項專治,加快船舶污染等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增強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5)強化綜合施策、源頭治理,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業企業廢水治理、飲用水保障工程建設,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提高全省污水處理和城鄉垃圾治理能力。
(6)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開展源頭治理示范區建設,發揮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源頭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南水北調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生工程。從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首次提出,到開通調水匯聚新時代偉大夢想,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源頭水質關系成敗,其造成的生態破壞更值得思考。隨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推進,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社會共識,相信南水北調接下來的工作將更加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因素,提出更加全面細致的環境保護對策,從而保證東線工程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經濟、社會三者和諧統一、共同發展。期待南水北調工程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