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宇鴻林業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黎婆妹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被大量消耗,對木材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對森林實施的采伐行為變得越來越嚴重。另外,由于一些森林資源的分布結構不盡合理,森林過于密集,對林木的生長造成影響,導致森林資源質量差、利用效率低,大大降低了森林資源的生態和經濟價值。為確保我國林業的良性發展,需要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的采伐[1]。
合理的森林采伐能夠促進對森林資源的有效利用,它是推動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現有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福利的損失,也阻礙了我國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的進步。現有森林采伐管理存在政策執行效率偏下、嚴重挫傷林農經營積極性、指標核定不合理等眾多問題,在改進采伐限額編制與管理辦法、分類管理、分類采伐、增強管理人員技術能力、落實領導責任、完善相關法律規章制度等表面措施上,能夠觸及問題本質的并不多[3]。在林業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在林業生產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林木采伐的主要依據,同時能夠提升森林資源利用率,是保證森林資源可再生利用的重要舉措。目前有關伐區調查設計部門缺乏專業的技術水準,對伐區調查設計過于籠統、不夠嚴謹。調查人員對伐區現場調查不全面、不細致,導致調查設計成果的不確定性,或趨于權勢變相更改調查設計成果,造成了設計成果的不真實性。
森林限額采伐制度的實施成本大于其收益;相關采伐指標及憑證的申請步驟煩瑣、辦理效率低下,甚至出現憑證辦理齊備時已過最佳砍伐時期的現象;基層采伐指標的分配過程中滋生大量的尋租行為;采伐指標審核人員無證上崗,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以權謀私現象。
森林采伐采取限額制度,極大地提升了森林資源的利用率,能夠實現地方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高,對改善森林亂砍濫伐現象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森林采伐限額制度無法考慮到森林經營的生態效益目標與林農這一經濟人所追求的經濟效益目標的矛盾。森林采伐限額每5年變更一次,也沒考慮到不同林種最佳經濟輪伐期的不同情況,不應該對各地林區籠統地強調生長量一定大于采伐量[2]。
通過開展和落實森林采伐限額制度,極大地遏制了對森林資源的濫砍濫伐現象。森林采伐限額制度的實施控制住了亂砍濫伐現象,但同時也對林農的合理采伐進行了限制。隨著林業市場的經濟發展,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限制了林農對其所有的森林資源的自主經營權和財產處置權,使得林農不能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林木的采伐量,無法通過處理自己的所有財產獲取經濟利益最大化。
森林資源具有雙重效益,商品林經營者不僅不能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采伐,還要考慮維護生態效益的重任,嚴格執行采伐管理制度,例如采伐時間、采伐量、采伐方式、更新樹種等。
目前對于森林采伐管理工作在制度上側重于采伐限額,同時合理設計木材生產計劃,嚴格把控采伐許可證。實施科學有效的森林資源管理制度,是提升森林資源再生利用率的重要方式。依據現有的森林采伐制度合理進行采伐,是提升我國森林資源質量的有效途徑。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有的森林采伐管理方式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呈現出與我國當前國情、林情不相適應的問題,為了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同時使生態、經濟以及社會三方面效益獲得均衡[4],應根據現行的森林采伐管理方式并結合我國國情依法進行相關活動。通過總結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發展經驗,在借鑒國外優秀經驗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森林采伐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和完善,建立起適應性強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以保證森林資源可以得到持續發展[2]。
為適應林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規范采伐管理、解決林木處置權、逐步實現經營者依法自主采伐等問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體現了新時期林業分類經營指導思想的貫徹落實。針對新時期林木采伐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須認真探討和研究新辦法、新對策,在依法自主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確定合理采伐限額、加強采伐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從省到市、縣,以及林場、企業、大戶都應編制經營方案,根據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確定采伐限額,實施森林經營和采伐。設計經營計劃是以地方分區施策為依據,遵循“生態優先、可持續經營,科學經營、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逐步過渡到按需采伐、按面積輪伐,提高林業經營水平,促進林農增收,從而達到推進森林資源培育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按照種類區分,可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型,公益林分為國家和地方公益林,商品林分為人工和天然兩種類型。公益林主要是發揮生態、社會效益為主導功能的森林,對于重點公益林實行禁止采伐,如有特殊情況可以通過嚴格的規劃技術進行適當的改造采伐或者撫育采伐。商品林主要是為獲取經濟收益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對于商品林應分別編制不同的采伐限額,針對人工商品林可以放寬采伐限額,針對天然商品林需要嚴格執行采伐限額制度。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目前的林業發展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比較落后的,林業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是太健全。這就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林業情況,不斷完善林業管理行為,使其更加規范,并使林業行為有法可依。我國雖然對森林采伐的管理非常重視,但欠缺對造林更新活動的監督,這導致造林成活率十分低,給我國的森林資源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與此同時,更要充分注重人工更新的效果,使得森林采伐管理能夠持續有效。
改革和完善集體林木采伐管理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森林產品需求的必然選擇。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森林產品已經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解決森林產品短缺問題,必須改革和完善集體林木的采伐管理,強化森林經營管理機制,合理進行村民資源采伐,實現森林資源的高利用率,使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雙重發展。因此,要加強森林產品的社會供給,從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貫徹和落實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同時,應組建具有較強實用性的管理機制,來確保森林管控工作的良性發展。建立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時,必須綜合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并且結合政府實施森林資源采伐管理決策的需求,科學、合理地制定采伐管理內容,并嚴格執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系統平衡,為相關經營單位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建立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過程中,針對公有制林業制定林業采伐管理限額制度,要充分考慮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針對非公有制林業制定進行林業采伐限額管理制度。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家有關政策精神,合理限制林業經營者的經營權限。隨著林業建設發展,對經營主體采伐權限的適當放寬,增強經營主體采伐權利的靈活性,充分發揮金融主體投資的積極性與合理性,以此在保證林業采伐工作科學性與合理性的前提下,提升林業經營者的收益,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林業經營的持續發展[5]。
對于禁伐、停伐集體或個人所有部分的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應根據森林分類和林種區劃,按一定的比例以及商業價值給予不同標準的補償,以調動廣大農林的積極性。
在信息化社會,網絡與生活密不可分,相關林業部門應該運用網絡手段來加大宣傳,強化人民的森林環保理念,避免過度采伐現象的發生。
加大林政隊伍的培訓力度,提高林政隊伍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業務水平。堅持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積極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保證森林采伐管理工作依法、有序開展。
改革和完善集體林木采伐管理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森林產品需求的必然選擇。采伐管理是促進資源培育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的基礎措施。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產品的需求在持續增長,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對森林采伐管理工作進行科學有效的改革,在提升人們環保意識的同時,加強對森林經營的管控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森林資源開發和利用,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