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玲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作為人類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循環經濟可以保證資源的減量、循環利用、零排放再制造。生態產業鏈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生態產業體系的運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已形成了一條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盡管生態產業鏈可以促進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方共贏,但整體生態環境產業鏈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很容易導致生態產業鏈不穩定,最終威脅生態產業發展的穩定性。我國許多地方政府仍是以技術手段推動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只注重生態產業鏈系統的建設,而忽視了對生態產業鏈的綜合管理,致使生態產業鏈運行中出現諸多問題,對生態產業鏈穩定發展不利。
作為協調資源協同優化的重要基礎,生態產業鏈可以包括企業清潔生產、廢物資源轉化、廢物回收利用等。從生態產業鏈的構建看,需要政府與社會企業等機構的共同合作,推動社會與環境的平衡發展,而生態產業鏈的本質又能促進產業共生,推進生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可以確保對生態環境資源進行適當的優化與處理[1]。產業結構鏈之間存在著相當復雜的供需關系,相關產業結構內部存在的機理決定著某一產業結構鏈優化升級的實現。產業鏈強調的是產業內企業間的產業關聯和配套關系。如果企業間的產業關聯和配套比較完善,便稱這些企業構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所有的企業在這條產業鏈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只是它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有的企業起著核心和主導作用,有的企業則扮演著為核心和龍頭企業配套的角色,而一旦處于產業鏈鏈條上的某一鏈條斷裂,則其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將處于減速甚至停滯狀態。對與現有產品和業務縱向具有很強相關性的多元化生產的產品,實施縱向一體化。擴大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強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內部的范圍經濟,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內部管理主要是為生產企業、消費者、企業分解者服務,外部管理包括政策機制、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
我國正處于生態產業鏈的構建階段,通過政府規劃建設生態產業園,可以對整個區域內的生態產業鏈進行預先規劃,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治理并非企業自發的行為,通過政府行政手段,運用招商引資的政策約束等相關措施,可以形成上下游企業的完美產業鏈。對生態產業鏈的治理,既要有巨額投資,又要有政府引導的治理權[2]。
政府主導的生態產業鏈建設,往往只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盲目追求產業共生,而忽視了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許多企業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如果自身利益出現零增長或虧損,往往不愿與政府合作作出決策,甚至引發政企矛盾,導致生態產業鏈治理效率低下。在政府主導模式下形成一條生態產業鏈,即使上下游企業可以互相聯結,但缺乏一個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會導致市場失靈,還會導致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效益低下,參與積極性不高,難以保障生態共生鏈的長期運行和維持。
生態產業鏈在我國起步較晚,但許多地方政府對其認識過于片面,在政策引導上缺乏一套完善的目標制度和行動方案,特別是政策制度,出臺后遠遠落后于生態產業鏈的實際運行,致使生態產業鏈發展陷入盲目性狀態。有的政府未能制定完善的企業入園標準,對眾生制度的引導和支持不到位,也未能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行嚴厲的處罰,這是生態產業鏈治理機制不健全的表現。我國生態產業鏈的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平等的合作,不能實現良好的互動,且生態產業鏈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各主體之間信息交流不暢,導致了生態產業鏈運行效率降低[3]。
在生態產業鏈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受經濟發展水平、歷史傳統文化、生態保護意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生態產業鏈治理模式明顯不同于發達國家,仍以政府主導為主[4]。從理論上講,通過政策網絡可以保證一個復雜而動態的環境,使生態產業得到適當的優化,本質上屬于政府行為,需要政府的政策規范和引導來有效地約束企業的行為,生態企業要想實現就必須依靠政府制度,而政府制度也可以完善生態產業的發展,在過去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企業自身的責任意識薄弱,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夠重視,為了自身利益往往大肆掠奪生態環境資源,而且我國許多產業發展呈現聚集趨勢,一個產業往往會集中大規模發展,難以形成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而且在生態園建設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要征地補償。政府對生態工業園的管理與壟斷也不愿向企業和社會組織分權,在這種情況下,生態產業鏈治理仍然以政府為主導。
我國許多產業的發展呈現集聚趨勢,我國政府主導型生態產業鏈在初期階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監管成本過高,生態產業鏈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和矛盾,新時期要積極擺脫政府主導型生態產業鏈的困境,生態產業鏈的核心是企業之間形成和諧共生的利益關系,這是構建企業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礎,在生態產業鏈網絡建設中,需要與企業績效相結合,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難以滿足生態產業鏈發展的需要,企業主導的治理模式成為必然選擇[5]。廣義產業鏈是現代產業鏈不同于傳統產業鏈的一個基本特征。無論從現有文獻,還是發展實踐,不難看到,廣義產業鏈包括上下游意義上的狹義產業鏈,內在于產業鏈的配套能力意義上的產品鏈,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供應鏈,進而構成網鏈結構。
在第五屆綠色建筑家裝交流博覽會上,佛山泛家居聯合各大企業針對家居行業在環保方面的挑戰,積極協助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貫徹落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戰略,通過樹立綠色建材標桿、發布佛山泛家居智慧社區平臺,緊緊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推動制造業服務業的全面發展,為廣大產業鏈上的商家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重新聯合開發泛家居產業綠色升級轉型和運營,而泛家居行業則包括建材、裝修等行業,強調引導企業進行創新生產,使企業高度重視綠色環保節能。嚴守生態環境底線,引導企業誠信經營,推動企業綠色升級,樹立綠色示范和放心消費標桿,共同構建泛家居產業生態產業鏈。泛家裝產業鏈可以將互聯網家裝平臺實現擴展和延伸,與房地產企業家裝企業融為一體,實現信息交流,通過打通家裝行業的中下游渠道,為整個產業鏈在泛家居行業的整合奠定堅實的基礎[6]。這幾個生態產業鏈的成功運行,也說明以企業為中心的治理理念能夠提高生態產業鏈治理的整體效果,因為市場交易可以根據市場機制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促進各主體之間的密切聯系。但這種治理模式也同樣存在缺陷,必須主動面對不同參與主體的監督與管理,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治的模式,推動生態產業鏈的全面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態產業鏈治理模式需要不斷變革,我國泛家居產業鏈仍以中小家庭為主,對技術資金的環保意識還存在嚴重不足,以政府為主導的治理模式居于主導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網絡的形成,以及企業利益的提升。在新形勢下,應積極構建完善的生態產業鏈治理模式,通過企業政府與社會組織三方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為生態產業鏈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確保循環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