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商學院 梁波
大學生誠信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環節,是高校做好“立德樹人”的關鍵。誠信育人成效代表著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偉業的成果,關系著大學生在社會中是否能夠立足,蘊含著高校為社會發展所儲備人才的質量。“三全育人”教育改革背景下,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和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是人才培養的場所,是為社會發展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的地方。“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培養什么樣的人”和人才培養質量是評價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標。學校在培養學生知識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將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需要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以加強理想信念為核心,以誠實守信為重點,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教育的有機結合,著力培養能夠擔當實現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大學生。
誠信是國家安身立命之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個人進德修業、立人為政之基。然而,因為大學生個人認識偏差、社會監管不夠、管理機制缺乏和功利化教育等原因,大學生進入社會以后發生越來越多的失信失德行為[1]。隨著大學生失信行為的頻繁發生,誠信育人成效在被質疑的同時也越來越被國家和社會所重視。面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和人才市場的需求,國家越來越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社會更關注的是德才出眾之人。大學生要時刻明白自己擔負的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遵循誠信教育的主旋律,做好個人的道德培養和素質教育。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大學作為人才培養、輸送和儲備的大后方,其所培養人才的質量決定了社會人才儲備的水平。當前在經濟發展、人才調整和品牌口碑效應的趨勢下,社會發展除了對學歷、專業能力、操作技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外,更對從業人員本身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有了進一步的要求,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決定了現在高校培養的目標必須是德才兼備之人。
“三全育人”視域下做好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一個多主體、多角度、長期、系統而復雜的過程。對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目前更多的是在剖析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誠信育人的內涵和意義,進而構建誠信育人的路徑[2][3]。但是對于高校誠信育人效果的評價基本,還停留在理論評價和個人主觀評價層面,這導致了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現在課堂學習,滲透于校園生活,而往往因為學生進入社會后的某一失信行為就對其本人品德乃至高校誠信育人工作產生全盤的否定。實際生活中,對于育人成效進行的個人主觀評價結果常常受到學生、家長、老師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從而導致從其中的任何一個角度進行評價所得結果總會不同。
在機制研究中,對研究數據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層次分析法(AHP)、網絡層次分析法(ANP)、模糊數學方法(包括模糊綜合評價、模糊積分、模糊模式識別和模糊ANP等)、灰色關聯分析法(GIA)、證據推理方法(ER)、熵權法(EA)、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方法(ANN)等。其中,在信息論的研究中,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基礎信息量較大時,信息不確定性相對較小,相應的熵就小;反過來,信息量小,不確定較大,熵也就越大。熵的計算過程可減少人為的主觀作用,得出的權重值較為客觀,在一定程度上熵避免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偏差,但由于忽略了指標本身重要程度,有時確定的指標權數會與預期的結果相差甚遠。主體打分法綜合考慮到各個評價主體的情況,綜合評價了各個方面,但有時數值量大,會受到評價主體的主觀影響。為減小評價主體對評價結果的主觀影響,可以將熵權法融入主體打分法中為誠信育人成效評價機制中擬定的各個評價指標分配相應的權重值,結合點數加權法對學生誠信教育效果進行效果的等級評價。
大學生誠信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制定豐富了誠信育人成效的評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主觀評價的單調性、可變性和單一性。對于誠信教育工作效果能夠進行明確的評價,能夠做到評價結果一目了然。此外,機制的制定,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從而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而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快速的效果展示,能夠對其所做工作快速評價,進而加快工作方案的制定、改善和完成。
全員育人要求學校主要教職工均負有教育學生的職責[4]。在大學生誠信育人成效評價這一環節,專業教師、輔導員、同學、家長均可以參與其中,構建學校和家庭的聯動評價機制。課堂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專業教師是教授學生知識的領路人,同時也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主導者,在發揮專業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之外更要重視其對學生表現的評價、對誠信育人成效的評價。輔導員是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指導者,工作在學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線。為人師表、行為示范,輔導員要時刻牢記職責,在誠信教育中要做好引導和模范作用,同時從校園之內和課堂之外客觀公正評價學生表現。家校共育、朋輩教育是現代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方法,不容忽視。我們要善于挖掘朋輩教育的素材,發揮朋輩教育的影響,積極地與家長取得溝通聯系,構建家校共育,拓寬大學生誠信教育途徑的同時將其納入對大學生誠信育人成效評價的主體,調研聽取他們對學生最直觀的評價。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大學生活始終,四年大學生活中學生擔任的角色、參加的活動和從事的事情是不同的,在對誠信育人成效進行評價時要改變以成績、以主觀論結果的觀點,將誠信教育納入學生日常教育的教育模式中,制定相應的成效過程性考核。
根據學生培養計劃和培養重點,從入學之初即建立學生誠信考核檔案。在大一學年,結合新生適應教育,考查學生在入學軍訓、社團組織參與、新班級建設等方面的活動表現;在大二學年,制定專業知識學習、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的考察檔案;大三學年和大四學年,針對學生的考研和就業等方面做好重點關注。同時,建立學生誠信育人跟蹤制度,在學生畢業后三年內以調查問卷、網絡通信和大數據查詢等形式,定期對學生在研究生期間的表現或者用人單位的滿意度進行調研,形成動態評價。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做好誠信教育不能脫離五育并舉的育人大環境,要將大學生誠信教育納入五育體系。綜合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習態度、學業課程、科技創新、體育技能、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奮斗精神、文明創建、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方面的要求,客觀評價學生在課堂學習、專業考試、學術研究、人際交往、網絡使用、日常消費、勤工助學、助學貸款和畢業求職等方面的表現,同時結合學生負面問題清單和網絡大數據收集查詢,制定學業誠信、實踐誠信、網絡誠信、資助誠信和職業誠信等機制評價指標,進而形成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全方位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