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法學院 王建
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了中宣部、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知識的五年規劃》;同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了《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知識的決定》,其中明確將農(牧漁)民作為了普法工作的對象,從此開始了我國農村普法之路。但同時我們發現,即使在國家開始大談農村普法30多年后的今天,受制于農村與學校落后的法制環境,農村中小學普法工作依然面對著諸多挑戰。如教育水平的低下、經濟發展的滯后、普法工作的缺失與落后、學校普法課程的缺失、校園普法形式的單一等等。而這些問題很難依靠傳統的普法活動尋得突破,特別是對于農村環境中的許多方面,如經濟發展、村民教育、社會習慣、普法投入等等。但同樣地也有很多方面能夠通過社會大眾的努力去實現進步,從而將困境轉化為推動。如單一的普法形式、單一的普法課程、校園法律問題的解決等等。本文便是從我們可以切實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利用高校普法實踐推動農村中小學普法工作的進步。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社會實踐是行動者在一定的場域中憑借各自擁有的資本,在特定的慣習指導下,為提高自己在場域中的位置以及資本的數量和質量所采取的活動。而對于高校來講,大學生社會實踐則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依托、社會為舞臺的廣泛教學形式,現已成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十年來,社會實踐為高校踐行理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素質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也為高校學生自身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實踐能力提供了一個最直接、最生動的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們進行實踐,鍛煉自己的同時,還能為基層帶去知識與思考。
而高校普法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就是指高校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去幫助社會普及法律知識的活動。對于很多法學生或者法學愛好學生而言,一方面是出于社會實踐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又期望能在實踐中應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在這兩種的條件下,深入農村、進入社區校的普法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發傳單、做宣講、開展法律援助,高校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普法工作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力量。
社會實踐的形式是非常多樣的,但并不是所有形式都能應用到普法工作中。
此形式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以高校學生為主體,以法學專業教師為指導,以農村中小學學生為受眾進行普法教材的編寫。二是以大學生支教團為主體,以普法講義為依托,以農村中小學學生為對象開設的普法課程。
以每年12.4國家憲法日為例,各高校法學院都會編排一期模擬法庭,在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與各地區的中小學進行合作,將模擬法庭帶到中學課堂進行展演,學生們通過模擬實際庭審現場的形式,為觀眾們普及法律知識,無論是從劇本的設置還是演員的把握都能實現普法的目的。因此,這類的普法活動完全向中小學進行普法的必要性。
同樣的,在每年的國家憲法日以及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4.26知識產權日等全國都會開展形形色色的普法活動。未必每次的普法活動都能達到其應有的效果;普法的范圍僅在市區或者縣城中心,而普法的形式也大多是采取發放傳單的形式。單從普法范圍來講,絕大部分農村地區也就被排除在了普法工作之外。此外,單純的傳單宣傳的形式也達不到普法的目的。因此,作為高校而言,更有實踐價值的普法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更加深入農村的普法活動、現場的法律咨詢等等。
本項目組曾在農村開展調研,在問到如果附近的大學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服務,當遇到法律問題會主動去尋求幫助嗎?348個受訪者中81.03%的村民表示,會相信學生的實力,也愿意尋求幫助。一方面,是農村受眾對于法律援助的需求;一方面,是法科生對于法律實踐的需求及知識儲備;一方面,是學院教師和相關法律機構的支持。因此,依托專業指導的法律援助活動正在推進中。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高校普法實踐活動,也為中小學學生的普法工作產生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如以農村普法環境為對象的普法調查,為農村普法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再如農村理論宣講的社會實踐,為農村普法工作提供政策宣傳等等。高校普法實踐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并且越來越貼近生活。
如上文所述,我國農村地區的普法工作已經開展了近30年了,各個組織,包括各級法院、司法局等都在職權范圍內積極開展相關工作,推進農村地區的普法工作開展;最終,這種潛移默化地影響也能成功地進到學校、進到學生們的思維中。在這種形勢下,以高校實踐為主體的普法形式相較于傳統的普法工作能否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值得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思考。
傳統的農村普法工作往往以村委會、學校、地方司法所等地方基層為主體開展,在更有效率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地方基層往往并沒有足夠人力財力去支撐這項工作,使農村普法工作的落后反過來影響學校普法環境。但是以高校學生實踐為主體的普法活動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不管是學生深入農村開展法律援助工作、還是深入學校開展各類普法課程等等,對于地方和學校來講,往往只需要提供場地與時間,極大地節省了人力與財力的消耗與支出,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普法工作的質量與數量。
同時,村民高學歷的情況較少,普法工作也往往由當地的衛生教育部門兼至,也沒有設置專門的崗位負責相關的普法教育工作。傳統的農村普法工作包括中小學學生的普法教育,嚴重缺乏專業性。但是,高校普法實踐的參與對象往往是較為專業的法科學生,實踐的背后往往也有法學院或者法學教師的支持。因此,不管是編寫的普法講義、開設的普法課程;還是編排的模擬法庭等等。對于農村的學生受眾來講,更具有專業性,同時,又能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如上文所述,地方和學校拮據的投資,完全支撐不起足夠多樣性的普法形式,使網絡途徑變成了學生和家長法律知識的主要來源。村委會往往只會掛條幅,學校往往只是開展各類演講、征文比賽,這種單一的普法形式往往只能產生一時熱度,而且嚴重缺乏實效性與針對性。但是,由于眼界和教育程度的差異,高校學生參與組織各類普法實踐活動更能具有時代性和多樣性。如直接面對學生群體的普法講義、普法課程與模擬法庭,又如直接解決家長問題的法律援助與法律咨詢等,都極大地擴展了農村中小學學生普法工作的形式,促進普法工作與時代更加緊密地結合。
相較于傳統的校園普法工作而言,由教育部門或者地方政府介入的普法活動很多時候并不能直接滿足學生的需求。而高校學生直接從校園中來,與其生活在很多方面充滿著共性,高校學生離開中小學校園生活的時間也并不是很長,對于中小學校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能夠產生共鳴。除此之外,因為構成的多樣性,高校學生在思考相關的問題時,更能從多角度考慮,以求能夠實現農村中小學普法工作中的目標,幫助學生們解決問題,提高普法工作的針對性。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與普法工作落后性的影響。學生與家長主動學習法律的動機不足。這種現實情況嚴重影響了普法工作的落實與實效性。因此,相較于這類傳統的普法形式。高校普法實踐帶去了更多具有趣味性和實效性的普法活動,如展演的模擬法庭、普法話劇、法律援助與咨詢等等。這些活動要么直接通過為學生和家長帶來文化享受的形式使其接受知識,要么通過實際幫助受眾解決問題來激發熱情。通過兼顧趣味和實效,高校普法實踐更能夠對農村中小學的普法工作產生積極影響,提高學生和家長了解法律的積極性。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推進,社會各界也逐漸發現了高校學生在社會治理中的獨特作用,并且也在嘗試著尋求與各高校的合作,也支持各種高校志愿組織、建立各類高校公益組織、設立基金推進學生服務社會等等。作為這大背景下的一環,各高校法學生也在積極尋求途徑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現實。因此,應用自己的專業的知識,在實踐中推進農村普法工作,推進農村中小學普法教育進步,也就成了法科生們理所當然的選擇。同時,這種選擇相較于傳統的普法形式,還在減輕學校負擔;提高普法專業性、多樣性、針對性、趣味性和實效性等層面上擁有諸多優勢。正是基于這雙方的互相需要的現實和高校普法實踐在推進農村中小學普法工作中的積極影響,筆者相信,高校本身及學生的積極作為與農村基層與學校的積極支持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村中小學學生的法律素養,從而進一步改善農村法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