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蔡鈺玨
當前,中國開始從增量開發轉入存量開發的時代,從城市新區的增量建設轉向城市老區的存量更新。隨著城市使用年限的不斷增長,城市的空間環境、人居品質不斷下降。復雜的流動人口、違章建設、樓房老化、環境衛生問題等問題層出不窮,不僅影響城市面貌,也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其中,老舊小區人居環境問題尤為突出。
1945年后,道薩迪亞斯提出“人居環境科學”概念,將人居環境限定為人、社會、自然、建筑、網絡五要素。人居環境科學考慮不同尺度與層次中的人類聚居環境,特別是指建筑、城市、風景園林等人為建成的環境,是探索研究人類因各類生存活動需求而構筑空間、場所、領域的學問。吳良鏞提出,人居環境涵蓋自然系統、人類系統、居住系統、社會系統、支撐系統五個子系統,范圍依次為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五個層次。人居環境科學著重研究人與自然間的關系,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功能等,是一套多層次、全面的復雜系統。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汲取人居環境科學思想,也提出“城市雙修”概念,強調當下階段要注重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因此,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廣泛用于指導城市規劃建設,可為老舊小區人居環境的改善提供借鑒。
因此,本文以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綜合系統為基礎,從規劃、文化、功能、運營等方面綜合探討城市更新中老舊小區人居環境的改善策略。從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實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居環境變得更安全、更美好。
堅持規劃引領老舊小區人居環境的改善,聘請有相關專業資質的單位,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設計,確保改善方案的合理性,功能的完整性、豐富性,景觀環境的生態性與統一性。確保推動地上、地下立體空間,全方位的規劃改善,既改造地上公用設施建筑、景觀環境,也改進地下工程管線的敷設。
老舊小區的改善要提升到城市的戰略高度,要將城市街區的修補與城市文化傳承和建構相結合。老舊小區之所以老舊,就是因為它歷經風雨,飽經滄桑,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這是新區所不能比的。老舊小區在大規模的城市化拆建運動中幸存,保留的大量鄉愁記憶,其聚落肌理、歷史古建、傳統民居、傳統村落的要素等都是這座城市的歷史過去,是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是地域認同、身份認同的來源,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堅持保護優先科學利用原則。重視歷史遺產價值,科學分類,不盲目拆建及過度改造。保護利用前先普查登記、科學評估、分類施策、逐個落實。對保留建筑物實施加固改善,改造為更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的空間。
優化配置文化設施,充分挖掘空間資源,改造承接社區新的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書店及影院等文化設施功能。發展文創產業等項目,積極引入高端項目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商業、服務業繁榮,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
老舊小區肌理稠密,缺乏生態空間,可采取小規模分散布局,在廣場、綠地、庭院、屋頂、陽臺等地補償綠化,提高品質、改善景觀。通過肌理整治進行生態修補,拆除廢棄建筑、違建等使地塊變身為公園。新開發地塊則綠色空間設計需兼顧社會、環境和經濟價值。老舊小區要主動與城市相融,在邊緣設置開放和半開放綠色空間與區域公共空間銜接,空間景觀上打破二元分裂格局。從公共綠色空間出發,讓老舊小區在與城市相互滲透的過程中形成既融于城市又獨具風貌的城市單元,從而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注重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集中資源補齊短板。小區社會生活涉及多層次,涵蓋環境、民生、就業、治安、教育等,應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老齡社區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體系,推進醫養結合,開展社區關懷活動,加快老齡公用設施改造建設、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對環境臟亂差的社區要實行環境整治,著力環衛設施建設,重新規劃布設排污管道、優化公廁、垃圾桶設置等。
將營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場所和改善民生相結合。一是實行風貌控制與整治。拆除違建,整治占道經營、群租房與棚戶區,遷出污染企業。還要對沿街建筑立面、高度、色彩、綠化、景觀和環境設施等作出控制要求,重點塑造廊道及節點空間及對外銜接部分。二是充分挖掘用地潛力,優化功能布局,配套公用服務設施,推進產城共融。
首先引導大規??焖佘嚵鲝耐鈬傻劳ㄟ^,避免穿越。內部采用小街區密路網形式,打通斷頭路、堵塞道路,拓寬窄路,使慢速車流通過,像毛細血管一樣,讓交通量能在區域內均質分布,減少阻塞車流,提升區域通行能力。規劃慢行交通,人車分離,組織立體的慢行系統,降低機動交通對步行的干擾。增設停車設施,利用場地高差,設計多層停車、地下停車,提高公服設施的停車比例,面向區域開放。
將老舊小區的空間與環境的修補與完善城市功能結合起來。對老舊小區采取特色開發策略,賦予其在城市范圍中的使命和價值,把資源投入到城市功能的融合補充上去,使其與城市互惠共榮。老舊小區的改善,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美。在半小時生活圈內,若城市足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則不必重復建設,若不足則予以必要補充。同時,老舊小區改善后的功能空間某種程度上,也能作為城市居住、商業、文化的“補充空間”,可用于補充和承接城市的功能轉移。此外,老舊小區可依仗其自身的獨特之處,如優美生態環境,豐富的文物古跡等,實施專項的改善提升計劃,開放給城市其它居民享用,擴大使用價值,使老舊社區在城市層面上實現功能整合。
老舊小區人居環境的改善涉及人口疏解與遷移,涉及遷移后新舊小區地塊的功能轉換問題。因此須先行展開人口遷移量與遷移地塊研究,論證人口疏散、交通疏散、功能疏散對內對外的影響,忌諱盲目疏散遷移。向外疏散要協調新舊小區關系,在時空允許的范圍內將老舊小區常住人口分期向新區遷移。同時,制定功能分期疏散計劃,將非必要區域性金融商貿、低端教育、衛生醫療等功能逐步疏散到功能不足的新區中去。只有在區域上協調好老舊小區的改善與新區發展建設的關系,才能實現兩者功能互補、區域互動,促進整體統籌協調發展。
引入城市經營理念,采用“政府引領,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模式。
堅持政府引導,整體規劃,合理布局。整合各方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推動人居環境改善;采取試點推進方式,結合實際特色空間,將先行片區改造成為成功范例,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確保規劃年限內整體面貌明顯改善、品質顯著提升;實施城市公用設施有償使用等方法經營城市。
堅持市場運作,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市場機制,多渠道籌措融通資金。比如采取用房租賃、企業資產重組、托管經營等手段。堅持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社會力量根據規劃投資沿街房屋立面改造。政府也應參與市政交通等公用設施改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改善人居環境不單靠項目建設,更要靠社區治理維持。堅持公眾參與,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確保群眾充分的知情權、建議權,發揮群眾力量;加強社區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區共同管理維護;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建設,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使其都參與到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中來。
存量更新下的老舊小區人居環境的改善是民生問題。為改善老舊小區的人居環境,本文綜合探討出三類策略。第一,堅持規劃引領,文脈優先,傳承社區記憶。規劃層面以需求為導向,委托專業設計施工建造;文化層面則注重保護傳承與科學利用。第二,疏解整治,功能促補,創建宜居環境。生態層面補償功能綠地并積極銜接融入城市公共空間中去;公共服務設施層面注重改善民生問題,補齊短板;交通層面遵循小街區密路網原則,打造慢行和立體停車系統。第三,多元合作,多邊協調,共建共治共享。區域層面優化城市的社會分工,建設層面上要協調新舊小區遷移關系,運營層面上協調政府、市場、群眾的三方關系,綜合多方面為改善老舊小區的人居環境提出參考策略。
注釋
①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指導意見,2017。
②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組織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7-2020年)的實施意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