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呂彥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的總目標。文化潤疆首次出現在總目標中,也讓人們再次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校園文化往往在大學教育中以其獨特的方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滲透、感染,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而新疆高職院校作為新疆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為新疆社會培養大量的人才,影響著新疆文化的發展,是文化潤疆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說“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1]并強調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這為新時代的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就如何在文化潤疆背景下通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新疆高職院校的影響力,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新疆高職院校的責任重。新疆高職院校是新疆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疆各族青年走向社會的重要通道之一,承擔著為新疆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輸送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擔負著為鄉村振興和西部開發及“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人才的重任。“從行業分布來看,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2]由此可見新疆高職院校在新疆社會發展中的責任重大。
其次,新疆高職院校又有自己的特殊區情。隨著這些年高職教育的改革和各種援疆惠民政策的落實,新疆高職教育無論是在學校硬件設施上還是在招生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各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產業亟待升級,一些地區的工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等等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疆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新疆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以新疆各族青年為主,少數民族學生比例大,有些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超過90%,他們有獨特的心理素質和風俗習慣,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如何讓這些學生在這樣的內外環境中扎實地學好專業技能,是新疆高職院校面臨的挑戰,也是新疆高職教育面臨著特殊的區情。
再次,新疆高職院校的前景廣闊。無論是從區位優勢還是國家未來的規劃來看,新疆的高職院校前景十分廣闊。一方面,新疆地處我國西北,是西部開發的重要地區,也是“一帶一路”的橋頭堡,這些都給新疆高職院校帶來了機會,另一方面,新疆相對落后的產業結構也為是一種巨大的機遇。此外,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之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都不斷升級,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不斷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緊迫,而這些都給新疆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新疆高職院校任重道遠,在這些年里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就是新疆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理論功底不扎實、動手能力差、綜合素質不高、職業素養嚴重匱乏的現象。面對這些困境,除了從課堂教育入手外,校園文化也是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文化潤疆的背景下提升校園文化的育人效果呢?
高職校園文化是高職學校在長期的辦學中,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為目標,由學校師生共同創造的以學生為主體、以高職校園為空間的文化總和,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網絡文化等。新疆高職校園文化既有普通高校校園文化的特征,同時又具有高職校園文化的特征,這里我們將從高職院校的特色校園文化來進行思考。
工匠精神體現在對待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一種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上。而這種精神恰是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做好一份工作的重要前提。這種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完全契合。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除了課堂的專業教學和職業習慣養成,也需要以校園文化春風化雨地滋養。學校既可以將一些工匠精神的內涵融入校風校紀或者學校的標語中,也可以在校園建設中宣揚工匠精神,或者通過開展社團活動、舉辦一些職業技能大賽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首先從精神文化上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品質,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精神支撐。新疆高職院校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校園文化底蘊的重視不足,而校園文化正是通過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日復一日地影響著學生的精神、塑造著學生的品質。通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浸潤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用豐富的文化滌蕩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人格,培育學生的職業理想,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其次從制度文化上對校園文化進行頂層設計,有制度有落實地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中去。雖然工匠精神在新疆高職院校的口號喊得響,但是落實得少。工匠精神需要學校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實,也需要師生之間共同的努力,以最終將工匠精神根植于學生的內心。例如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產教融合等讓學生熟悉企業文化,讓一些有著工匠精神的優秀技術工人給學生指導,讓學生真實地接觸這些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感受工匠精神在企業發展和個人職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敬業、專注、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質,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再次從行為文化上要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于日常的培養,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大學時代正是培養其工匠精神的最好時期。通過校紀校規等校園制度文化的規范,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嚴格自律,同時良好的校風校紀也會讓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使其嚴格的自律將會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繼續保持這樣的狀態,成為工匠精神最基本的素養。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的領導者和全體員工在長期的生產發展中以企業員工為主體,以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為目的而形成的管理風格、經營理念、信仰追求、行為規范等。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希望自己的學生在進入企業后能用得上、留得住。目前新疆企業等基層缺少人才,但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進入企業后往往會不能適應崗位工作或者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出現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的人才出現“脫節”現象。這一方面是由于學校在專業培養中對市場需求定位的不足,另一方面主要是學生對企業文化的了解不夠,使學生進入企業后一時難以適應企業嚴格的管理制度和高負荷的勞動。這就需要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新疆高職院校也一直在努力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開展了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產學研結合等校企合作之路。在這些新的模式探索中,新疆高職院校更加注重企業在對學生專業素養培養中的作用,而忽視了對企業中的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企業精神文化的學習。因此,新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應注重對企業優秀文化的吸收,從而推動校企合作更好的發展,也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學校可以通過讓優秀校友和企業家開展講座或者以“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職業論壇等方式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也可以通過和企業共同開展一些活動或者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實踐等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3]加強勞動教育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高職學生從校園進入企業或者其他工作崗位,往往從事的是一些最基礎或者高負荷的工作,這讓剛從學校進入工作崗位的學生難以適應。而造成這種不適應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在校園期間對勞動文化的認識不足,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因此新疆高職院校要加強勞動教育,除了第一課堂的培養,校園文化也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
首先高職院校要從制度層面重視勞動教育。建立科學規范的勞動教育體系,并且注重校園文化中的勞動教育的培育,形成良好的勞動文化。
其次,從校園精神文化上要形成勞動光榮的鮮亮底色。通過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通過參與學校的社團、志愿活動等公益服務參與到勞動中來,通過精神上的升華和實踐上的提高讓學生切實認識到勞動光榮,為學生以后走上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代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和多媒體不斷成長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思維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對網絡和新媒體有著天然的親切感。他們既善于從網上獲取知識、擴大交際范圍,也善于運用網絡,成為網絡和新媒體的達人。而這正在無形中塑造著新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面對網絡的飛速發展和新媒體的發展,新疆高職院校要抓住契機,積極引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對一些不良的網絡平臺和新媒體要盡早發現、及時處理,積極引導學生的網絡群體建設,對一些傳播違法和有損個人安全、隱私的QQ群、微信群等要及時取締解散。此外,高職院校要積極建設自己的校園網絡文化,例如學校的公眾號、網絡平臺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校園網絡建設,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豐富網絡和多媒體的內容,用法律紅線來約束學生的網絡行為,真正引導好我們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
總之,在文化潤疆背景下,新疆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要注重高校校園文化共性方面的建設,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高職院校自身的定位,建設有職業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新疆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