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曦
肺炎喘嗽是肺炎的中醫病名,是兒科常見的肺部疾病,主要包括肺炎、支氣管肺炎,多見于嬰幼兒[1]。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痰鳴、喘息、氣促等,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張口抬肩、面色發紺等癥狀。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主要是不同病原體所致的肺部炎癥反應,多采用抗感染、祛痰止咳等治療,但是部分患兒療效不滿意。中醫學根據臨床辨證分型可分成風寒閉肺、風熱閉肺、痰熱閉肺、毒熱閉肺、陰虛肺熱、肺脾氣虛6 種證型,其中痰熱閉肺是最常見的證型[2]。為提高治療效果,本院結合痰熱閉肺型患兒的病因病機,在常規西醫療法的基礎上應用中藥湯治療,應用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選取本院的138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對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38 例肺炎喘嗽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被辨證分型為痰熱閉肺型,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炎、痰熱閉肺型的診斷、辯證標準;②年齡1~14 歲;③患兒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肺部疾病者;②出現其他合并癥者,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治療依從性差者;⑥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9 例。對照組男33 例,女36 例;年齡1~7 歲,平均年齡(4.3± 1.2)歲;病程7~11 d,平均病程(9.0±0.7)d。觀察組男30 例,女39 例;年齡1~8 歲,平均年齡(4.4±1.4)歲;病程7~12 d,平均病程(9.0±1.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西醫療法,主要包括化痰止咳、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退熱、低流量吸氧、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并結合患兒感染的病原體選擇抗生素,其中細菌性肺炎感染患兒給予頭孢類抗生素,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給予阿奇霉素。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組方:灸麻黃5 g,生石膏(先煎)20 g,魚腥草10 g,苦杏仁、瓜蔞皮、桑白皮各8 g,葶藶子、甘草各6 g,大棗2 枚。隨癥加減:咳嗽氣喘痰多者加車前子6 g,萊菔子和射干各8 g;肺部啰音甚者加丹參8 g;發熱者加黃芪6 g,柴胡、梔子各3 g。水煎汁,每劑煎汁200 ml,對于年齡<4 歲的患兒,100 ml/d,分成5~6 次服用;對于年齡>4 歲的患兒200 ml/d,分成3~4 次服用。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7 d 為1 個療程,根據病情恢復情況治療1~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治療1 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估,治愈:體溫正常,咳嗽、氣促、咳痰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肺部X 線片顯示陰影基本消失。顯效:體溫正常,咳嗽、氣促等臨床癥狀大部分緩解,肺部X線片顯示陰影消失>75%。有效: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明顯緩解,肺部X 線片顯示陰影消失50%~74%。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包括退熱時間、咳嗽緩解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喘息緩解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1 個療程后,觀察組治愈12 例,顯效29 例,有效25 例,無效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治愈8 例,顯效27 例,有效 23 例,無效1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4.0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的84.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88,P=0.024<0.05)。
2.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緩解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喘息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肺炎喘嗽是兒科的常見疾病,在現代醫學中被稱為小兒肺炎,包括肺炎和支氣管肺炎,西醫學在本病的治療中以抗感染治療和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多結合患兒的感染病原體選擇合適的抗生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耐藥菌株越來越多,常規西醫療法的效果不滿意,尋求安全有效的新治療方案十分重要,中西醫結合療法則為小兒肺炎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肺炎喘嗽的病因的外因在于感染風邪,內因在于小兒氣血未充,肺腑嬌嫩,抵抗力差而致發病。肺腑嬌嫩,其位最高,風邪經口鼻侵入,首先侵襲肺衛,致肺氣閉而不宣、清肅之令不行,從而出現發熱、咳嗽、氣促等臨床癥狀。病位在肺,但常常累及心肝脾等臟器。本病發病初期或風寒閉肺,或風熱閉肺,表現為外邪侵入,肺氣郁閉[3,4]。而小兒常“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在感染風邪后,易從陽化熱,肺氣郁閉,釀生肺熱,熱邪煉津成痰,阻塞肺絡,導致氣滯血瘀之證;氣滯血瘀致呼吸不暢、咳嗽不止,形成痰熱閉肺之證,因而在治療中宜以清熱化痰逐瘀、開肺定喘為基本原則[5]。本病病位在肺,但與脾胃、大腸等密切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84.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退熱時間、咳嗽緩解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喘息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院應用的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出自《醫宗金鑒》,具有緩急平喘、瀉下痰濁、疏風清熱、宣肺滌痰之效,常被用于痰熱閉肺型肺炎喘嗽治療中[6]。本方以麻黃為君藥,外可宣暢肺氣,內可降上逆之氣,以復肺司肅降之常[7];生石膏為臣藥,具有除煩止渴、解肌清熱之效,其入肺胃經,可清肺火;生石膏的用量多于麻黃,能宣肺清熱、相制為用。苦杏仁降肺氣又兼有宣肺止咳平喘之功,與麻黃配伍宣降協同,使得肺熱得清,咳喘得平;桑白皮清瀉肺火、平喘止咳,可瀉肺中水氣;瓜蔞皮潤肺化痰、理氣寬胸;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現代藥理學認為魚腥草具有顯著的抑菌作用,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葶藶子清熱、瀉肺內痰火,以達平喘咳之功;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又能調和諸藥藥性。諸藥配伍宣肺治本、清熱解毒、止咳平喘、化瘀治標,標本兼治,同時隨癥加減提高藥效,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緩解。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麻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黃堿、偽麻黃堿,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癥狀,改善血瘀證的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黏度。生石膏中含有的可溶性鈣鹽、細辛揮發油、甘草的有效成分異甘草素等可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癥狀,桑白皮中的黃酮類成分、杏仁中的苦杏仁苷等具有鎮咳平喘化痰之效。而肺炎喘嗽痰熱閉肺型患兒的瘀、閉均與血液循環不暢有關,患兒多伴有血液流變學的異常,在急性期主要表現為血液黏稠。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中的麻黃、細辛、甘草、生石膏、桑白皮等藥可能是通過改善機體的血液流變學來糾正肺炎喘嗽患兒血液黏稠狀態,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環,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消散,縮短治療療程,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中藥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在痰熱閉肺型小兒肺炎喘嗽治療中應用療效肯定,能有效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緩解,縮短治療療程,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出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