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惠

最近兩年的網絡熱詞,不像之前那樣充滿著雞血和雞湯的味道了。喪、佛系、摸魚、躺平……其實所謂的躺平不是說要放棄或抱怨,只是偶爾允許自己停下來,喘口氣,再往前走。
躺平不能解決問題,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面對一重又一重的問題,我們不希望聽到那些過來人說:你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我們當年也很難哦!
之前的雞湯里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經歷了很多次選擇和硬著頭皮走下去后,才意識到,選擇并不意味更好的生活,而是一種不一樣的生活。
最近有個閨密跟當年選擇留在家鄉的朋友聊起近況,小城市的房價便宜,他們早早置辦了房子和車子。她在一直向前爬坡的路上,回頭看時,選擇了平地的朋友似乎過得也很幸福。就像龜兔賽跑里的兔子睡著了,一睜眼看到烏龜拿到了冠軍。
人有時活在對自己期許的牢籠里,所以有時候要給自己松綁,別太欺負自己。就算做不好又怎樣呢?那就先這樣吧,未來或許可以做得更好。沒有能量其實也是一種能量,它誠懇地讓你面對能量耗盡,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耐心儲蓄這件事。
有部日劇叫《我們由奇跡構成》,男主角相河一輝是個大學老師,他沉迷于動物研究,臉上有種對于生活最初的純真和期待。他思考了龜兔賽跑的故事:為什么烏龜沒有叫醒睡著的兔子?因為烏龜只是享受往前走的過程,在他的視野里,看不到兔子的存在。而兔子是為了證明自己比烏龜強而跑的。
相河一輝講過大熊貓的故事,作為從冰河時期挺過來的物種,本來食肉的大熊貓因為搶不過其他食肉動物,所以選擇改吃竹子,又因為竹子長得很高,學會爬樹,所以熊貓存活到現在。繁衍至今的熊貓,并不是因為比其他動物強,反而是因為它們接受了自己的弱小。
成績和收入等靠實力和一些運氣得到的東西,如果人生全部寄托在上面,很容易患得患失。只有內心真正認可自己,學會跟自己和解,無論躺平還是繼續奮斗,都是可以走的路。最重要的是,發出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小宇宙發出光芒。(文/七天可愛多,資料來源:兔子和七天的桃花源微信公眾號)

從當前崇尚“奮斗”“拼搏”的價值觀看,“躺平”有點不合時宜。但是,躺平并不可恥。其一,躺平不是游手好閑,不是啃老,也不是靠領取國家救濟過活,網上走紅的“躺平大師”是低收入低消費,基本上實現自給自足,沒給國家、社會添麻煩;其二,每個人有奮斗的權利,也有不努力的自由。一個現代、成熟的社會,應該包容多樣性,也應該尊重每個人的人生選擇。
很多人會擔憂,人人都躺平,國家怎么發展,社會怎么進步?在我看來,這種想法,有點杞人憂天。躺平提倡的,不是不工作,而是不要拼命工作。從這個角度看,躺平并不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只要國家在發展,就會給予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會有人選擇逆襲而非躺平。如果國家發展停滯,個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改變不了命運,那么,大部分人才可能選擇躺平。
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就很有點全體躺平的意思。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很多年輕人過上了“半退休生活”:一周只上兩天班,剩下五天全部休息。從日本近20年的經濟走勢看,大致能找出日本年輕人躺平的原因:反正努力也不會變好,不如一開始就別努力。對比日本,中國的經濟還在向前發展,個人還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當下,中國亟須關注的,不是躺平,而是躺贏。躺贏,也是一個網絡流行詞,表示即便不作為也能贏。躺贏的例子最典型的莫過于房地產。假設A和B為同齡人,在同一座城市工作,A家庭條件較好,在父母的資助下買下一套房子,一年漲幅100萬,這相當于A、B十年的工資。看著上漲的房價,B望房興嘆;看著A買好的房子,B心里多少有點不平衡。A躺贏出來的100萬,無疑增加了B躺平的可能性。
躺平與躺贏,本質上是一個公平與效率問題。躺贏者給躺平者讓點路,整個社會才能站起來往前走。(文/正解局,資料來源:正解局微信公眾號)

如果用物質的豐富程度衡量,今天的年輕人無疑是幸福的一代,與前幾輩人相比,擁有衣食無憂的童年以及受教育的機會。不過做出奮斗規勸的前輩們,尚未遭遇過如此激烈且漫長的學業競爭,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家長監督下努力學習。他們規勸的年輕人,正是一群從小就開始奮斗的人。這屆年輕人在一種充分私人化、市場化,卻又高度相似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一方面,他們務實地想要創造財富,而在追求純粹功利之外,又不可避免地感到虛無。
“躺平”的呼聲背后,是想要被理解的信號,是渴望被允許的呼聲,也是尋找生活多樣性的努力。大家嘴上鬧著要躺平,身體卻是誠實的。年輕人發發牢騷,第二天該工作還是工作,大城市房租這么高,沒辦法任性。大多數人只是向往躺平的生活而已,就像古代的不少詩人,向往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但行動上卻不停地寫詩想以此走仕途去奮斗。他們依然放不下自己的生活,放不下自己的責任。很多人心里想的,可能是別人躺平后,自己乘機而上。
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一件事不是我們想要的,會誤以為它的反面是我們想要的。其實不一定,答案也許在別處。“躺平”是對“內卷”的抗爭,提醒我們不要專注于一條賽道,差異化選擇才是正確的。人在做事時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代價是什么、回報是什么,才是重要的。
每個人都不應該浪費自己的天賦,也不應該讓他人定義自己的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個“用”,是要靠自己去發現、去挖掘,而不是被別人“評價”“使用”。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不是高收入人群,而是愿意釋放自身天賦的人群。如果隨波逐流考慮躺平,說明你的人生已經被他人定義了。
回過頭看,不管網上說得多么熱鬧,別人躺平重要嗎?別人不躺平重要嗎?人生不過匆匆數十年,你想怎么度過呢?唯一能讓你真正躺平的東西,就是你腦子里的知識和你勤勞的雙手。
(輯/紫云,資料來源:太陽照常升起微信公眾號、勿以類拒微信公眾號等 )
@游曼藝:當年輕人將躺平視作一種向往的生活時,他們真正想要表達的,也許只是希望自己能夠少一些焦慮,能夠少一些壓力,能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喘口氣。
@陳海賢:“躺平”是年輕人尋找自己獨特意義感的開始,但它不是答案,至少不是唯一的答案。
@駱華忠:躺平的人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邏各斯。
@李大餅:躺平吧里的帖子,不過是一群想跟內卷作斗爭的人進行的一場大型集體行為藝術。
@吳曉波:躺平之后,你的生活目標是什么?赫拉克利特躺在那兒思考邏輯問題,雖然肉體是躺著的,但思想在奔跑。我擔心的是你的思想、你的意識也躺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