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為了改變初中生閱讀碎片化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整本書閱讀分為四部分:導讀——激發興趣、指導方法;助讀——制定反饋機制、確定研究主題、展示部分成果;研讀——探究翠翠的愛情悲劇;延讀——對比其他作品,探尋鄉土小說的思想風格。
【關鍵詞】《邊城》;整本書閱讀;愛情;悲劇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3-008-03
【本文著錄格式】徐艷磊.以《邊城》為例初探名著閱讀的推進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33):8-10.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聰明起來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閱讀對提升中學生的文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然而初中生語文閱讀的現狀令人擔憂,重單篇閱讀輕整本閱讀,重閱讀活動輕閱讀課程開發,重知識檢測輕方法指導。由此可見,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成為老師面對的重要課題,以沈從文的《邊城》閱讀為例,對名著閱讀的推進策略做了幾點思考。
一、導讀
學生在閱讀前,教師需要研究文本,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供有效的閱讀方法,把握好閱讀的方向和進度。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處。”讀書的益處一定是始于興趣,終于思考。《邊城》描繪的20世紀30年代的湘西邊陲小鎮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域和民族與學生生活產生距離,給學生閱讀帶來障礙。初中生在閱讀時,側重于閱讀曲折的故事情節,忽視對小說思想內涵的探究。《邊城》小說情節比較簡單,不夠吸引讀者。所以,為了更快地讓學生進入文本,教師需要創設活動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展示湘西小鎮的照片、電影劇照和精彩的電影片段,感受湘西獨特風土人情,引發讀者的好奇心。
2.介紹作者沈從文的生平經歷和趣事,如他小學畢業卻成為大學教授。激發學生對作者的好奇心,進而閱讀小說。
3.分享教師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如提出問題:“一群善良的人為什么沒有好的結局?”激發學生追根溯源的興趣。
4.出示名人的評論,激發興趣。例如:汪曾祺對沈從文有過一句評語:“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
5.通過所學課文《故鄉》引出同為鄉土小說的《邊城》,或者由陶淵明的“桃花源”引出另一個世外桃源“邊城”。
(二)指導學生閱讀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程度不夠的原因,閱讀太少是一個,閱讀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個。”指導學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直接影響閱讀的效率。
閱讀方法的指導要遵循文體特點和學生的閱讀水平。《邊城》這部小說篇幅較短,情節脈絡比較清晰,人物關系相對簡單,初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完成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感知。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幾種閱讀方法。
速讀:快速粗略地閱讀,了解故事大意。用1—2天的時間速讀《邊城》,并用200字概括小說內容。
精讀:對于學生感興趣的情節、人物、主題、語言、寫法等進行精讀和賞析,可采用圈點勾畫和做批注的方式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比如,翠翠和外公的人物形象,可結合情節和細節描寫作賞析。
研讀:找出閱讀中的疑問,帶問題去讀,搜集沈從文其他作品以及關于他的研究資料,形成自己的探究結果。比如:為什么不設計成大團圓的結局?學生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探究和討論,將閱讀推向高潮。
延讀:閱讀沈從文的其他作品或者同時期的其他作者文學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加深對小說思想內涵的理解。例如:將《邊城》和《故鄉》對比,探究鄉土文學的不同類型及特點。
二、助讀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主觀和客觀原因出現閱讀障礙,導致閱讀陷入困境,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克服閱讀障礙,提高閱讀效率。
(一)制定閱讀反饋機制
沒有目標的閱讀是無效的,學生閱讀要帶著目標和任務去讀,及時反饋學習感受和疑惑。根據閱讀的層次性,自主閱讀階段,筆者給學生制定了5個閱讀任務:講故事、評人物、明情感、析語言、品寫法。學生以批注或者讀書筆記的形式完成自主閱讀任務。綜合學生的作業反饋,學生閱讀浮于表面,沒有深入文本和人物的內心世界,注重字詞句的整理和賞析,忽略對寫法和主題思想的深入思考。教師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引導,讓學生再次回歸文本,做到“溫故而知新”。閱讀反饋機制的建立有助于了解學生閱讀情況,把握閱讀方向和進度,及時引導學生深入閱讀。
(二)展示閱讀成果
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是檢驗學生閱讀效率、閱讀深度的重要標準。一方面能夠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加自信心;另一方面,展示的過程也是交流的過程,各種觀點在這里碰撞,產生火花和共鳴,加深閱讀深度,拓寬閱讀思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在《邊城》的閱讀過程中,教師采取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閱讀成果。同學們根據閱讀感受繪制了《邊城》思維導圖——《邊城之美》。風景美美在青山綠水、白塔渡船、吊腳樓、虎耳草;風俗美美在端午節賽龍舟、中秋月夜的男女對歌;人性美美在翠翠的美麗靦腆、爺爺的淳樸善良、儺送的幽默風趣、天保的慷慨豪爽、鄉鄰的熱情真誠;人情美美在純潔的愛情、深厚的祖孫情、誠摯的手足情、真誠的鄰里情。學生通過展示,鍛煉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確定研究主題
小說展現的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小說的主題也是豐富多樣的,學生的閱讀視角也是獨特的。有的關注到翠翠的愛情故事,有的關注到小說的悲劇意義,有的關注到小說的現實意義,有的關注到小說開放性的結局等等。
根據學生的關注點,教師將全班分為6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探究上面的主題,指導學生通過研讀文本、搜集資料、討論爭辯等方法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在合作探究中,鍛煉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大大加深了閱讀的深度,擴展了思維的廣度。
例如“湘西民俗文化主題”,學生分工合作,整理小說中湘西獨特的民俗活動和人文景觀,從網絡中搜集湘西苗族的傳統故事,了解湘西的歷史文化,將湘西的民俗與漢族的民俗進行對比,了解過去和現代湘西人民的生活。學生在充分了解湘西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展開對文本的深入探究,進而走進湘西人的心靈。
三、研讀
針對學生在閱讀中的感受和質疑,制訂共同研讀的目標。教師確定《邊城》的研讀目標:一、探尋翠翠的愛情心路,感受人性之美;二、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品味詩意生活中的悲劇意蘊。圍繞目標,教師通過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分析法、寫作訓練等方法組織課堂活動。
(一)邂逅一個少女——走進翠翠的內心世界
聚焦第13—15章,結合小說的環境、細節描寫和情節發展,探究翠翠的愛情心路歷程。
通過環境描寫體會人物心情。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例如:“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外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黃昏的熱鬧烘托了翠翠內心的凄涼和孤獨。
小說通過細節描寫體會人物心情。例如:語言描寫——翠翠的三次哭喊聲。第一聲:“爺爺,爺爺,你把船拉回來呀!”體現了一個少女內心的孤獨、迷茫和無助。第二聲:“你不拉回來了嗎?”體現了少女因得不到爺爺關懷的委屈和埋怨。第三聲:“爺爺,為什么不上來?我要你!”體現了翠翠內心的焦躁和急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描寫和標點來反復朗讀,感受少女孤獨而又渴望愛情的心情。
通過情節發展體會人物心情。莫名而哭(孤獨)—父母故事(向往)—夢中聽歌(渴望)—得知實情(喜悅、期待)—摘虎耳草(明確)。翠翠的愛情由最初的朦朧逐漸清晰。翠翠的愛情,愛得原始而又自然。這種愛情正是沈從文追求的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探究一份悲——探究愛情悲劇的原因
翠翠的愛情以悲劇結尾,爺爺含恨離世,二老離家出走,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等待著一個未知的結局。故事中沒有惡人,可是結局卻讓人心酸。愛情悲劇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和探究。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個人性格、人際關系、家庭原因、苗漢文化沖突、社會現實、思想文化等角度進行小組討論。
教師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點帶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學生多角度的探索,翠翠的愛情悲劇原因既有人物的性格缺陷——翠翠的保守、被動,爺爺的過于謹慎,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暢——爺爺和翠翠、儺送和翠翠、翠翠和天保、爺爺和兩兄弟之間都因為溝通不暢而心生誤會和隔閡。同時,苗漢婚姻文化的沖突也是重要原因,苗族主張走馬路,主張婚姻自由,漢族主張走車路,主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現代文明開始沖擊鄉土文明,碾坊與渡船的選擇說明“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已經開始侵蝕邊城這片凈土。但是造成悲劇最重要也最隱秘的根源卻是“天命迷信思想”,由于邊城保守封閉的環境,人們把自己無法解釋的禍患,生硬地與他人的言行聯系起來,由此產生一種“順應天命”的迷信思想,導致人與人之間產生誤會和隔閡。
(三)體察一顆心——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
沈從文創作《邊城》的時間是1933—1934年,他理想中的邊城已經面目全非。沈從文為什么要描繪一個已經不存在的“邊城”?
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動機的資料,幫助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學生將《邊城》與《八駿圖》《紳士的太太》進行對比閱讀,教授們虛偽、懦弱、自私的嘴臉,紳士們淑女們精神的空虛和生活的糜爛無不顯示物欲金錢主義,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社會現實。學生通過閱讀《長河》題記“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了解到《邊城》所塑造的純潔、質樸的民風已經受到現代文明的侵蝕,由此明確作者想通過塑造一個充滿真、善、美的理想世界,目的是希望通過《邊城》讓讀者產生“對人生向上的憧憬,對當前一切的懷疑”。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小說的悲劇價值,并且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續寫一個夢——寫出你心中的理想世界
沈從文的《邊城》是他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追憶和向往,“邊城”是愛與美的熱土,是他心靈的家園。學生個性化閱讀后,可根據自己對小說的理解,續寫一個結局,并談談自己的創作依據和寫作意圖。
這是個開放式結局,學生根據小說的閱讀感受發揮想象,進行創作。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有的暢想十年后兩人相遇,喜結良緣的情境;有人暢想兩人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等。通過續寫環節,以寫促讀,讓學生與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造能力,也為學生構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搭建了一個平臺。
四、延讀
好的名著閱讀不僅能讓學生從這部作品中受到良好的教益和熏陶,還應該是點亮學生閱讀的一盞燈,讓學生的閱讀成為活水,源源不斷地滋潤他們的心田。《邊城》的閱讀是一個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學生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展開更廣泛的閱讀活動。
(一)主題閱讀:鄉土小說
《邊城》體現了沈從文的鄉土情結。鄉土文學指的是表述人類普遍的鄉村情感,以人類覺醒的文化意識和哲學眼光審視特定鄉土歷史文化的民族文學形態。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鄉土文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沈從文的《湘行散記》《長河》、陳忠實的《白鹿原》、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等。
(二)對比閱讀:《邊城》和《故鄉》
鄉土文學從新文學形成之初就出現并形成了兩種敘事傳統: 一是魯迅所開創的寫實的鄉土敘事傳統,二是廢名、沈從文等人所代表的浪漫的鄉土敘事傳統。教師可以選取沈從文的《邊城》和魯迅的《故鄉》作對比閱讀。沈從文的《邊城》給人們描繪的是一個溫情的世外桃源,充滿了人性的光輝。魯迅《故鄉》給人們展示了一個冷漠的悲慘世界,像一潭死水。如果說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推倒了傳統文化絢麗堂皇的宮殿,留下一片廢墟,沈從文便從中拾取磚塊,建造了一座廟宇,那里供奉著愛與美的化身——美好的人性。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對學生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名著閱讀素養,更新閱讀教育理念,開拓閱讀教學的新路徑,真正有效地引導學生讀好書,好讀書,會讀書,讓名著滋養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徐樹忠.“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探微[J].中學教育教學,2016(7).
[2]季微.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初探——以《邊城》閱讀指導為例[J].新課程(中學),2019(3).
[3]白忠德.淺析中國鄉土文學內涵及其敘事傳統[J].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2013(3) .
[4]賈丹林.“邊城”:沈從文鄉土小說的詩意象征[J].榆林學院學報,2017(1).
作者簡介:徐艷磊,女,1987年生,山東東營人,碩士研究生,初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