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中階段詩詞教學歷來存在的弊病和爭議較多,因其耗時多且收益少常常遭遇冷落,更遑論難度更高的格律詩教學。筆者認為,在傳統文化傳承的新形勢下,當推行詩教,倡導詩詞欣賞與寫作,讓學生在傳統文化氛圍中接受熏陶感染,提升語文素養。湛江市第二中學作為粵西地區的重點中學,一直以勇當先鋒的姿態進行著古詩詞進校園的行動探索和研究。為提升教學效果,在長期實踐中,提出了依托具體情境,師生同學共創,以具體情境下的原創詩詞來創新古典格律詩詞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格律詩;情境;原創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3-065-03
【本文著錄格式】董佳云.以具體情境為依托的原創古詩詞教學芻探——記湛江市第二中學“古典詩詞進校園”行動研究[J].課外語文,2021,20(33):65-67.
普通高中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審美的鑒賞與創造”能力,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便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習任務群,該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傳承的新形勢下,傳統詩詞教學,注重識記,學生被動接受,難以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基于此,為提升教學效果,本課題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更加主張將情辭共生、師生同創這些活動納入詩詞課堂,在特定的情境中加強古典詩詞文化教育,打造更有自主學習意識的詩詞課堂,讓青少年學生學會欣賞并嘗試創作詩歌,讓詩詞創作關聯我們的生活,以更好落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依據學習的相關規律和高中階段的教學結構,本文將古典格律詩的教學模式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部曲:格律教學,用活源頭之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放在當代的古典格律詩教學中尤為如此。長期以來,對古典詩詞格律的掌握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更不用提將其納入教學和考評中。然而,既然學習格律詩詞,就離不開對古人格律規定的深入理解和運用。格律作為近體詩歌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長期詩歌發展過程中古人摸索出的一套有嚴格規定的傳情達意的表現形式,其通過嚴格的字數、句數,以及押韻、對仗、平仄等手段創造出詩歌外在的韻律美,這是近體詩的內核,掌握了這個源頭,就是掌握了打開詩歌鑒賞之門的鑰匙。聞一多把近體詩的創作形象地稱為“戴著鐐銬跳舞”,并說:“詩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即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可以說,正因為格律的存在,才使得詩歌藝術發展到更高的水平,使它成為最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學形式。鑒于此,我們一向回避的格律教學必須也應該成為詩歌教學的題中之義。
高中學生已有一點的詩歌積累,對“格律”一詞也不陌生,因此,近體詩格律教學可直接從最核心的四個方面入手:字數和句數、押韻、對仗、平仄。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以情辭典范的唐代格律詩為依據,來探尋格律運用的規律和技巧。教學中,建議采用杜甫的詩,因杜甫是非常注重“詩律細”的行家里手,也可以說是唐詩中“跳舞”跳得最為嚴謹出色的詩歌圣手。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從韻律入手,其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且押韻的位置固定,中間不換韻。詩中的韻腳“哀、回、來、臺、懷”都是《平水韻》中的上平聲“十灰”韻,沒有缺韻、換韻、湊韻、疊韻或同義相押現象?!镀剿崱肥枪湃俗髟姷囊罁蛥⒄?,內容并不復雜,在此,可以把通行的《平水韻》印給學生,并把產生的相關背景和運用范圍介紹給學生,以備后用。這首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的詩歌在對仗方面也極其嚴謹,不僅頷聯頸聯對仗工巧,首聯也符合對仗的要求,如句中“天高”與“風急”、“渚清”與“沙白”屬于句中自對。這樣嚴整的對仗,在杜詩中俯拾即是,可以簡要列舉讓學生感受。至于平仄方面,此詩因首句用韻又是對句的緣故用了平聲收尾,從整首詩歌的內部來看,也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句內平仄交替,二是句間“粘對”相承。平仄教學無疑是格律教學的難點,教學這一板塊,可以通過對古人格律的講究進行條分縷析的梳理,最終和學生一起探尋出規律,以下略舉我和學生制作的七律格式對照簡表:
有了這樣的過程,學生不論是品讀鑒賞還是嘗試創作都消除了畏懼心理,很快拉近了與格律詩的距離。從對詩歌句式、押韻、對仗、平仄的探究中,我們可以掌握格律在詩中的安排范式及其對作者情感表達的作用。
所以,格律知識的加入是和以往鑒賞古詩詞教學最大的區別,格律詩的教學絕不應僅僅停留在詩句內容的理解上,而應該教會學生感受詩詞格律帶來的音樂之美、節奏之美。只有開啟了這一領域的學習,學生才會更加明確詩歌遣詞用語的緣起和表情達意的手段,才能由感性和表面上升到理性和規律的認知,進而領略古詩詞超越時空常讀常新的美,進而學會創作。
第二部曲:同創共生,立足具體情境
語文核心素養的本質是生成的,在學習優秀的古代詩作時,也要具有生成性的思維。要想讓學生走進古人習以為常的格律常識,僅僅憑借單純的理解和記憶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鼓勵學生用這些知識去探索它的特質,發現它的魅力,并運用到具體情境中,有方向和針對性地進行大膽嘗試。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格律之后,想直接進入創作階段是難的,這時,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設置一些簡單的詩詞聯句活動。因為尚在入門階段,所以并不要求他們寫出來的句子能完全合乎規范,只求句式規范、合乎韻律、用語基本對仗、語意銜接連貫即可。這一階段主要是激發學生對詩歌語言的興趣,學會用詩性的語言來表達情感,這個過程必須是循序漸進的。比如教學《春江花月夜》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本詩妙不可言不可說破的詩境,讓學生用“共潮生”“千萬里”“無月明”“無纖塵”“孤月輪”等零散字詞生成一個個句子,再由句子生成一個個對句,描繪一幅幅完整而詩意的畫面。結果發現,給學生一個情境和任務,他們既鍛煉了聯句的能力,又通過和原文的對比甄別中鍛煉了鑒賞的能力,一舉多得。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對句能力之后,再讓他們集句成詩,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詩歌初創的階段。
其次,除了融合課本詩詞進行教學,我們還引入了素材同享共生,師生同創的方式,創設情境,以教師自己的創作引領學生的創作,通過自己的感受引發學生的興趣,自己的觀察引導學生的發現。這個方式始終貫穿在我們“詩詞進校園”活動中,每個重要的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或碰上重要的校園盛事,我們都會組織同題共創,并及時在公眾號推出,每一次公眾號的詩歌同創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也極大增長了他們創作的信心。再比如,教學中,我們還會同創以促共生,圍繞一個中心選材以成詩,如在教學李白詩歌,進行群文閱讀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李白的生平經歷,設置了這樣的活動:學生和老師一起將李白人生重要階段的幾件大事串成詩篇?;顒又?,學生們踴躍參與,每個小組創作了一首小詩,在此摘錄其中一首:
夢李白(第二組)
長庚入夢始降生,吟詩佩劍出青蓮。
歷行天下縱意如,周求名山為尋仙。
千金散盡買一醉,斗酒成詩驚鬼神。
壺中天長草樂府,興來走筆天上文。
金龜換酒號謫仙,步輦親迎楚狂人。
私心常懷蒼生志,凌煙相國意難平。
若得心事如常訴,何來一世扮疏狂。
豪氣干云殊可哀,從此世間無李白。
以上雖不能為嚴格意義上的詩,但呈現了第二組全體組員知識與智慧的生成,雖然他們的對句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但經此一番鍛煉,學生不僅關注了李白的人生經歷,熟悉李白的文化人格,還鍛煉了他們創作詩歌時圍繞中心選材的思維能力,真正做到文化的傳承,豐富了語言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初創階段,只要求句式整齊、雙數句押韻,細節暫時不做深入要求,所以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古詩詞。但對于提升學生興趣有很積極的意義,有了詩詞創作訓練的這種體驗,學生就會更加重視對語言文字的錘煉運用,更加注重詩詞的鑒賞體驗。正如程千帆先生說:“研究詩最好能夠寫點詩?!绻麑懙哪切┰娬撨€有一二可取之處,是和我會做幾句詩分不開的?!笨梢妼懺妼τ诹私庠?、理解詩的作用。
第三部曲:評改反思,達到以評促用
有了上面的原創詩詞作為依托,技巧的掌握與表現,學生對于自己的作品是很有興趣來對照相關規則進行修改完善的,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評改,以評促用。在不斷評改反思中,進一步掌握格律詩的范式。
以上面第二組同學的作品為例,我們把評改分為四個階段。首先,在句式上改為八句以滿足律詩的要求。其次,檢查詩歌是否入韻。律詩要求一、二、四、六、八句每句句尾的字押韻,確定韻腳后可以帶領學生熟悉平水韻,具體可參考古人寫格律詩所依照廣為流傳的“平水韻”,其中共收錄106韻。為了便于學生創作時可以隨時查找資料,我們編選的校本教材中選編了創作古詩必備的《平水韻》和《佩文詩韻》,以及常見古入聲字表。這樣,學生在嘗試寫作詩歌時,就可以有據可依。第三步,在格律詩中,頷聯和頸聯的相應位置必須兩兩相對,詞性相同,詞義相關、平仄相反。如杜甫的《登高》,全詩四聯都進行了對仗,且對仗工穩,頗見功力。但其實這種四聯皆對仗的詩是很少見的,多數的律詩只需遵循頷聯和頸聯對仗的規則就可以了。第四步是更高標準的平仄相對,粘對相承,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格律之妙,妙在既有原則又有變通,古人把這種寬嚴相濟的特點概括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說白了即是五言詩中每一句逢一、三字的位置上,七言詩中每一句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不論,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須明確、嚴格,不可含糊。依據這些原則,學生分組合作,改后為:
其一
長庚入夢主經天,輕鋏吟游出碧蓮。
歷閱五湖煙水上,周求名跡白云邊。
千金散盡圖酣醉,斗酒成詩市井眠。
一笑疏狂天下知,豪雄干世號飛仙。
其二
壺中歲闊意微醺,興會走書天上文。
換酒金龜談謫客,迎才步輦嘆無群。
私懷已合蒼生志,豪逸總堪萬代勛。
若得心知如常訴,何來一世氣干云?
改完之后,字數、句數、押韻及平仄上完全符合格律詩的要求。在韻部上,學生依據平水韻,第一首押下平“一先”韻部,第二首押上平“十二文”韻部。對仗方面,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如第一首“歷閱”對“周求”,“五湖”對“名跡”,“煙水上”對“白云邊”;平仄上,完全做到上下相對,前后相承,又很好地扣合了李白的生平和經歷,小組的智慧不可小覷。
學生在一起修改中學習進步,既熟悉了遣詞用句,又學會詩藝詩趣,傳承傳統文化,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些互動讓學生對格律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這一階段中,為了便于學生校驗平仄,我們還給他們提供了“律詩校驗”這樣的小程序,但只偶爾用之,因為過多依賴網絡上的軟件,會削弱教學的本質。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格律規范嚴謹繁多,剛入門的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和羞愧心理。為了保護其自信心,我們在課題實施中對格律的標準從寬定義,適時進行一定的變通,以免鉆了標準化的牛角尖,最終興趣消亡。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論[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2]聞一多.詩的格律·古詩神韻[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3]朱自清.朱自清講詩[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4]葉嘉瑩.葉嘉瑩談詩論詞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附? 注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新課標背景下中國古典詩詞文化進校園的行動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批準號:2020YQJK373)。
作者簡介:董佳云,女,1984年生,湖北應城人,研究生,中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