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應清
[摘? ? 要]人類從事一切社會及個人活動的基礎就是健康,健康是人類最珍貴的財富,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開展中,學校能夠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十分重要。而中小學生由于正處于身心過渡的青春發展期,極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完善建設學校心理健康隊伍、德育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創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開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希望能夠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關鍵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成長、塑造完善人格的關鍵時期,在面對壓力和復雜的社會問題時,中小學生經常不知所措,出現心理行為上的偏差,而這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為此,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了要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未來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提供保障,基于此,今后學校要不斷地強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就十分有必要。
一、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近些年,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發突出,有數據調查顯示,在我國約有30%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適應能力問題。主要表現為進入中小學階段的學習后,不能適應學習環境、學習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等,因此,對學習產生厭煩感和失落感,并因此而壓抑、自暴自棄。第二,性格與情緒問題。現在的中小學生多生長于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嬌生慣養、抗挫能力比較低,同時正值青春期,比較逆反,愛激動、易暴躁,在面對日常學習生活的各種狀況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緒,容易出現偏激、孤僻、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問題,甚至因此而轉變形成一系列的軀體性疾病。第三,網絡成癮問題。中小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差,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網癮成性,沉迷游戲荒廢學業,甚至形成暴力傾向、陷入網戀離家出走的現象屢見不鮮。第四,產生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心理問題。進入中學階段后,學生的心理日趨獨立,對于社會交往有更強烈的需求,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認識,容易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多疑、自私、逆反等問題,造成人際交往困難,從而出現心理問題。此外,性發育成熟是中學階段學生的重要特征,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戀愛與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中小學生思想并不成熟,并不能正確地處理戀愛與交友關系,這也很容易誘發中小學生心理問題。
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建設學校心理健康隊伍
首先,嚴格錄用標準,加強師資隊伍管理。打造高素質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就必須要將錄用標準提高。建議今后學校依照全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標準要求,將獲得教師專業資格證、至少有五年教學經驗、接受過大學高級心理學訓練作為錄用教師的標準,以此為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提供保障。此外,在教師錄用后,還應該加強監管,規范教師工作行為,對不能夠勝任的教師堅決剔除,同時要通過完善法規政策,提升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的晉升待遇,以此更好地調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積極性,為學校的高素質的心理健康隊伍建設提供保障。
其次,拓寬培訓渠道,加強在職培訓力度。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對教師的素質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考慮到現在很多教師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掌握還比較欠缺,因此,今后學校能夠加強對校內在職教師的教育培訓十分必要。如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學術研討會等方式,促進校內教師對心理健康問題加強交流,擴大教師的學術視野,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技巧掌握能力。同時,校內教師自身也應該認識到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工作當中加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心理教育理論,促使自身更好地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需要。
(二)德育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第一,在德育教學課堂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線下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當中有很多與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知識內容。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與心理健康知識之間的聯系,立足于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引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傳授一些有關心理學科的調節機能。這樣的教學在落實德育目標的同時,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可實現德育與心理教育的雙贏,因此,在今后教育管理中,教師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第二,在德育實踐活動中融入心理教育。德育不僅限于課堂,還可以在課外更加廣泛的天地中,因此,在將德育與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初中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樹立知行合一的理念,讓學生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踐行德育,從而獲得對自身內心更加完整的認識。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社會活動實踐德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敬老院獻愛心活動、社會環保活動、父母感恩活動等,從而在這些活動當中,幫助學生理解關懷和傳遞,調節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隔閡,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理解良好環境對個人生活的重要影響。這些德育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正確地認識自我,從而為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社會的順利融入提供保障。
(三)創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應該不斷地對教育方法做出創新,要立足于學生特征,運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習提供保障,本文建議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養成性教育模式與補償性教育模式。
首先,養成性教育模式。此種教育模式是為適應學生個人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為目的,將樂觀積極的性格、勤于思考的習慣,獨立自主的精神作為培養要點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去實施養成教育模式:一是情景教育,即為學生模擬一種特定的社會情景,并讓學生結合這種情景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做出合乎常規的社會反應,以此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能力,推動學生的社會性得到發展提高。二是家校同步教育,教師要認識到養成性的教育不能夠只依靠學校,還必須要與家庭密切結合。教師要指導家長掌握相關的心理教育方法,與學校形成密切的配合,通過家校同步教育,以此實現更好的養成教育效果。三是典型教育,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樹立典型,讓學生進行有意或無意的模仿,這樣,也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其次,補償性教育模式。若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學生已經出現心理障礙問題,此時教師就不能單采用養成性教育,還必須要采用積極的補償性教育策略,通過各種心理咨詢治療技術的運用,幫助學生解決內心困擾,實現更好的心理修補。如對于一些存在自卑心理問題的學生,為幫助學生消除這種不良的情緒沖突,達到心理平衡,在教育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采用認知訓練、潛能開發訓練、社會適應訓練、人際交往訓練、情緒管理訓練等補償性教育訓練方法,以此幫助學生建立對生活正確意義的理解,使他們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消除學生的自卑情緒。
(四)開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
在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能夠開發構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十分重要,但從本次調查研究情況來看,現有的心理健康評價體系,多是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作為考察評價重點,顯然這種評價方式并不科學。有些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非常了解,但是還是存在著極大的心理問題,基于此,為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開發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評價十分必要。
第一,檔案袋評價法。這種評價方法是學術界公認值得推薦的一種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記錄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表現,并將這些信息收集整理到檔案袋中。然后教師就可以從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分析出發,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問題,并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學生確定自身應該如何進步。要實現更好的評價效果,教師在應用檔案袋評價法時,還應該預先列出一份清單,結合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通過不斷完善檔案,為評價效果提供保障。
第二,行為觀察評價。學生的日常行為很大程度反映了學生真實的心理情況。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行為觀察法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價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但在觀察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要注意,如教師要確定觀察行為要點,留心發現學生隱秘的行為,同時要分析記錄學生偏激的心理來源和有意義的行為發生情境。通過不斷的觀察、記錄、補充,對學生的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作出全面的記錄,依次形成科學的結論,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陳雅麗.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實施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8):6-7.
[2]姜韜,王亭.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12):119-120.
[3]曾燕平.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9(1):234.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