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王波
[摘? ? 要]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暴露出許多弊端,培育出來的學生情商低、動手實踐能力差、近視率與肥胖率達到一種觸目驚心的地步,亟須一種新的評價體系引領教育新發展。綠色評價正是順勢而生的一種生態評價體系,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社會實踐等全面發展的教、學、做合一的評價體系,為學校的前進方向確定航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因素;對策;體系;愿景
陶行知是中國當代小學教育思想的先驅者,其理念精髓“生活教育”思想非常接地氣,成為眾多一線教師潛心研究的話題,也滋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學子的成長。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拋開文化成績去審視小學六年的培育成果,發現兒童的成長呈現一種“盲壯”現象,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成長,或者說是一種不健全的成長,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與競爭。
一、追問:導致兒童“盲壯”現象的因素
所謂的“盲壯”,主要表現為近視肥胖多、耐挫能力差、待人情商低、獨立能力缺、近視率高,除了考試分數較高外,其他很多方面都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導致兒童“盲壯”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上級的考核機制存在缺陷性
一方教育好不好,關鍵看高考,高考成了衡量教育成敗的唯一指標。為建設這座美麗的教育大廈,實現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的無縫對接,給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教育部門出臺了考試成績末位淘汰制度,統測或抽測變著花樣而來,學生的成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校領導的仕途命運,這樣的考核風向標無形中給學校領導增加了壓力,激發他們把壓力轉移到老師與學生身上,挖空心思壓榨師生,撈取自己職務升遷的政治資本。
(二)學校的評價制度存在功利性
在學校內部,無論是校長還是普通教師在社會的壓力和功利主義影響下,不得不為學校的“聲譽”和單位的“成績”而忽視甚至放棄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優質師資放在主科教學上,優秀教師配置在縣局會抽測的年級,學生的全部時間都被用來上主科,小科成了一種擺設,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同時,學校為提高教師的質量意識,加大了考試的力度,周測、月測,月月評比;小抽、大抽、次次排名,教師為保護好自己的那份顏面,不得已而加大作業的力度,導致學生像機器一樣,日復一日埋頭在作業的海洋里。
(三)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盲目性
家庭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也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每天早早把孩子叫醒送去上學,晚上深更半夜還在監督孩子完成作業,就連周末的時間也被剝奪去上輔導班。除了學習,孩子其他方面的鍛煉機會都由父母包辦,自己成了一個包裹在溫室里的寵物,又怎么會有待人接物的情商、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健康茁壯的體魄。
二、求索:建構兒童“茁壯”發展的體系
筆者認為,教育系統應摒棄“以成績論英雄”的考核評價模式,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構建一套層次化、目標化、科學化的綠色評價體系,扭轉學校教育生態發展方向,由學校的教育評價模式的轉變助推家庭教育方式變革,真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社會實踐等全面發展。
(一)綠色評價的內容
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綠色評價體系本著“為了學生終身發展”的評價目的,增加課外閱讀、數學思維拓展及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社會實踐等全學科課程設置,做到科學配比,學科性知識占比60%,課外閱讀占比15%,勞動技能占比10%,社會實踐占比10%,其他課程內容占比5%,細分學段,梯度設置內容,關注學生課外閱讀的積累、實驗操作能力鍛煉、勞動技能學習、藝體特長培養、社會實踐鍛煉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協調發展。
(二)綠色評價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突出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學科成績檢測、特長能力發展、社會實踐經驗養成等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素養。
2.靈活性原則。對照評價標準開展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各方面達標情況加以記錄,期末如實填寫成長手冊,輸入成長系統檔案,同時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3.多元化原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評價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綠色評價的方法
1.過程性積累。綠色評價體系內容涵蓋小學一至六年級每學期的各學科的評價內容,各學科老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照每月的評價內容扎實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結合學生的達標情況和家庭反饋,如實記錄每個學生的成長足跡,保存好過程性材料,為學期末綠色評價積累第一手素材。
2.終結性評價。學期末,各任課教師結合學生一學期以來的德、智、體、美、勞、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情況以及家庭的評價反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在學生成長評價手冊上填寫評價內容,以此助推“綠色評價”向縱深發展。
三、展望:憧憬兒童“茁壯”成長的藍圖
綠色評價體系摒棄了“質量本本主義”的思想觀念,釋放了兒童的天性,還給孩子一個自由、健康、陽光的童話世界,真正讓“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一)教學有方向,考核更科學
1.目標性更具體。《新課程標準》的內容只是給了一個框架目標,沒有進行具體細化,對于學生在不同的年段到底要達到怎樣的基礎水平指向不明,這使得各科教學處于霧里看花的狀態。而綠色評價對各學科各年齡段各方面要達成的目標呈螺旋式上升趨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解決了教師“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使得各學段的教師對自己所在學段的階段目標有了操作性較強的細化標準。有了這樣的評價標準,教師教學的方向感明確了,對學生能力的層級培養也能做到前后貫通。
2.方向性更明確。綠色評價體系著眼于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填補了新課標與教材的“死角”,突出了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促進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的有機結合。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更關注學生特長的培養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鍛煉,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為各科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命題測試指明了方向。
3.考核性更科學。以往,學校的教學質量監控以考試為主,課堂調研為輔,但無論考試還是課堂調研,都缺乏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評價工具。綠色評價體系真正踐行了“以人為本,辦春天般幸福校園”的宗旨,既方便學校對照評價內容扎實開展教學與活動,也為教育部門對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考核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二)學生有能力,發展更全面
1.課外閱讀視野闊。小學是人生閱讀的啟蒙階段和奠基階段,學校和家庭共建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給予足夠的閱讀時間與閱讀空間,讓孩子沉浸在書的海洋里去讀、去思、去悟,六年堅持下來,孩子不僅開闊了視野,更會將汲取的知識轉化為一種外在素養,綻放出濃郁的書香氣息。
2.體育鍛煉身體壯。好身體是學習的需要,工作的保障,更是幸福生活的指標之一。學校課程設置一周五節體育課,配以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使得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的鍛煉機會。家庭再施以科學的飲食,適當的運動,長此下去,學生的肥胖率將會逐漸消失,身體抵抗能力會明顯增強。
3.家務勞動技能獲。陶行知說:“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家庭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培養的第一站,父母從點滴的家務活教起,手把手示范指導,經過長期的實踐,孩子不僅掌握了基本家務的技巧,更會在勞動中增進對父母的理解,等孩子長大到遠方求學還用擔心生活上的問題嗎?孩子還會出現離開父母,生活不能自理嗎?
4.社會實踐經驗多。社會是一個大熔爐,美的、丑的、好的、壞的都混合在其中。學校有效利用社會現有的優質資源,發動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講解知識,傳授技巧,這種邊實踐邊體驗的學習方式,會讓孩子在領悟的基礎之上而牢記于心,提前讓孩子融入社會、體驗社會、認識社會,就不會出現待人接物一竅不通的孩子了。
教育孩子是一項持久而繁重的育人工程,一蹴而就,那是天方夜譚;點石成金,那是癡人說夢。唯有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和人才培養的規律出發,在綠色評價體系的引領下,制定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內容,施以螺旋上升式生態科學評價方式,才會培養出未來社會發展所需在的“茁壯”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曉虹.生命教育論綱[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9.
[3]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4]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