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東 陳振霆 李唐丹 王澤宇 林曼佳 陳嘉妮 鐘元濤





摘 要 廣東省各地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下探尋鄉村振興戰略的養殖、電商、旅游等路徑,創新村企合作、農戶合作等機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值得深入分析。因此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還需做好多主體參與、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合作社引領、加強技能培訓、優化項目管理及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等。
關鍵詞 共同富裕;鄉村振興;路徑;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01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一個基本設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其實質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下,人們共創日益發達、領先世界的生產力水平,共享日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1-2]。共同富裕為我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構建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奠定重要基礎[3]。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要論述都涉及到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4]。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到21世紀中葉的2個階段戰略任務中關于共同富裕的目標:第一個階段,2020—2035年,人們朝著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第二個階段,從2035—2050年,人們的共同富裕基本實現。2021年6月,中央又印發了支持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文件。2021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將是人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廣東省各地在共同富裕這一理念指引下,地方政府充分發揮能動者的作用,發展出一套基于基層自主性的應對策略,開展了豐富多樣的鄉村振興路徑探索和機制創新[5-6]。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在回答媒體記者的問題時指出,廣東省已經過了“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階段,到了“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始終注重協調發展,切實解決發展中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
廣東省各地發展墨蘭、荔枝等特色產業,通過村企合作、村民合作、“企業(合作社)+基地”,發揮農業企業、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作用,發展“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提高鄉村產業振興能力,謀求共同富裕。
1 路徑與機制
1.1 虎石村
1.1.1 路徑探索:養殖產業+光伏項目
虎石村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興寧縣石馬鎮。虎石村兩委干部帶頭,充分整合資源,通過安裝供給全村的光伏發電設備,從而實現集體創收;支持多名村民共同建立起小型養殖場,創業增收,見表1。虎石村通過集體經濟和個人捐贈,對居住在破舊房屋的孤寡老人進行熱心幫助,充分了解其需求,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村集體的關懷。虎石村帶動村民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
1.1.2 機制創新:外部扶持與內部發力
虎石村創新鄉村振興機制,在自身資源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用足外部扶持力量,與天河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結對幫扶。2016—2018年,虎石村先后引入天河區引導資金245萬元,廣東省財政引導資金158萬元及幫扶單位自籌資金11萬元,完成了村道硬底化建設、光伏發電站建設、自來水管道建設及村農業合作社產業發展等。先后建立了4期薄膜光伏發電站項目,每期項目的發電量固定為70~80 kW,單期資金投入約為50萬元。參與建設的家庭,每戶年均可分得近千元收益。
虎石村也意識到外部扶持始終有限,真正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內部發力。虎石村兩委帶動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完成危房改造、鼓勵村民外出務工和發展農業生產,落實教育、醫療、養老、低保和五保等各項保障,切切實實讓全村人口實現“八有”目標。
1.2 三八村
1.2.1 路徑探索:墨蘭種植
三八村位于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城石角鎮。三八村積極響應“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號召,村內大力發展墨蘭種植項目。村兩委干部和縣駐村干部一起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動員工作,動員46戶利用“小額擔保貸款”籌集資金,創立眾富蘭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專業種植蘭花。項目落地后,駐村干部迅速物色優質可信的合作商家,建立健全長效穩定的鄉村振興機制,有效增加了村民家庭經濟收入。2019年12月,三八村得到上級部門給予20萬元的獎補資金,建成第二期共0.33 hm2的蘭花基地。受此影響和推動,佛岡縣有共13個村種植了多達26 hm2的蘭花,直接投入資金達3 920多萬元,見表2。
1.2.2 機制創新:村干部+合作社+公司+農戶
三八村創新“村干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機制,通過各主體利益有機聯結,不僅實現了合作社的快速發展,而且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確保鄉村振興工作真正達到政策效果。三八村充分發揮基層組織戰斗堡壘和“先富帶后富”先鋒模范作用,利用當地特色領辦合作社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新機制配合“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決策制度,激發了村民共謀共議、共籌共建的熱情,鄉村振興工作大踏步前進,三八村已實現“八有”目標,并在2018年被評為美麗鄉村示范村。
1.3 琴口村
1.3.1 路徑探索:桑芽菜種植+電商營銷
琴口村位于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梅林鎮。琴口村兩委干部積極探索特色養殖產業,推動鄉村振興。2020年6月,琴口村確立了“五扶一美”的發展模式,與敏捷集團簽署協議,扎實推進教育、產業、就業及消費等發展工作。敏捷集團出資在當地建設了教學樓、運動場、足球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村干部帶領村民,打造了以桑芽菜種植、加工產業鏈為主的“造血式”鄉村振興發展方式。村民們將荒地開墾出來種植桑芽菜,并通過打通粵東農批發市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等食品出口渠道,走出大山,走向市民的餐桌。村民在種植環節提高了勞動積極性,產業在加工環節吸納剩余勞動力,琴口村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如今已帶動全村220人就業,見表3。
1.3.2 機制創新: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
琴口村桑芽菜產業項目采用“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的合作模式,建設產業車間,利用作業車間輻射帶動整個南片區域,帶動附近農戶220多人就業。此外,農戶還可獲得收益紅利等。
琴口村憑借精準的切入點,緊抓可造血、可持續的“牛鼻子”,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同時合理分配管理資金,采取“4321”的模式,40%用于合作社的周轉,30%助力全鎮農戶發展,20%用于促進村集體收入,10%用于促進鎮發展。琴口村深入鄉村振興建設的各主要領域,精準施策,重點增強和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把產業開發與美麗鄉村相結合,形成發展長效機制,從而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目標。
1.4 南平村
1.4.1 振興路徑:荔枝+石斛+電商網紅旅游
南平村位于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2016年,南平靜修小鎮啟動特色小鎮建設,依托“山、泉、林、溪、石”五大特色生態,打造以“靜修”為主題的休閑觀光特色小鎮,已建設了鳳凰展翅、鳳溪棧道、南平雙匯橋、進士亭、同心橋及楓葉公園等景觀節點,成為游客心中的“網紅”景點。扶持打造首批共10家民宿、小餐飲、特產商店,讓參與意愿強烈農戶成為標桿、以點帶面,讓其他農戶看到收益,從而帶動更多農戶參與到小鎮發展建設中,逐步形成“先富帶后富”的發展局面。
南平村的特色產品是荔枝、青梅,引進“石斛附樹栽培”及“陰蔽荔枝園改造和荔枝高接換種”等高科技農業種植,建設從化市雙殼槐枝“一村一品”基地和青梅“一村一品”基地。南平村通過互聯網+農業+旅游,以“訂制專享”的模式銷售荔枝,實現了荔枝等農產品從傳統的自產自銷到產品訂制、定向銷售的轉變,創新了產銷模式。2019年,珠江南平公司幫扶銷售荔枝約65 t,起到帶動荔枝價提升的作用。
村企合作的廣州珠江南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已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40多個,第二期特色精品酒店建成后預計可為當地農民提供約300個就業崗位。村民在家門口的收入渠道更加寬廣,實現了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的疊加組合。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1.62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3.8萬元,增長135%。見表4。
在小鎮建設的帶動下,南平村榮獲“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稱號,成功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正奮力打造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美麗鄉村。
1.4.2 機制創新:公司+村集體+農戶
南平村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推進”原則,注重體制機制創新,統籌推進小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引入國有企業珠江實業集團合作,通過“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對閑置校舍等村集體資源、資產量化入股,以村企1∶4股比組建成立“廣州珠江南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由政府、村集體、村民和企業4方共謀、共建、共管、共享,逐步形成“公司+村集體+農戶”一體化利益聯結機制,讓村集體和村民享受年終“保底+分紅”收益,成為村企合作的典范。另外村委經常召開會議,宣傳保護村落自然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知識,并制定村規民約。南平村切實加強村企緊密合作、高效協同,以“共建”推進“共治”,實現“共享”,高效率、高質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1.5 雙頭村
1.5.1 路徑探索:合作社+基地+電商+觀光旅游
雙頭村位于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創新“合作社+基地+電商+觀光旅游”機制,在鎮委鎮政府的支持和深圳大鵬新區葵涌辦事處的對口幫扶下,主要發展種植、花卉苗圃等產業,建設雙頭雙創電商創業園,推進村集體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雙頭村水果采摘園。
雙頭村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優勢,根據產業發展現狀,按照產業類型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則,將各村熟悉電商業務,會經營、懂管理,愿意從事農產品開發、帶領群眾致富的村民聯合起來。村干部發揮好“互聯網產業孵化園”的平臺作用,用好線上線下2種資源,樹立雙頭雙創電子商務中心公共服務品牌,實現勞動力就業有保障、有渠道、有崗位,創業有政策、有載體、有環境,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村民共同致富的重要抓手、創業者的重要平臺,為源城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貢獻力量。村集體還要求指揮部對雙頭村的采摘園產業發展進行總結宣傳和支持,采摘園同創業園是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徑。雙頭村將文化廣場打造成鄉村最閃亮的精神支柱,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雙頭村形成了“干部帶頭、電商助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見表5。
1.5.2 機制創新:合作社+基地+電商+觀光旅游
雙頭村整合科技資源發展電商產業,將村內的水果采摘園、產學研基地、釣魚休閑區及農產品快檢中心等投入使用,從單一的電商向“電商+”轉變。通過與河源職業技術學校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產學研基地、實習基地,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際操作能力強的應用人才,推動園區與學校互動發展和成果轉化。同時,成立農產品寬肩中心,立足創業園和蔬菜基地,為全村提供農產品檢測服務。
雙頭村抓住直播電商新零售、新業態、新模式風口,給村民們開展直播創業特訓班,并引導動員更多入園企業、創業村民開展直播活動,拓寬增收渠道。未來雙頭村仍計劃扶持若干家直播公司,將創業園打造成知名直播電商示范基地。創業園內已經簽訂供貨商11家,第三方服務機構5家。
2 政策建議
2.1 加強共同富裕思想引導
共同富裕需要體現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的統一,讓人們有機會、有能力均等地參與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推動共同富裕是一項現實任務、長期任務[7]。基層干部可以對農戶加強共同富裕思想引導,增強共同富裕的意愿,并激發其內生動力。提高群眾綜合素質,深入理解3次分配概念,推動群眾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切實把共同富裕的理念滲透到每個群眾的思想意識、日常生活和生產工作當中。
2.2 多主體協作推動鄉村振興
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優化鄉村振興資源配置,讓政策流向市場競爭能力強、帶動效果好的市場主體,組織實施各類產業項目;市場主體要深入考察各地鄉村振興實踐,根據具體的資源條件、勞動力狀況、市場需求,并結合自身企業發展目標及市場定位,選準選好產業發展項目;地方政府搞好政策宣傳和落地工作,做好市場主體在參與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服務協調工作,真正將地方“有什么”“缺什么”與幫扶企業“需要什么”“能給什么”進行充分對接,選擇最合適的產業項目和最恰當的市場主體,多種途徑實現共同富裕。
2.3 建設新時代的合作社組織,整合資源
通過合作社整合資源、擴大規模,快速將小規模分散生產與大市場進行有效對接,形成現代農業的雛形,提升農業競爭力,夯實農民致富的基礎。同時由于合作社的利益與群眾的利益一致,合作社也能夠最大化地保護群眾的利益,激發內在發展動力。例如,三八村成立眾富合作社種植蘭花,建立示范點,給村民做培訓,讓他們掌握技能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項目管理者。合作社是實現農民發家致富的根本途徑,鄉村振興戰略下要發揮好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合作社的發展。
2.4 加強技能培訓,分層次進行人才培養
優化農業技能培訓內容,村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地獲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從而增收致富。建設規范技能培訓體系,根據鄉村振興工作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分層次進行人才培訓。地方政府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吸引農業專業人才或畢業生回鄉工作,從根本上避免由于智力儲備不足導致的發展瓶頸。
2.5 優化項目管理,創新鄉村振興模式
在現有的產業項目基礎上,相關部門還可構建多層次的產業布局,在現有種、養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手工業等新興產業,為地方增加更多的收入來源,從源頭上實現共同富裕。例如,琴口村現有的產業發展主要是引導群眾參加政府的特色種養項目,產業發展模式單一,不可替代性較弱;同時,桑芽菜對氣候條件與地質環境要求不高,很容易發生產品同質化問題,應加強品牌建設,讓產品在產業中標準化、規范化,增加市場競爭力,擴大品牌知名度,努力打造有帶動力的龍頭企業。
2.6 發展綠色農旅,打造環境友好型產業
部分落后地區可以向南平村學習,適當拓展產業鏈,因地制宜發展旅游,培育生態游、鄉村游、觀光游、休閑游及農業體驗游等農旅融合產業,開發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俗文化,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從而很好地解決環境問題和三農問題,進一步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楊明偉.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的堅定謀劃和不懈追求[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1(3):36-204.
[2] 佚名.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0(12):5.
[3] 劉培林,錢滔,黃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4] 任劍濤.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兩個大局”[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12.
[5] 李實,陳基平,滕陽川.共同富裕路上的鄉村振興:問題、挑戰與建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3):37-46.
[6] 顏昌武,許丹敏.屬地管理與基層自主性:鄉鎮政府如何應對有責無權的治理困境[J].理論與改革,2021(2):73-86.
[7] 郁建興,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與政策議程[J].政治學研究,2021(3):13-16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