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雪梅
摘 要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色農業逐漸成為發展的主流方向,其具有獨特的產品品質,有著特定的消費市場。基于此,主要對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行研究并闡述其發展對策。
關鍵詞 鄉村振興;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12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一次大的轉變。當前,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農業強則農民富,農民富則國家富。要探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探尋農業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發展目標。
1 必然性
1.1 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需求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沒有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的發展也是不完善、不牢固、不全面的。當前城鄉發展存在不平衡的問題,農業現代化仍舊是阻礙社會現代化的關鍵點。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要遵循協調、綠色、開放等理念,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體現出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只有確保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才能保證“三農”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不掉隊。
1.2 適應新時代的必然趨勢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而農業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如階段性供給需求存在矛盾。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產量持續增長,果菜魚、糧棉油等大宗產品穩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糧食產量仍舊居于世界之首。相關報道表明,預測未來10年我國糧食等農產品的產量仍舊會大幅提升,但對食物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對動物性產品的消費需求會有所增加。優質高端農產品會出現短缺的現象,市場需求矛盾加大,在這種背景下,要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走高質量農業的道路。
2 重要意義
2.1 推動產業興旺與生活富裕
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特色農業發展是推動興業與富民的關鍵。特色農業能實現資源的最優整合。特色農業是建立在地域獨特性基礎上,從根本上講,特色農業能夠發揮出農業生產要素的最大優勢,既追求土地單位面積的更高產值,也有利于優化水、地、熱、光等內在的自然資源,發揮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1]。
1)實現產業競爭升級。從產業的基本結構來看,特色農業能改變當地的生產結構、經營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的轉變。從產業的規模來看,特色農業的適度經營能夠降低邊際生產成本,提升規模收益。從產業競爭的角度來看,特色農業可提升地區競爭優勢,提升產業定價的話語權與主動權。
2)有助于農民增收。特色農業的發展中逐漸融入了金融保險、訂單生產等更加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能提升農戶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而特色農業能增加農戶的收益,讓更多農戶分享產品附加值,提高其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險收入。
2.2 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從中國的農時觀、循環觀到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農業的綠色生產始終是秉持的核心理念。
1)特色農業是生態底線。環境資源制約著生產成本,而特色農業將降低對水、土、地等資源的破壞。優質的農產品使得綠色消費、綠色產品成為新的社會風尚。
2)特色農業能轉化經濟優勢。我國自然資源為農業發展提供生產基礎,也為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鏈條提供機會。
3)有利于生態質量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特色農業將資源和環境價值發揮到最大,實現生態與經濟的相互融合,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充分釋放生態質量與經濟效益[2]。
3 對策
3.1 合理構建發展系統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目標,發揮農業的關鍵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以適應特色農業產業鏈條的發展與完善。
1)建好中國糧倉,穩定中國糧食生產。要著眼于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衛星遙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動態監測土地的耕種、開荒及非農建設等行為。積極緩解、化解人地矛盾,確保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 533萬公頃。
2)落實上下統籌,編制地方特色農業發展規劃。根據我國《全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圍繞優質糧食、果蔬產品、畜牧產品等區域特色農產品,圍繞農業旅游文化、綠色農業資源等優勢,對欠發達地區實施戰略支持、財稅支持、人員支持、組織保障等措施。大力建設新的農業格局。重點打造東北平原的大豆產業、畜牧產業,長江流域的水產品產業,新疆優質棉花等專業功能區域。可以按照陜北“兩區三帶”的思路,打造羊子產業區、優質小雜糧產業區、沿黃紅棗產業區、洛宜黃蘋果經濟帶。
3)強化政策引導。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升級,向上要爭取政策,向下要提高價值,向內應當展開革命與創新,向外要加快市場的拓展。農業職能部門要積極申報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大數據平臺,爭取國家的優惠政策,獲得財政支持,逐漸向特色農產品領域傾斜。要持續鼓勵經濟水平低的縣區,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加快倉儲、運輸、電子商務、食品包裝等相關產業鏈條的發展與完善,讓更多有特色、有發展的高質量產品走出國門[3]。
3.2 三產融合的創新
產業融合存在一定的難點與痛點,因此要建立上下與銜接且貫通的產業融合體系。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未來幾年內要培育、輔助多家農業上市企業,增加農業產業化升級,增加重點化加工企業,消滅企業空白縣。要做好資源向品牌的轉變,實現品牌的進一步強化與深入。試行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以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為契機,提升財政資金的投入,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塑造以“鄉”“土”為字號的農業品牌,加強農業產品核心競爭力。
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鏈條發揮全部價值,利用專項款的形式,支持創建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推動資源優質化發展。鼓勵農村發展電子商務,品牌加工,冷藏存儲等關聯產業,實現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例如,推動紅棗由新鮮的棗向干果、棗飲、脆棗等深加工的方向轉變,提高本體企業消費能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構建羊、牛等畜牧業全產業鏈條,從繁殖到肉畜加工,再到冷藏運輸,數字追蹤,末端銷售等一體的全產業鏈條[4]。
3.3 加快休閑農業的發展
目前來看,休閑農業、農業旅游的發展相對較為薄弱,并沒有成為當前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優秀代表。要打造高品位的農業體驗板塊,打破農旅產業的困境。
1)規劃設計,科學布局。根據我國休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相關要求,結合當地區域特點,可打造出民俗體驗區、游牧文化體驗區、紅色旅游體驗區、沿江觀光旅游帶。依托鄉村自然風光的優勢,打造具有農業特色的庭院,凸顯優美的環境及獨特的建筑風格。同時,打造地方特色文化魅力,圍繞“特色美食”“特色鄉村生活”等主題,在景觀塑造、實景演出、飲食文化等多個方面深入挖掘,探索當地民俗風情、農耕文化及民間技藝等優質資源。
2)重視精品的制作。高質量農業的發展核心是“高質量”,因此要重點打造精品,提升品位。構建全領域旅游模式,讓游客在民宿中住,在農戶家吃,在田地中玩,在深山中感悟。要結合游客的心理需求,提升民宿居住體驗,優化農村生活環境,提升食品安全質量。將吃、喝、玩、樂、住與購物結合起來,在游玩中激起游客消費欲望,從而購買當地農產品。
3)重視文化賦能。圍繞黃河、長江、紅色旅游等相關因素,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借助重大節日,打造鄉村旅游文化項目。不斷完善文旅功能,給予文旅項目深刻的內涵[5]。
4 結論
農業是我國的根本,是現代化社會建設的根本。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質量農業的發展已成為必然之路。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走向,立足新的發展階段,發揮農業產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李倩舒.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以常州舜山小鎮為例[J].西部旅游,2021(7):50-51.
[2] 甘偉銘,陳新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J].區域金融研究,2021(7):36-42.
[3] 劉文敏.鄉村振興背景下郴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21):1-2.
[4] 張春玲,劉秋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路徑研究[J].經濟論壇,2019(4):141-146.
[5] 麥成柱.加快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廣西經濟,2019(3):28-2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