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靜 蔣武揚 舒夢蘭
摘 要 鄉村振興是規劃設計行業近年來研究的熱點領域。以湖南省花垣縣臥壩村的規劃設計為例,探討鄉村產業規劃創新的內涵及具體實施策略。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依托有利政策扶持特色產業,規劃空間格局強化功能定位,細化建設實施完善服務配套,促進鄉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關鍵詞 鄉村振興;規劃設計;案例研究;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縣臥壩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15
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是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宜居鄉村,這一戰略的提出與鄉村未來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激發了鄉村的新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農村人、財、物外流,基礎設施得不到保障,村民文化活動匱乏,“空心村”等問題日益凸顯[1]。因此,在現階段鄉村建設實踐中,必須對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理性分析,依據不同類型鄉村的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特色和產業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的選擇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
1 鄉村規劃設計中產業規劃創新的內涵及具體實施策略
1.1 產業規劃創新的內涵
依據《城鄉規劃學名詞》中對“城市”和“鄉村”的釋義可知,鄉村相對于城市的最大優勢就是土地及土地上所承載的各類自然資源,所以應當將保護鄉村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安全格局作為規劃設計的前提,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及生態保護紅線,做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只有鄉村的生態空間得到合理有效保障,才有可能進一步開展各類建設活動,進而做到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農村傳統的小規模、分散式、家庭經營式的農業生產方式,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和農業深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農村產業要興旺,必須走“特色化”“品牌化”路線,大力推進“三產融合”“農旅結合”,這也是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將“特色農業產業+農村休閑旅游”作為鄉村創新產業規劃的“雙引擎”,通過挖掘鄉村生態自然和地域文化遺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傳承鄉土傳統文化。此外,依據鄉村自然資源稟賦,引導農戶走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道路,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引入農村,打通生產、研發、加工、儲運和銷售等各個環節,可以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打造綠色農業、精準農業和智能農業[2]。
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農村休閑旅游產業”,保護與發展相輔相成,這就是鄉村規劃設計中產業規劃創新
的內涵。
1.2 規劃建設實施策略
由于鄉村振興事業涉及農村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方面,在進行具體的規劃建設時,應從以下3個層面進行分析。1)從宏觀政策層面分析。從資金、技術、人員等多方面支撐“特色農業產業+農村休閑旅游”的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積極爭取各類惠農政策的扶持,以特色資源帶動經濟社會發展。2)從規劃設計層面來看,要依據上位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明確產業定位和發展目標,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優化村莊空間布局來界定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的“三生空間”發展邊界,落實合理的功能分區。另外,基于周邊市場需求,還可創新農村休閑旅游項目,推進農業和旅游業互興發展。3)從建設實施層面來看,鄉村特色產業和休閑農旅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供村民使用,同時也可供游客和工商從業者使用,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村莊的建筑改造及標識導視、雕塑小品、公共廁所等公共環境設施的建設,也可滿足人們工作、生活、休閑的需求。總之,從宏觀政策到中觀規劃設計再到微觀建設實施,上下聯動推進,形成合力,保證鄉村振興事業的順
利實施。
2 湖南花垣縣臥壩村鄉村振興規劃設計
案例
2.1 臥壩村概況
臥壩村隸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的花垣縣,209國道穿村而過,距縣城16 km,離湘西機場1 km,交通條件便利。全村共11個自然寨,15個村民小組,共447戶1 837人,村民民族構成全部為苗族,年齡層次以中青年為主,文化層次以初中和中專為主。
臥壩村依山畔水,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其所在的花垣鎮自1993年全面封山護林,至今已24年。村落總面積約8.5 km2,耕地面積80.0 hm2,其中水田面積53.3 hm2,旱地面積26.7 hm2,林地233.3 hm2,山林中有樅菌、喬巴菌等多種食用菌類生長,此外茶樹、煙葉、中藥材等也有分散種植。由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落后,該村一直靠種植水稻、玉米為生,村民收入較低。
臥壩村背靠古樸神秘的“百里苗鄉”花垣,依托花垣—吉首—保靖—古丈—瀘溪—鳳凰—麻陽這條文化生態精品旅游線路,坐擁苗鼓、苗族古老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還有趕秋節、苗戲、上刀梯等苗族傳統藝術,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為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2 規劃設計實踐
2.2.1 依托有利政策,扶持特色產業
2018年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建設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湖南省將建設以“錦繡瀟湘”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同年,《關于加快推進花垣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和《花垣縣貧困村集體經濟精準扶貧茶葉產業建設實施方案》相繼出臺,從政策層面為臥壩村的鄉村振興事業帶來了契機,同時也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產業格局。
臥壩村根據本村自然資源和氣候優勢,擬打造標準化無公害茶園,為后期茶旅一體化及產業融合發展夯實基礎。根據企業建議,確定茶葉品種為黃金茶3號,其基地選址坡度在25°以下,屬宜茶的弱酸性土壤。由于茶樹系多年生常綠植物,在退耕還林的生態建設中,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實現觀光喬木—茶樹—草類立體復合種植,是防風固土、減少沖刷的重要措施,形成既有長期經濟效益,又有短期經濟效益的種植模式,同時可促進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達到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2.2.2 規劃空間格局,強化功能定位
在整合臥壩村自然和人文遺產的基礎上,立足村情村貌,規劃“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著力將臥壩村打造成集茶葉種植加工和生態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特色產業振興基地,規劃“山、水、村、田”融合共生的整體風貌,形成“一帶、兩片、多點”的空間格局,其中“一帶”是蜿蜒穿過村落的自然水系河道,“兩片”是現代茶園發展片區和苗族村寨文化發展片區,“多點”是圍繞主要功能區布置多個景觀節點作為活動項目補充。
茶園種植區內以黃金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特色支柱產業,以油茶種植、梨樹和桃樹等果園種植為輔助產業,以生態采摘觀光、茶園迷宮、星空露營和民宿康養等農旅項目為補充,形成多層互補的產業結構。
村寨風情區以休閑旅游業為主,通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入口村標、民俗文化廣場、特色商業街、苗家茶館、苗繡學堂和浣洗碼頭等項目的建設,重塑農耕生活圖景,讓游客體驗臥壩村的歷史文化和苗寨原味生活。
村內還規劃有稻田養殖區和濱水休閑區2個次要功能區,主要以稻漁稻蝦養殖和濱水休閑旅游項目作為支撐,分別對應著“山、水、村、田”4大功能定位,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村落系統。
2.2.3 細化建設實施,完善服務配套
為保證臥壩村鄉村規劃設計的順利落地,在建設實施階段需完善村內道路交通、給排水、電力電信、環境衛生、消防與防災等基礎設施[3-5]。村寨內現有建筑多依山而建,房屋整體質量較好,但缺乏傳統苗寨建筑特色,部分老屋因年久失修而存在安全隱患。建設過程中運用“拆、修、補、飾、改”等設計手段,拆除不協調的違章建筑,用當地材料和傳統工藝修繕破損的舊屋、圍墻等,增加與苗族文化、茶文化相關的文化設施,通過巧妙結合藝術元素美化建筑外立面等方式,提升臥壩村整體形象,凸顯傳統苗寨特色。配套建設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餐飲住宿服務設施等,設計好標識導視系統、燈具座椅、雕塑小品的選型布點,既實現了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又提高了游覽的便利性,進而推動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目前,鄉村振興事業已成為全國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合理的鄉村規劃設計帶動農村的整體復興也是值得每一個規劃人深思的問題。希望通過以點帶面、拋磚引玉的方式,為相關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賀雪峰.大國之基:中國鄉村振興諸問題[J].博覽群書,2019(12):28.
[2] 陳俊紅,陳慈,陳瑪琳.關于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17(1):3-5.
[3] 樊亞明,劉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麗鄉村規劃設計路徑[J].規劃師,2016,32(4):97-100.
[4] 常倩,李瑾.鄉村振興背景下智慧鄉村的實踐與評價[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9,18(3):11-21.
[5] 李人慶.藝術鄉建助推鄉村振興[J].美術觀察,2019(1):22-2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