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
摘 要 城鄉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焦點,是眾多城市發展的阻礙。在西安市向國家中心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城鄉發展問題。因此研究西安市城鄉融合發展的相關問題,分析西安市城鄉融合發展在部分試點地區取得的明顯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如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要素單項流動等問題,探討西安市城鄉融合發展的策略,以期為西安市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融合;要素流動;陜西省西安市
中圖分類號:F299.27;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16
當前,西安市正處在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歷史交匯期、黃金機遇期和任務疊加區,2020年,西安市“三中心二高地一樞紐”六維支撐體系基本建立,相關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作為關中城市群唯一的核心城市,西安市的輻射引領作用隨著各方面的發展顯著增強。然而城鄉問題一直是眾多城市發展的阻礙[1],因此,在西安市向國家中心城市發展過程中,城鄉發展問題必然是首要解決問題。在國家政策的領導下,西安部分地區深入實施了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措施,但是城鄉問題依然很突出,因此,進一步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更加迫不及待[2]。
1 現狀
西安市對于周邊地區的自上而下的拉力,使得周邊地區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和成果,以下面4個區為例。
長安區以王曲街道為例。1)王曲街道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引進一系列高端農作物,并且將銷售方式多樣化,既有線下交易,也有線上交易,形成了完備的“產—供—銷”銷售鏈,使得農民的收入能夠可持續的增長。2)通過不斷改善人民的居住環境,積極打造花園鄉村建設,不斷提升農村的新面貌,增加農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3)以“區街合一、封閉運行、市場運作、三元共建”為模式,以“產業振興”為驅動力,以“一河兩園四板塊”為藍圖,逐步建成了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高陵區根據自身的特點,1)在以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為突破口的基礎上,與西安市區社會資本展開合作,建立了產權交易、不動產登記中心,積極流通農民閑置的宅基地與房屋使用權資源,使得雙方能夠共享收益與成果;2)與部分企業,如:源田農業科技開發公司、金地公司等簽訂合作協議,大規模發展旅游、文化和體育休閑業;3)將高陵區村莊劃分為3個等級,即城中、城邊和普通村,采取村企合作、政企合作及政府運作的模式,科學有效地推進新型社區建設,基本實現了“城中村融合、城邊村并入、小村并大村”,進一步促進了城鄉的融合發展;4)將互聯網與農業相關聯,建立起西安市高陵區農產品電商創業園,引進各方電商無數,為農產品的銷售拓寬了道路。
閻良區作為蔬菜瓜果的種植區,在城鄉融合發展之際,建立起了國強瓜菜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的工作,大膽嘗試新的籌資新模式模—“銀行+合作社+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抵押,合作社進行背書擔保,銀行實施房貸,進一步突破了農戶在發展經濟時投融資困難的難題,給農戶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臨潼區渭河以北盛產番茄,西安市番茄研究所培育出多種優質品種的番茄,還發展了對應的番茄加工業,制作番茄酒和番茄醋,實現了“育種+種植+加工+銷售”四位一體的新格局,加大了該地區農民就業量,實現了農民的增收。同時,在建番茄博物館,提供創新型的番茄兒科科普教育服務,以實現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西安市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以城市的需求為定位,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將農村的產業體系進行融合,使之與空間體系相結合,實現共聯與共融,形成“因地制宜、一區多業、漫向城市”的發展特征,將城鄉融合發展進行了生動的詮釋與系統的推廣。
2 存在的問題
2.1 西安市城鄉收入差距較大
從相關數據來看,西安市2021年上半年城鎮居民與農村軍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3 947元和8 920元,較上年上期增長9.7%和14.7%,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增長率分別為8.2%和13.4%,數據表明,西安市城鄉居民的收入比為2.68∶1.00,比上年同期2.81∶1.00縮小了0.13。雖然城鄉收入比在逐漸縮小,但是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卻是巨大的,為15 027元,城鄉的差距仍然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這也說明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目前還是遠遠落后于城市發展的水平。
2.2 城鄉要素呈單向流動特征
就實際情況而言,農村各資源要素的流動具有被動性,只能是單方面的向城市轉移和聚集,城市的很多發展資源要素基本上很少會回流到農村,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農村轄區內缺乏可以依托的經濟產業,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使得農村地區與市區無法建立起經濟上的聯系,導致地區內的勞動要素不斷地涌向城市,使得鄉村的發展由于勞動力的流失而滯后或者停滯不前,使得大面積的村落變成“老人村”與“空心村”。
2.3 鄉村資源要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到目前為止,在西安市很多農村地區,有大量存量資產,很多鄉村資源如房屋、土地、宅基地和勞動力等,沒有被盤活起來,這些要素發揮不了本身的效用,進而無法拓寬農民的收入來源。同時,由于農村大量資源沒有被有效的激活,使其發展不具備活力,導致了資源的擱置與無效利用[3]。此外,由于各資源要素沒有正確的政策引導,使得無法有序和有效地進入市場流動,導致了這些資源很難實現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2.4 鄉村居住環境改善面臨短板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西安市一直注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了大量的財政投入,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的條件下逐步得到改善,城鄉差距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面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下,農村居民居住環境的改善仍然面臨著較大的挑戰。2020年底,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雖然達到94%,但是其分類覆蓋率只有42%,遠遠小于城市的覆蓋率;同時,受到城市拆遷布局的影響,部分農戶的房子受到高層的影響,室內采光度變低、空氣流通差,很多農戶盲目擴建和改建房屋,導致建筑物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影響了居住環境。
3 發展策略
3.1 抓住機遇,勇爭先鋒
在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背景下,西安市作為西北五省的一個示范區和領頭羊,抓住了這個機遇,進一步加強了政企合作帶動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進而促進了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做出了貢獻,指明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大方向,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3.2 先試點,后普及
對于多數區縣而言,城鄉融合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最后找出合適自己的出路,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董嶺村“三資集中+共建共享+三產融合”、唐村“三元共建+三變改革”、國強瓜菜專業合作社“銀行+合作社+農戶”抵押擔保貸款及楊官寨村“集體產改+城市綜合服務配套”等成功的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案例充分說明,要改革先試點,成功后再大面積推進和普及,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經
之路[4]。
3.3 盤活資源,流動要素
對于很多農村地區,只要將閑置的資源合理利用起來,就能取得客觀的收益,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入社會資本,發揮社會資本的助力作用,將閑置變忙碌,將擱置變靈活,物盡其用,實現這些資源使用的效用最大化。此外,對于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在城鄉融合的進程當中,應當在城市和農村之間互相流通,而不是單方面的奔赴,這樣才不會造成城市要素的過度擁擠,而農村要素過度的貧瘠[5]。
3.4 合理規劃,健康發展
對于不同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做出不同的規劃,對于地理環境相似的地方,可以互相借鑒,共同進步,堅決不能照搬別的地區的發展模式,要學會揚長避短,取其精華。此外,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各區縣堅決要杜絕惡性競爭,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模式,結合時代潮流,積極推進“互聯網+各類產業”及“社會資本+各類產業”的聯動發展模式,加快地區內產業的融合發展,帶動本地區各方面的發展,進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李愛民.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問題與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19(2):35-42.
[2] 龍花樓,陳坤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框架與展望[J].經濟地理,2021,41(8):1-9.
[3] 杜國明,劉美.基于要素視角的城鄉關系演化理論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21,40(8):1298-1309.
[4] 范穎,茍建汶,李果.城鄉融合引領下鄉村空間生產與“鄉村+”發展路徑探討:成都公園城市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的啟示[J].農村經濟,2021(7):136-144.
[5] 譚鑫,曹潔.城鄉融合發展的要素集聚效應及地區差異比較: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1(7):44-5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