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憲銀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于糧食的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人們對小麥作物質量的要求,同時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小麥的種植技術為切入點,對小麥病蟲害防治的方法和技術進行研究,從而提高我國小麥種植的產量和品質,推動小麥種植業的發展。
關鍵詞 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31
要想提高小麥種植的品質和產量,不能僅依靠人工種植,還應適當引進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便能夠更好地對小麥的質量和產量進行把控。在我國推廣高產高質的小麥種植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小麥的種植效率,還可以提高小麥的質量,從而滿足人們對糧食作物的質量要求[1-2]。在我國,小麥是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是人們主食的主要選擇。但是,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病蟲害現象,使小麥種植的質量和產量受到一定影響。為了科學合理地解決小麥病蟲害問題,需要對小麥的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深入研究,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減少小麥病蟲害的現象發生,為小麥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1 小麥種植要點
1.1 合理選種
小麥品種的選擇是小麥種植前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是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小麥種植人員會習慣性地使用固定的小麥品種。但是隨著我國農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小麥種植戶在小麥品種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經過改進升級后的小麥品種有更強的抗病蟲害的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小麥種植的質量和產量[3]。傳統的小麥品種已經難以滿足當前農業發展的水平,因此,在小麥選種時要根據自身種植的實際需要和種植的實際情況,選擇市面上較新的高質量小麥品種[4]。近兩年表現較好的濟麥44強筋小麥新品種,憑借綠色、優質、強筋、抗病和高產等突出特點成為了種植面積較大的一個小麥品種。在進行小麥選種時,要注意結合小麥的品質、抗病蟲害的能力和產量等多個因素進行綜合性評估,選出最適合的優質小麥品種。
1.2 科學施肥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養分,這時就需要進行一定的人工干預,開展合理的施肥工作,保障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得到足夠的養分,不影響小麥的生長。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施用返青肥,可以每667 m2追加尿素20 kg。3月下旬追加0.2 kg磷酸二氫鉀。當發現小麥出現葉片發黃問題時應及時添加尿素。小麥的生長期較長,不同的生長時期所需要的養分不同。因此,要對不同時期的小麥進行有針對性的施肥[5]。小麥主要的施肥期是拔節期、抽穗期和揚花灌漿期,這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肥料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生長質量。我國的小麥施肥一般以速效氮肥為主,在施肥期間,要根據小麥生長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施肥,要注意控制施肥的次數和用量,避免過度施肥。
1.3 合理灌溉
任何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都離不開水,小麥也不例外。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進行合理的灌溉,有利于促進小麥的生長。因此,種植人員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要重視灌溉的作用,根據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并結合具體的天氣和自然因素,對小麥進行水源補充[6]。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不同,拔節期和灌漿期需水量較大,在這個時期一定要保證小麥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從而保證小麥的生長。冬灌對于小麥生長來說非常重要,冬季來臨之前對小麥進行冬灌,可以提高土壤熱量、促進小麥盤根和大蘗發育、提高年前分蘗數及預防凍害,幫助小麥苗安全過冬。所以為了讓小麥苗生長健壯,需要合理灌溉,合理把握灌溉的水量和次數,保證小麥能得到充足且不過量的水分,從而能夠在來年更好的生長。
2 病蟲害產生的原因和種類
2.1 產生的原因
2.1.1 自然因素
在自然環境中,很多因素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更會加速害蟲的繁殖和生長。這些害蟲以小麥的根莖為食,破壞小麥的生長根系,嚴重地影響了小麥的生長,甚至會導致小麥死亡。在一些病蟲害的高發地區,種植戶一味地使用病蟲害防治藥物、病蟲害防治藥劑,使一些害蟲已經對這些防治藥物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這對小麥的生長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2.1.2 人為因素
小麥的種植不能只依靠自然環境,還需要一定的人為干預,但是當人為干預不合理時,就會給小麥的生長帶來一定的阻礙。人為干預可能導致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部分地區在麥田管理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辦法,沒有跟上我國農業發展的潮流,導致在麥田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小麥的生長。
2.2 常見的病蟲害種類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主要有以下3種比較常見的病蟲害現象。1)白粉病。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小麥白粉病是十分常見的病害,而且白粉病對小麥的為害比較大。小麥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均可受到侵染,但以為害葉片和葉鞘為主,嚴重時也會為害穎殼和麥芒。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 mm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到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或淺褐色。2)紋枯病。這種病蟲害現象可能出現在小麥生長的任意時期,具體癥狀是在發病初期,小麥的葉片上出現黃色斑點,隨著病蟲害的癥狀加重,會出現點狀病斑,最嚴重時,小麥的葉片會出現灰白色或者黃色。3)蚜蟲。一般是出現在小麥的葉片、莖稈和麥穗等部位,這種害蟲會不斷啃食小麥,導致小麥的養分嚴重不足,會使小麥出現葉片變黑甚至枯萎死
亡的現象。
3 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返青期病蟲害防治
返青期是小麥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小麥也是最容易受到病蟲害侵襲的時期,為了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一定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返青期比較常見的病蟲害是紋枯病、麥蜘蛛等。為了有效地防治紋枯病和麥蜘蛛,要合理地使用紋枯凈、禾果利、混滅威粉、樂果粉等藥劑,麥蜘蛛可以用拌種及田間噴粉2種方式,拌種用75%甲拌磷(3911)乳油、田間噴粉用3%混滅威粉劑或1.5%樂果粉劑等,定期噴灑在麥田中。
3.2 抽穗期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的抽穗期,比較常見的病害是白粉病和銹病。為了減少這2種病蟲害對小麥的影響,種植戶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將三唑酮乳油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進行混合,并按一定比例噴灑。針對小麥白粉病,可使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環唑等藥劑防治,針對小麥條銹病,可使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防治,可以有效地減少白粉病和銹病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從而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
3.3 灌漿期病蟲害防治
灌漿期的小麥抗病蟲害能力相對較低,較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這一時期出現的病蟲害現象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防治難度也比較大,比較常見的病蟲害有銹病、麥穗蚜和白粉病等。面對這一狀況,種植戶要對每一種病蟲害進行針對性治理,如針對小麥條銹病,可使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防治;針對小麥白粉病,可使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環唑等藥劑防治;對準小麥穗部及葉片均勻噴施,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塊,間隔
5~7 d再噴施1次。小麥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要根據病蟲害發生的實際情況,將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葉面肥等試劑進行科學配比、混合噴灑,綜合控制白粉病、銹病、葉枯病及麥穗蚜等多種病蟲害,達到一噴多效的效果。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噴施農藥時可適當加入減量降殘增效助劑。
4 結語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于小麥種植技術的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推廣高產小麥種植技術,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小麥生產的效率,還能有效改善生產方式。同時,還要做好小麥種植的病蟲害防控工作,要充分利用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種防治措施對小麥病蟲害加以控制。在保護好小麥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水平,提高我國小麥種植的質量和產量。種植戶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種植技術和對病蟲害的判斷能力,不斷學習先進的科學種植技術,積累種植經驗,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徐雷.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2):207-208.
[2] 劉維忠.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1,39(4):39-40.
[3] 張改紅.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淺析[J].農家參謀,2021(3):45-46.
[4] 李建利.小麥種植管理及有效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新農業,2021(2):99.
[5] 王成峰.小麥種植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2):71-72.
[6] 許海軍.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推廣對策[J].種子科技,2021,39(1):28-2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