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
摘 要 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縣中藥材種植立足于道地藥材、民族藥資源和生態優勢發展現狀,以市場為導向,堅持“綠色化、生態化、優質化、品牌化”發展路徑,優先發展道地藥材,推動中藥材產品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把中藥材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關鍵詞 中藥材;種植布局;發展前景;貴州省鎮寧縣
中圖分類號:326.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79
近年來由于中藥產業的發展,許多中藥材的需求量呈急劇增長態勢,市場前景廣闊、產值大、效益高,對改善農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1]。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為努力打造好貴州省15個中藥材大縣之一的形象,立足鎮寧縣中藥、民族藥資源和生態優勢發展現狀,大力發展小黃姜、瓜蔞、何首烏、黃柏、白及和黃精等中藥材。中藥材是中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物資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2]。因此為增加農民收入,對中藥材現狀及發展前景進行初步探索。
1 氣候條件
鎮寧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期和濕暖共節等特點,地域性溫差較大。根據地域方位、地貌類型和農業專業化遠景分北、中、南3個綜合農業分區,自北而南,北高南低,溫度隨海拔降低而升高,降水量相反。全年平均氣溫15.7 ℃,全年空氣質量保持優良以上,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全年舒適期長達8個月。鎮寧縣立體氣候凸現,境內生物多樣性豐富,2017年森林覆蓋率已達49.83%,適于發展早熟蔬菜、亞熱帶經濟作物、多種林草和道地中藥材等。
2 種植布局
2.1 規模
2018年鎮寧縣中藥材種植面積8 953.3 hm2,其中:小黃姜種植面積7 200 hm2,其他中藥材面積為1 753.3 hm2,
累計產量58 075 t,產值14 462.27萬元。2019年,鎮寧縣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10 733.4 hm2,產量達25萬噸,產值7.5億元。2020年鎮寧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
11 606.67 hm2,其中小黃姜10 073.33 hm2。
2.2 品種
2020年鎮寧縣主要種植有小黃姜、黃柏、瓜蔞、何首烏、白及、黃精、天門冬及重樓等,同時有土砂仁、續斷、花椒、油用牡丹、魚腥草、益母草、黃精、虎耳草、半夏、黃柏、太子參、刺梨、薏苡、靈芝、吉祥草、九品香水蓮、桔梗、黨參、土砂仁、厚樸、天麻、杜仲、花椒及無患子等品種并培育苗木擴大種植。2020年百靈集團生態園示范基地建黃精、白及、虎耳草等苗木基地33.3 hm2;培育有刺梨、何首烏苗3.4 hm2;黔棠姜公司及各鄉(鎮、街道辦)培育臺灣郁金和小黃姜品種約206.7 hm2;頭花蓼苗13.4 hm2;天門冬、黃精、重樓等苗約6.7 hm2;豆根苗約0.67 hm2;南非葉苗約3.4 hm2。
2.3 布局
以藥食同源的小黃姜種植為主,各鄉(鎮、街道辦)均有種植,以北、中片區種植面積較大;黃柏、瓜蔞、何首烏、白及、黃精、天門冬、重樓、續斷、花椒、油用牡丹、魚腥草、益母草、黃精、虎耳草、半夏、黃柏、太子參、刺梨、薏苡、靈芝、桔梗、黨參、土砂仁、厚樸、天麻、杜仲及花椒等種植在北中片區的10個鄉鎮,其中重樓、靈芝、天麻等以林下種植為主。吉祥草、九品香睡蓮在北片區有種植;而無患子、砂仁等主要種植在南片區低熱河谷。中藥材對氣候、土壤、水分、地形及生態等生長環境和栽培技術有嚴格要求,導致了中藥材分布的特殊地域性[1]。
2.4 種植主體
據統計2020年鎮寧縣中藥材種植企業和合作社29個,其中百靈集團1個,引進臺資龍頭企業1個(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10個,合作社17個。
2.5 優勢品種
小黃姜是鎮寧縣地方品種,是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也是作為貴州省15個中藥材種植大縣重點發展的產業。2020年鎮寧縣小黃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鎮寧縣以地標產品為契機,以黔棠姜公司為核心,組建小黃姜種植協會,建標準化良種繁殖基地266.7 hm2。為加強區域保護,推動鎮寧縣小黃姜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姜來友”“黔棠姜”等品牌的知名度夯實基礎。
2.6 銷售渠道
應以市場為導向、比較優勢、產業化經營、資源可持續利用、科技先導和堅持尊重農民的意愿為基本原則[3]。如鎮寧小黃姜隨著農民種植意識的提高,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21年突破1萬公頃。通過拓展銷售渠道,作為“火鍋之鄉”原材料,供應重慶、四川,甚至遠銷內蒙古、俄羅斯等地。
3 重點任務
“依托一產、壯大二產、催生三產,一二三產融合聯動”,做大經濟總量,推動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按照“高端化、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數字化、市場化”定位,不斷提升中藥材產業檔次,形成獨具特色優勢的中藥材產業“鎮寧路徑”。
3.1 強化中藥材品種選育
推進重點品種的提純復壯,選育道地性強、藥效明顯、質量穩定的中藥材主要品種,結合品種的研究技術和開發現狀,通過與科研院所的技術協作,積極開展主產藥材小黃姜、黃精、何首烏、黃柏及瓜蔞等中藥材的選育,深入民族藥材品種的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保存、鑒定評價、良種篩選培育等研究。
3.2 推進產業集約化發展
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梯次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利用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注入現代經營、科技和管理要素,使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打造中藥材的種植的升級版,提高產品產出率和土地利用率。
3.3 進一步推進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以扶持壯大合作社等方式,鼓勵引導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農戶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加大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扶持力度,提升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壯大現有中藥材龍頭企業,引進優強企業到鎮寧縣落戶興業。加大技術技能培訓力度,培養造就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3.4 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發展
把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傳感器等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各環節,全過程實施智能感知、預警、分析、決策和控制。完善農業數字基礎設施,用好大數據手段,打造中藥材產業互聯網,整合研發、培育、養殖、飼料、繁育、加工和市場等各種資源,引入供應鏈金融,發展農業大數據平臺經濟。
3.5 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打造各具特色的中藥材全產業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完善山地中藥材市場配套設施,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推動“農業+”新模式發展,大力發展山地旅游、養生養老、文化體驗等新興業態,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園區,實現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等深度融合。
4 發展前景
1)培育小黃姜、瓜蔞、何首烏、黃柏及薏苡仁等具有良好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的道地、大宗、常用、特色藥材品種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打造黔藥優勢品種;因地制宜優化品種布局,推進中藥材差異化發展。
2)組建中藥材產業發展專家庫,成立中藥材(含小黃姜)種植專班或專家指導組。加強中藥材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科技人員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支視野開闊、觀念更新、能創新發展的服務隊伍。整合培訓資源,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解決中藥材從種到收、從生產決策到產品營銷等環節中的關鍵和重點問題,提升中藥材生產經營水平。
3)推廣綠色生產技術。中藥材生產是中藥農業的核心內容,農藥的不合理使用給中藥材生產造成嚴重危害[4]。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等關鍵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推進產地環境改善,用最適宜的土壤生產最優質的道地藥材。推廣生態種植模式,嚴格控制膨大劑、硫磺、農膜、除草劑等的使用。
4)多種合作“擴種”。成立縣、鄉兩級農村產業革命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加大工作推動力度,確保中藥材各項目標任務落小落細落實。通過“三變”改革、“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構建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及農民群眾的利益聯接機制,幫助農民穩定獲得訂單生產、勞動務工、土地租金及入股分紅等收益。
5 推動產業發展的措施及建議
1)加大產業發展資金的投入,改善基礎配套設施。由于鎮寧縣屬于喀斯特地貌,丘林地帶交通不便,邊緣地區中藥材產業運輸成本高,標準生產投入成本大,合作社、大戶資金不足影響發展,多數趨于粗放式管理,加大產業發展資金,做好精細化管理。
2)提高中藥材品牌培育意識。部分農業經營主體目光局限于追求產量,忽視質量,一味追求產量最大化,對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施用量沒有嚴格把控,品牌質量體系不健全,品牌意識不強,市場競爭力弱,容易出現產品滯銷現象,增強品牌意識勢在必行。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農業政策和強化服務質量,引進有實力深加工企業入駐,同時,引導生產單一型農業經營主體向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多功能綜合性農業經營主體轉變,著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加快推進銷售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抓好益農信息網店建設,提升市場信息服務質量,推動本地農產品進入縣屬機關、企業、學校、醫院,發揮好縣域龍頭企業市場和對口幫扶城市資源,拓展市場銷售渠道。
5)加強農田水利、流通渠道、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倉儲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繼續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投入,強化政府扶持引導能力,提高中藥材農業保險措施,適當降低財政獎補項目門檻。
6)完善中藥材流通行業規范。完善常用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建立中藥材包裝、倉儲、養護、運輸行業地方標準,為中藥材流通健康發展夯實基礎[5]。
參考文獻:
[1] 蔣祺,顧國棟,代沙,等.攀枝花地區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業優勢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471-473.
[2] 曹海祿,王衛權.我國中藥材種植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建議[J].中國現代中藥,2015,17(8):753-755.
[3] 冉懋.加快貴州中藥農業發展推進貴州中藥現代化與中藥產業建設[J].中國藥房,2007(15):1121-1123.
[4] 程茂高,喬卿梅.農藥在我國中藥農業生產中使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33(3):14-16.
[5] 李明,安鈺,左忠,等.寧夏中藥材栽培現狀及對策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6.57(3):42-4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