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燕
摘 要 對于我國來說,小麥生產有著重要的地位,既是我國關鍵的商品糧,又是我國目前重要的戰略性糧食儲備品種。為此,針對我國小麥生產現狀及發展小麥生產能力展開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究,希望能推進我國小麥的發展,提升小麥的生產能力。
關鍵詞 小麥生產;現況分析;生產能力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85
從小麥的生產具體情況及總產量展開分析,并探究小麥近些年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整理思考我國小麥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并分析思考小麥的生產能力,推動我國農業能夠高質量高速度的發展。
1 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 我國小麥生產的具體情況
在我國的作物種植結構中,糧食占比穩定維持在60%以上。2015年我國的小麥產量就已經超過了1.3億噸。2016年我國用以播種小麥的土地面積達到2 466.6萬公頃,但在2017年播種面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趨勢,2020年我國用來進行播種小麥的土地達到2 271.1萬公頃,和2018年相比,下降了4%。我國是小麥生產大國,2019年我國小麥產量就已超13 168萬噸,且在全球小麥總產中,我國小麥常年產量占比維持在17%左右。所以小麥生產不僅對我國國內口糧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國際上的糧價有著一定的影響。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第三大糧食作物,其發展狀況會給我國糧食的安全及社會的穩定帶來直接性的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科技的不斷推進和發展,相關人員不斷推廣新品種,并且科學改進和創新栽培技術,有效改善相關的水利設施,做好一系列的能夠促進小麥生產的措施等,讓我國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在近些年來實現跨越式上升。自2010年的4 749.7 kg/hm2,到2019年成功上升到5 798.0 kg/hm2[1]。
1.2 小麥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小麥生產不僅與小麥產區的農民增收及農業增效有著密切的聯系,還與我國糧食安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我國的小麥種植歷史中,1997年曾達到極高的水平,不過卻也出現低水平小麥被積壓,優質小麥卻供不應求的現象,從中能夠看出小麥結構性過剩的問題。隨著我國對小麥生產重視程度的提高,很好地改善了我國對優質小麥供不應求的問題,切實滿足面粉企業的生產發展要求。此外,我國對農業結構不斷進行更新,適時調整,大力推進小麥生產發展。但是我國小麥生產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1.2.1 產量上升但品質降低
根據我國近些年來統計和公布的一系列數據,能夠看出我國小麥的生產總產量逐漸上升,但是在小麥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我國小麥生產的品質卻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分析探究小麥品質較低的原因多是產業管理依然沿用傳統的老舊模式,此外還有小麥種植經營小且散,小麥品種多難選等因素的影響。
1.2.2 產量需求呈整體增長趨勢發展
近10多年來,我國小麥的消費量增加明顯,根據我國糧食統計局發布小麥生產總量統計結果,在2016—2021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直觀的觀察到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在不斷升高,小麥產量需求不容樂觀,還存在有一定缺口。
1.2.3 供需關系偏向“緊張平衡”
目前,我國經濟穩定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此外,隨著人口剛性需求的增速加快,也相應促使我國小麥年銷量的不斷提升。小麥的供需狀態也逐漸轉變成“緊張平衡”。雖然在近些年,我國糧食儲備情況較為良好,對于意外狀況的發生能夠很好應對,但我國對糧食的生產也不能忽視,需要繼續提高重視程度,關心農業發展[2]。
2 提高生產小麥能力的有關思考
2.1 重視產量的同時也要重視品質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小麥播種面積從剛開始的不斷擴大到現在的趨于穩定,這得益于我國對農業發展做出的一番努力,不斷出臺推動農業發展的有關政策,促使我國小麥產量大幅提升,但在增產的同時也要注重小麥品質的重要性。目前,糧價上漲較難,用以耕種的土地的面積在不斷縮減,同時糧食的種植效益也在持續性的降低,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此外水資源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等,在這種背景下,不能再依賴于通過擴大面積來推進小麥的生產,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持續發展的空間,小麥的品質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應基于當前小麥穩定發展的產量,大力發展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同時平衡區域之間的生產差異,重視小麥的品質。
2.2 挖掘生產潛力的同時也要研發新品種
人們對于小麥的需求量日益增長,除了重視小麥的品質,還需重視其未來發展潛力,盡最大程度滿足人們對小麥的需求。重視小麥的區域潛力、品種潛力,通過潛力的挖掘,大力推進小麥的發展。區域方面的潛力主要在于區域間的農田產量差距較大,因此實現其均衡增長有著很大的潛力。在我國各個省區內,單產發展較為不平衡,更是存在高產省份和低產省份之間明顯差距的問題,因此縮減同類型的區域單產,實現區域之間農田產量的平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黃淮海區的南部及長江中下游的小麥種植區,小麥種植面積較廣,同時也是發展生產小麥的潛力發展區域。這2處地區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合小麥的生產,且降水量較多,水資源豐富,不過卻存在一定的問題亟需解決[3]。例如存在麥田不平整、溝渠的設施條件較差、管理種植不嚴謹等問題,此外還易出現旱災、澇災等。這時可適當的添加溝畦渠系,做好土壤的相關整治,采用優良抗逆品種并運用合理的栽培技術,尤其是關注稻茬麥的綜合管理,全方位提高科學生產能力及災害防控水平,促進小麥高產高質量發展。部分小麥種植區域,氣候條件適宜,土壤肥沃但降水量偏少,可在該處適時加強和完善農田的基本設施,修整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選擇優質品種,增強種植栽培技術,有效推進均衡增產工作的實施。對于缺水地區,可以通過有效培肥土壤,合理輪作,推廣應用耐旱品種并做好秸稈地膜的有效覆蓋,做好少耕栽培技術,最大程度保證小麥的穩定生產,爭取實現小麥的增產。
小麥的品種潛力還需繼續挖掘,但也要不斷研發高效高產的新品種。推廣高質量的優秀小麥品種能夠有效實現其大面積的產量潛力。研究和發展高產高效的新品種,推進優秀新品種的更新,實現其產量的大幅上升,增強其種植的有效率[4]。
2.3 借用技術力量提高產量并滿足市場需求
為了切實滿足市場需求,還需借用技術力量緩解供需關系。現有的主導技術在小麥的生產中具有很好的增產作用,同時隨著對其不斷的研究與發展,需要相關栽培人員結合理論和實際,推進生產問題的合理解決,轉化理論生產成果,將小麥實用種植技術應用到農業中,造福農民,爭取為農業的發展和生產做出卓越的貢獻。同時還需規范種植技術,合理應用科學技術,推進高技術含量的栽培技術能在小麥生產中創造巨大的效益作用[5]。
3 結語
小麥種植在我國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為推動小麥種植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國家、社會和農民多方努力,提高對其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挖掘小麥的生產潛力,爭取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實現農民的增產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 江激宇,方瑩,張可,等.安徽省小麥主產區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影響因素與路徑選擇[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5):1-5.
[2] 韓國瓊,鄒澤國.羅山縣弱筋小麥生產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南農業,2020(13)62.
[3] 倪潔.徽縣冬小麥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17):69-71.
[4] 王志敏,張英華,薛盈文.關于我國小麥生產現狀與未來發展的思考[A].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小麥學組.第十五次中國小麥栽培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作物學會,2012:12.
[5] 楊小梅.張家川縣小麥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種業,2016(5):30-31.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