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樹民
摘 要: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行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逐漸呈現出高密度、集約化趨勢,養殖密度有所增加,病害問題的發生率也大幅度提升,合理預防和治療十分重要。基于此,分析淡水養殖魚類病害的防治技巧,提出對應的防治方法、措施,增強淡水養殖魚類的病害防治效果,降低病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 淡水養殖魚類;病害;防治技巧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092
淡水養殖魚類的病害防治工作中,應保證用藥方法和選擇藥物的準確性,做好池塘消毒工作,并按照淡水養殖魚類的病害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用藥治療,預防病害引發的經濟損失,為魚類生長營造良好環境。
1 防治策略
1.1 預防措施
1.1.1 做好消毒工作
在預防淡水養殖魚類病害的過程中,應做好消毒工作。1)在秋季末期和冬季初期將池塘底部厚度較高的淤泥挖出,進行充分曝曬,清除其中的病毒和有機物成分,去除魚塘內部的雜草,整理池埂。在放苗前的15 d用每667 m2用100 kg左右的生石灰或者每667 m2施15 kg的漂白粉消毒,增強池塘消毒力度。2)對引進的魚種也要進行嚴格消毒,如果需要將魚種轉入到魚塘應消滅魚體身上帶有的病菌與寄生蟲,可采用敵百蟲藥物、硫酸銅藥物或是食鹽進行稀釋之后浸泡魚苗,按照水體溫度和魚苗的承受性決定浸泡時間,在對魚苗消毒的同時,注意用藥,避免濫用。
1.1.2 水質與投喂的管理
淡水養殖魚類在日常生長的過程中,水質和投喂管理對病害預防具有重要作用。在水質管理過程中,應確保魚池的清潔衛生,所使用的水應符合相關標準,并注意根據水質特點進行定期消毒和換水,確保水體溶氧充足和酸堿適中。在日常投喂的過程中,應保證飼料質量符合要求,并注意適當投喂,避免出現魚類過飽或過饑等問題,投喂的時間、位置、質量和數量均應有一定的標準,以免投喂不合理而引發病害。
1.1.3 施肥的管理
對施肥環節的有效管理也是合理預防淡水養殖魚類病害的重要措施,在養殖過程中,當水體的透明度過高或是顏色過淡時,應適當提升施肥數量,如果水體的透明度過低應適當減少施肥數量,必要時應停止施肥,尤其是夏季,溫度很高且經常降雨,應減少或停止施肥。施肥過程中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基本原則,按照天氣情況、魚類生長情況和水體情況,靈活決定施肥數量,避免因為不合理施肥引發病害[1]。
1.2 治療措施
1.2.1 確保藥物的合理選擇與應用
在淡水養殖魚類發生病害之后,應保證藥物的對癥性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1)遵循對癥下藥的基本原則。不同藥物的有效成分和功能不同,藥性也存在差異,因此在使用之前必須全面了解藥物基本情況,保證對癥下藥,才能更好地進行病害防治。若在應用藥物的過程中,療程不符合要求或是沒有對癥用藥,不僅病害無法徹底消滅,治愈率低、復發問題嚴重,影響養殖業的效益,還可能引發其他問題。2)在藥物應用過程中,要確保使用方式的合理性和準確性。應掌握水體的面積和容量,并根據藥物說明書明確科學的用藥方式、數量與時間。藥物數量不足很難達到治療效果,用藥數量過多也可能會導致魚類受到損傷甚至出現中毒現象,嚴重的還會引發大批量魚類死亡。另外,應盡可能將用藥時間選擇在早晨9:00~10:00或者下午15:00~16:00,避免在陰天或是陽光直射的情況下用藥,準確控制藥物應用數量、位置。3)在使用藥物之前應針對其安全性進行嚴格鑒定。目前市場中一些淡水養殖魚類藥物在魚體內有很強的富集性,不僅會降低魚產品質量,還會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在選擇藥物方面應保證藥物的安全性[2]。
1.2.2 藥物施加的注意事項
施加藥物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3點。1)全面分析水體水質的狀況。水質不良會導致藥效降低,部分藥物會和水體當中的有機成分或礦物成分發生反應,從而使得藥效降低,因此若水質過肥,應適當提升用藥數量。水質清瘦的情況下也應適當降低藥物數量,避免影響病害治療效果。2)應確保藥物在水體中溶解的充分性與混合的均勻性。可以提前使用適量水與藥物溶解混合,再潑灑于水池內部,避免出現塊狀物質或顆粒物質,以致魚類誤食而中毒。3)注意不能長時間反復應用同樣類型的藥物,以免魚類出現病害抗藥性,最終降低治療效果。建議采用輪換用藥方式或混合用藥的方式,不僅可以預防單一用藥效果低和長時間單一用藥抗性問題,還能兼并治療很多病害。
2 防治措施
2.1 腸炎病害防治措施
通常情況下,淡水養殖魚類在出現腸炎病害之后,魚體會有紅斑,腹部膨大,肛門位置紅腫,輕輕按壓魚體腹部會在肛門流出黃色黏液,解剖之后可以發現腸壁充血并且已經出現了發炎現象,腸道之內沒有食物,存在淡黃顏色的黏液,腸道內壁已經開始腐爛。此情況下應將大蒜素和魚餌相互攪拌進行喂食,劑量是每公斤體質量投喂40 mg,每天喂食1次,連續喂食5 d。也可以使用0.3 mg·L-1的溴氯海因藥物,增強水體消毒力度,并在飼料中摻入大蒜素或氟苯尼考藥物和免疫多糖相互混合之后喂食,治療時間為5 d[3]。
2.2 赤皮病的防治措施
赤皮病主要是魚類受傷之后病菌侵入所致,發病之后,魚類的表面局部區域或是多處區域出血,鱗片開始逐漸脫落,部分魚鰭有充血和末端腐爛的狀況。在防治過程中應使用8%的溴氯海因藥物,每667 m2水面施用130 g,每天用藥1次,連續用藥3 d;使用12%的強效碘,每667 m2水面施用230 g,在池塘中全面噴灑,每天1次,連續用藥3 d。
2.3 豎鱗病的防治
豎鱗病一般是在水質非常污濁的情況下,魚體受傷之后細菌入侵所引發的,在發病之后,鱗囊內部有很多液體積聚,使得鱗片出現豎立現象,此類病害發生之后,魚類死亡率很高。豎起來的鱗片和松球狀態相似,處于張開的形態,用手輕輕按壓之后,就會從魚鱗下部噴出液體,鱗片也會脫落。防治期間可以使用7%的二氧化氯,每667 m2用藥90 g,用水稀釋后在池塘中全面噴灑,連續用藥3 d,從而確保病害快速消除,以免引發大的經濟損失[4]。
2.4 水霉病的防治
淡水養殖魚類在出現水霉病害之后,病變位置最初階段是圓形,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之后會出現不規則斑塊,感染位置的菌絲快速繁殖形成灰白顏色的棉絮狀覆蓋物質,在傷口周圍纏繞并黏附,導致傷口出現發炎和潰爛現象。通常情況下,如果感染面積超出了魚體表面積的1/4就會引發死亡,采用鏡檢的方式可以發現水霉菌菌絲。在水霉病防治過程中,應使用水霉凈產品,每667 m2用藥100 mL,稀釋后在池塘中均勻噴灑,每天噴灑1次,連續用藥3 d。同時應用亞甲基藍,在全池塘進行噴灑,確保藥物濃度達到2.5 mg·L-1池塘水,在4 d之后再次噴灑1次,確保病害的治療效果。
2.5 細菌性爛鰓病
魚類在感染細菌性爛鰓病之后會與魚群分離,魚體顏色發黑,魚鰓上面的黏液數量大量增加,鰓絲腐爛并帶有泥土,嚴重時鰓絲的末端軟骨暴露在外面,鰓蓋內側區域的表面有充血狀態,中間的表皮經常會有腐蝕性圓形部分,甚至已經出現爛鰓現象,呼吸困難現象明顯加重,甚至引發死亡。防治的過程中將內服藥物與外用藥物綜合使用,外用藥物使用氯制劑,用于水體消毒,內服藥物則使用腸炎爛鰓靈,即鹽酸沙拉沙星藥物,濃度為0.002%,劑量為每千克飼料4 g藥物,每天用藥2次,連續用藥5 d。若病情非常嚴重,可以按照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藥物數量或是增加療程,確保疾病能被徹底治愈。
2.6 寄生蟲性病害的防治
目前淡水養殖魚類的寄生蟲性病害主要包括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發病之后都有明顯癥狀。對于車輪蟲病,應在魚苗放養之前使用2%的食鹽溶液對魚苗消毒
20 min,治療過程中使用0.7 mg·L-1的硫酸銅藥物和硫酸亞鐵藥物合劑在整個池塘中噴灑。對于斜管蟲病則需要應用0.4 mg·L-1的硫酸銅和高錳酸鉀藥物合劑進行治療,也可以單獨使用0.7 mg·L-1的硫酸銅噴灑在整個池塘,增強病害防治的有效性[5]。
3 結語
在淡水養殖魚類病害防治過程中,應樹立正確的防治觀念,積極使用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應以預防為主,降低病害的發生率,一旦出現病害問題,要對發病癥狀進行準確診斷,然后對癥用藥,并注意嚴格控制藥物應用的位置、數量與時間,確保在合理用藥、掌握用藥方法的基礎上提升帶病魚類的治愈率,降低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鄭宗華.探討水產養殖中的魚病防治技巧[J].農民致富之友,2020,23(1):154-167.
[2] 叢琬林,鄧華偉,徐海濤,等.北方海水養殖魚類主要病害的種類及預防[J].農家科技,2020,33(7):113-122.
[3] 饒良鴻.淺議春末夏初南方地區淡水養殖魚類常見病害的防治技術[J].獸醫導刊,2021,25(10):142-165.
[4] 趙曉波.池塘養殖淡水魚類的病害監測與防治[J].江西水產科技,2018,6(5):38-39.
[5] 明樸.水產養殖魚類常見病害、藥害的主要因素及處理方式[J].農民致富之友,2020,31(18):164-17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