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鵬
摘 要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對于水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通過攔截小流域降水徑流、減少河流泥沙、調節河川徑流等措施有效改善水環境、調節水資源分配、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基于此,分析我國水資源的現狀,進而探討水土保持對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積極作用,并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保護利用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水資源;保護和利用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0.104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也是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對于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發展戰略都具有重要意義[1-2]。因此,加強水土保持,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并且對其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進一步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我國水資源的現狀
1.1 水資源相對短缺且分配不均
目前,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 000億立方米,全世界排名第六位,而我國的人均水量卻只有2 300 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全國年缺水量高達400億立方米。我國水資源的整體分布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分配不均衡態勢。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季風氣候影響,我國水資源情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部分流域降水量逐年減少。
1.2 使用方式不合理
農業用水一直是我國的用水大項,每年都會耗費大量水資源,但是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只有0.5左右,灌溉水量損失嚴重。噴灌等先進灌溉方式仍然沒有普及。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用水量也迅速增長,但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僅在30%左右,而世界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利用率為75%以上,這說明我國在節約用水方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3]。
1.3 水資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當前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下,水資源利用效率和地區或行業的效益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很密切,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供水與排水的管理沒有做到合理的銜接,水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并不成熟,社會上仍然存在大量浪費水的現象,水利用效率低下,水資源管理體系急需改革。
2 水土保持對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積極作用
2.1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近年來,水旱災害頻發,這與水土流失有著很大的關系。水土流失勢必影響防洪,造成大量泥沙淤積到河道和河床,對水利設施造成一定的破壞,不利于水資源的保存。尤其是洪水過后,大量的泥沙淤積到下游水庫,嚴重影響水利工程的效益,從而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嚴重影響。另外,大量泥沙淤積到河床,影響了水庫的泄洪能力,導致汛期時河川泛濫。而水土流失如果能得到有效治理,不僅可以增強地域的攔蓄降水的能力,減少降水流入河川的總流量,改變地表和地下徑流的分配格局,還可以改變河川徑流的水分配量,汛期減少水流量,旱季增加水流量,大大提高河川水資源的利用率[4]。
2.2 增強攔蓄能力
水土流失的加劇,會降低土壤涵養水源的功能,從而增加地表徑流量。如果遇到降水強度較大的情況,就會形成地面徑流,降低蓄水能力,降低了降水資源的利用率。完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例如采取整地造林、保土耕作、修梯田及種草等措施,可以增加植被的覆蓋率,增加土壤的水源涵養功能,從而有效攔蓄降水,防治水災。與此同時,由于植被覆蓋率和生物量的增長,增強了土壤對水分的貯存能力,使得水分的無效蒸發轉變成有效蒸騰,極大地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
2.3 減少土壤水蝕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對于降低土壤侵蝕量,減少泥沙流入河川的作用非常顯著,其具體工程包括坡地改梯田這類基本農田建設和林業草原等植被建設。一般在治理的初始階段,溝道工程和河川工程對于攔沙起著決定性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農田建設和植被建設的作用日益凸顯。農田建設和植被建設能有效控制泥沙流入河川,減少泥沙土質造成的渾濁,進一步改善水環境,從而降低泥沙淤積對水利工程的危害,有助于工程充分發揮出社會及經濟效益。
2.4 改善水源水質
水土流失直接導致土壤中的養分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河川中,增加了河水的含沙量,從而影響水質。此外,在農作物及植被的種植上會用到大量的化學肥料、農藥等,這些肥料中的有害物質會殘留在土壤中,隨著水土流失加劇,這些有害物質隨之流入河川、滲入地表,造成淡水資源中出現重金屬、化學污染等問題。通過增加植被覆蓋等水土保持的綜合治理措施,植物在整個生物系統循環中的吸收、過濾各種營養元素與污染物的作用就可以得到有效發揮,從而改善水質,使得水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3 水土保持治理與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方法
3.1 注重思想理念,健全制度
在采取具體治理措施之前,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提高人們對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堅持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把水土保持與水資源保護作為工作重點。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逐步提高人們對水資源的保護節約意識。同時更要注重提高相關管理工作人員的綜合思想素質,便于更好地開展治理和開發工作。另外,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各區域在水土保持與水資源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且保證其能得到很好地落實,不斷健全水土保持與水資源保護利用的法律體系。與此同時,也要建立有效的監督制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及時監督治理開發工程的治理方案、實施過程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嚴格監管水源區的開發建設,按照各項標準定期對水源地進行各指標的檢查,嚴肅處理破壞水土的案例,防止人為阻礙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護工作[5]。
3.2 加強林業植被建設
加快大規模林業、草原基地建設,在天然林地、草原建設方面,要堅持休養生息和原始恢復的原則,做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和對現有林地、草地的管理保護工作。此外,加強水源涵養林、涵養草地的建設,在人口稀少、土地利用率低的荒山荒地、疏林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通過植樹種草、封山護林等措施,改善水文下墊面,從而有利于降水和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轉化;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陂地,可以采取種草和灌木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植被恢復,建立地帶性植被系統,從而為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建立起一道生態屏障。另外,也要建設起經濟林區,以林養林,通過植被建設促進水土保持與水資源保護工作更好地開展[6]。
3.3 治理生態環境工程
水土流失對于水利工程的影響極大,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區、河流兩岸、水利工程附近區域等,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通過治理工程建設,有效攔蓄地表徑流,保持水土,減少泥沙及其他污染物流入河流、湖泊、水庫等,使得水利工程和水質得到有效保護。另外,還可借助治理工程建設,做到攔蓄能力和徑流量分配的有機結合,提高各工程之間互相配合、優勢互補的整體效益。從源頭攔水,做到地表不流失水土,保證蓄水分流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涵養水源的目標。
3.4 加強監測預報
在加強治理和保護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與水資源環境的質量監測和預警預報反饋制度。相關工作部門需要按照法律法規和操作規定,對工程建設動態進行實時監測和預報,各區域之間也要進行有效聯防,保證治理保護工作在各區域間的有效銜接。工作管理部門也要對綜合治理工作的進展、當前工作成果及未來工作方向,進行定期報告交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保工作重心和方向能根據情況變化及時做出相應調整,使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保護利用管理邁入科學管理的軌道。
4 結語
水土保持的有效治理對于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具有積極作用,可以促使水資源系統進行良性循環。水土保持良好,水資源才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通過加強植被建設、改善水利工程等水土保持治理的有效措施,實現降水攔蓄、河流環境治理等目的,從而促進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問題。同時,水土保持也有利于緩解土壤侵蝕問題、改善水環境、改善水質,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文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保護利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1):26-27.
[2] 趙曉麗,梁淑梅,王貴君.芻議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關系[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6,34(6):98.
[3] 康玲玲,王云璋,王霞,等.黃土高原溝壑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關鍵措施與組合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1,15(4):59-62.
[4] 楊亞娟.水土保持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J].東北水利水電,2003,21(11):49-50.
[5] 修德華.淺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策與效益[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29):1756.
[6] 陳明,趙健,王新偉.水土保持措施對水資源與水環境的影響[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20,49(7):102-103.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