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強
摘 要:人們常說:“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圖畫”。仿佛是天經地義的自然而然一般,成為一種流行的“老生常談”。使得普羅大眾在對待這兩種藝術形式間的關系時,想當然地賦予了它們這樣一頂簡單概念化的帽子——同一事物的不同展現方式。
關鍵詞:中國書畫;音樂;藝術
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嗎?雖然繪畫的過程離不開時間,音樂作品也可以視覺符號的面目出現,但兩個使用完全不同的媒介材料、作用于人不同的感覺器官,且最終呈現于兩種實質迥異的介質上的承載人類審美與情感的藝術門類,用這簡單的十六個字就可以濃縮成一項定律了么?回答應該是否定的!
我們知道,繪畫是以二維方式呈現于平面介質上的、以視覺形象傳達審美意識和情感的藝術形式。不論是點、線、面的穿插,還是黑、白、灰的對比,亦或是五彩斑斕、跳躍激蕩的交匯,它的表現領域僅限于人們眼睛所看到的現實存在,以畫面中的各種繪畫語言與技巧,通過人的視覺神經傳達給大腦并經過大腦的綜合分析和延伸拓展,繼而在腦海中產生出類似音樂中的節奏感和色彩感,這完全是人的一種“一廂情愿”的推測與臆想,基本可以說是一種人為的賦予。同理,音樂是以聲波震動傳遞的時間性和空間性作用于我們的聽覺神經,通過音律的高低長短及層次交匯,觸動人們腦海中的情感末梢,繼而產生共鳴與聯想。 我們在聆聽音樂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感及色彩感,亦是通過人的審美經驗而進行的“再創作”而已。故此,音樂與繪畫是有其本質的不同與差異的兩個類別的藝術形式。說“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圖畫”也僅僅只是一種寬泛籠統的比喻而已。
雖然音樂與美術這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各有自己的領地,創作方式與表現方法亦各自不同。但在人類的審美世界里,它們能共同陶冶人們的情操,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具有非常融洽的互補性??梢韵胍?,同一題材的文藝作品若分別以音樂和繪畫的方式共同呈現的話,給欣賞者所帶來的一定是一種更加真切、立體和圓滿的審美享受!
從純理論角度來說,繪畫與音樂,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繪畫是通過運用富有魅力的線條、色彩塑造審美主體,提供給人們的視覺感官并最終引發情感聯想,進而完成整個審美過程; 音樂則通過悅耳的旋律、多變的節奏和豐富的和聲這些“聲響”元素,刺激人們的聽覺神經,“喚醒”儲存在意識深處的聯想信息庫,進而生發出一種“虛擬”的形象構成,即是我們常說的所謂畫面感,由此達成“動感畫面”的審美境地。? “色彩是琴鍵,眼晴是琴錘。靈魂是緊繃許多根弦的鋼琴。藝術家就是彈琴的手,只要敲下一個個的琴鍵,就會觸動心靈最深處的悸動”。這是一百年前抽象派藝術大師康定斯基所著《論藝術里的精神》中的一段生動描述。
今日的畫家和音樂家,已經越來越熱衷于音樂與繪畫這對姐妹藝術的“跨境之旅”了。因為有了這樣的“強強”聯合,表現萬物的形象、精神;挖掘更加鮮活的真善美;拓展空間藝術思維的更美詩篇將變得更加的便利和快捷。而在世界范圍內的各類繪畫形式中,與音樂最具“對象緣”、最具“心有靈犀一點通”特質的非中國書畫莫屬了。何以見得呢? 我們知道,源遠流長的中國書畫藝術是世界藝術史中別具一格的璀璨明珠,它以其獨特的審美趣味、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思想性,成為東方美術的杰出代表。以下由幾方面分別進行探討。
一、書法的音樂屬性
書法是在人類文明中具有標志性的文字運用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藝術形式,而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高度,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這與民族主義的主觀片面性無關,而是完全立得住腳的客觀現實。從源自象形文字的甲骨文開始,中國文字以其磅礴的完整性、高度的嚴謹性和絕美的造型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更新、演變,生發出多姿多彩且一脈相承的龐大系統。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直到行書和草書,脈絡分明,洋洋大觀!其中尤以行書和草書最具音樂特性。
我們的祖先運用自己發明的毛筆和紙張,在運用這些文字的實用功能的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書法這一獨步世界藝術之林的偉大藝術形式。眾所周知,文字是以線條的形式書寫。而中國毛筆所具有的彈性和多變性加之中國墨的細膩和滲透性,在與宣紙的天作之合中,便產生了具有抑揚頓挫、干濕濃淡、輕重緩急以及錯落有致、顧盼生情、凝神抒懷等復雜多變效果的高級審美境界,這與音樂的演奏過程極具可比性。人們決不會忘記在觀看書法家創作表演時,那蘸了墨的毛筆在紙面上猶如舞蹈演員般閃轉騰挪、韻律盡顯,更不會忘記交響音樂會舞臺上指揮家手里那根引導音樂有序行進的指揮棒在空中靈動的跳躍……它們是如此的相似與和諧!
二、書畫同源的歷史必然
在漫長的人類文化史上,書寫文字與描繪物象本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文化領域,通常情況下是互不干涉、各行其道的。然而,由于中國文字發展的獨特性,具有繪畫性結構的漢字在用中國毛筆的書寫過程中,逐步融合成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字畫”。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漢字的發源起始于早期原始繪畫(圖形、符號),但隨著它在象形、象意和形聲各方面的成熟與完備,文字的書寫也逐步地形成一門獨立的造型藝術形式,即書法藝術。
而這種由原先的“字畫同體”剝離出來的新形式,在由象形向表意和抽象過度的過程中,又對繪畫施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這其中,毛筆的使用起到了非比尋常的關鍵作用??梢赃@樣假設: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一如既往地固守這種圓錐形毛筆的統治地位,而去嘗試諸如竹筆、鵝毛筆、排筆的畫話,中華文化的特質將完全是另外一番的光景了。小小的一個書寫工具,讓世界文化形成了如此迥然不同的分水嶺。故此,中國的繪畫必然的不會像西方繪畫那樣以描摹自然、再現物象為最高追求,而是像書法那樣在意象與抽象之間追求更純粹的審美情趣和精神意境。
三、詩書畫印的交響
以書法的筆意和節奏感進行繪畫創作,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是明顯區別于世界其他地區繪畫的重要特征。歷史悠久的中國畫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樣式,在思想性和審美趣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對社會以及相應的哲學、文學和道德等諸多方面的認知和積累。而“詩、書、畫、印”合而為一的表現形式,則是中國畫獨步世界藝術之林,自成體系的最顯著特征。不管是用筆嚴謹層次豐富的工筆畫,還是瀟灑靈動揮灑自如的寫意畫,在作品上題詩、落款,不僅能點明作者的主題立意和審美追求以便讀者欣賞,而且更能對整個畫面的布局和結構起到豐富與變化的作用。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詩、詞,其本身便具有獨具一格的音韻之美,尤其是盛行于宋代的詞,本來便是為配曲而衍生發展起來的,所以也叫“曲詞”。各種形式規格不同的曲牌經過文人雅士填入對仗、押韻的詞句后,讀來更加朗朗上口,不僅具有音韻的起伏變化,還能產生豐富的節奏變化,從而引領人們快速進入遐想的狀態。
詩詞通過書法這個卓越的載體,與畫面主體形象相輔相成,共同達成了對繪畫主題的有機構建,使得作品更加的豐滿和耐人尋味。最后,由濃縮了金石之美的紅色印章,就如同畫龍點睛般地完成整個畫境的創作。這正如交響樂的演奏,旋律、節奏、和聲與配器的相互協作、有機穿插,通過聽覺系統把聽眾帶入美妙奇幻的藝術世界……詩、書、畫、印的交響則是以最豐富的視覺元素讓人們從二維的平面里品嘗這有些“不可思議”的音樂美感。這種需要多科目藝術相互輝映、有機組合的藝術形式,對于沒有接受傳統東方文化熏陶的西方人來說是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四、流動的寫意精神
由于繪畫與音樂在整體結構和外部形態上存在著一種有機的相互對應性,比如繪畫的構圖與音樂的曲式構成;繪畫的造型線與音樂的旋律;繪畫的色彩氛圍與音樂的和聲配器;繪畫的筆觸特點與音樂的節奏型等,因此人們在聆聽音樂時,腦海會產生色彩和畫面。而在觀看畫作時,又會有音韻的幻覺出現。
中國書畫,尤其是行、草書和大寫意山水、花鳥畫的創作,其運作的過程便有極強的音樂和舞蹈性特質,像極了現場的音樂演奏會。它們在時間的流動性和人的運動性方面,相似度極高。而從完成后的作品來看,把它比喻成被凝固了的樂章,是再恰當不過的描述了。雖然理性明確地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不同性質的兩碼事。但感性卻始終一直頑強地進行著勸說:它們本來就是血脈相連著的雙胞胎,只是各有長短而已。中國畫理論里的“墨分五色”之說與東方音樂“五聲音階”的高度對應;墨法中追求的枯濕濃淡與音樂的輕重緩急;筆法中的長短頓挫與樂曲的節奏變化;還有畫面的色調明暗與音樂中和弦更替效果的神奇感應等等,所有的這一切,來得均是那么的使人既感到奇異微妙而又理所當然! 中國書畫所具有的現場性、時間性以及很強的不可逆性(一次性),可以說是世界上與音樂走的最近的美術形式了。雖然它們的物質基礎不同,卻在精神層面上有著密不可分的通感。流動性是它們的面貌特征,而寫意精神卻是它們共有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