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顯怡 龔渝皓 李新亦



摘 要: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存續及創新發展成為樹立文化自信,增加傳統文化普及最為基礎的手段。以修復瓷器的鋦瓷工藝為研究源頭,融合現代審美生活需求,創新思路,改變設計類別,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在傳承中創新,積極探索傳統工藝在當下可持續發展的創作方法,讓傳統工藝和文化元素融入現實生活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2016年“十三五”規劃中將“振興傳統工藝”新增為文化重大工程。自此振興傳統工藝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后各部委、機構接連發布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計劃,多點扶持傳統工藝項目。眾多的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存續現狀各不相同,但大多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境遇。這些傳統手工藝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生智慧值得我們以新的手段、新的視角去發展式繼承它。
一、傳統鋦瓷到再造的創新探索
鋦瓷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其工藝實施流程為將破碎的陶瓷器皿按原有形態拼好, 用金剛鉆在裂縫兩邊鉆孔,再以鋦釘嵌住抓牢,使該器物恢復其原樣且可以繼續使用。后來隨著現代化制瓷業的快速發展,瓷器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損壞后直接淘汰,再次購買,人們也不再愿意使用鋦補修復后的用品,這使得以修補瓷器為生的鋦活手藝人無活可做,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傳統的瓷器修復已經無法服務于大眾生活,因此將傳統瓷器修補技藝輔以藝術化加工,添加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元素,是使其流傳下來并實現創新發展的積極探索。將傳統鋦瓷修補技藝用于現代器物修補,使得鋦瓷技藝變得更為靈活和藝術性。
本設計是在現代鋦瓷工藝基礎上的“再造”革新, 轉變思維、創新方法,將鋦瓷工藝原本單純的修復理念轉化為創新造物理念,即其施藝的目的不是為了修復,而是將在生產、運輸、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已無使用價值的各種不可降解的材料邊角碎片,在切割打磨、拼接鋦合的過程中,將錯就錯,順勢而為,再輔以金繕工藝的裝飾,進行器物再造,創造出有別于傳統制瓷工藝的器物形態,賦予其新的生命和審美意義,給人們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讓這些不可降解的碎瓷片以另一種面貌獲得“新生”。通過設計制作實踐驗證,為鋦瓷、金繕傳統手工藝創新研究提供可行的技術依據。使傳統手工藝不在停留在原有的價值屬性之上,加速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實現產品化轉化,走進現代生活、時尚生活和潮流生活,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二、環保理念下的獨特創造
生態環保理念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以設計手段使其“再生”。本設計中以破碎瓷片為主材,依材造物,藝術性地處理不同碎片的面積的大小、紋樣的利用、色彩的搭配、肌理的對比等因素,結合當代美學,再造出偶然性極強,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生活器物。由于殘破瓷片的形塊具有唯一性,故由其重新鋦造出的器物也形成了“偶合天成”、獨具一格的實用性和藝術價值。經過創意設計制作的碎瓷再生產品,徹底改變了其廢棄的性狀轉而發展為全新的,適應現代生活需求與審美方向的實用美學產品,踐行了綠色可持續設計的生活理念。同時也向使用者傳達綠色可持續的理念,以物傳遞侘寂美學。
本項目是踐行綠色可持續設計的實踐探索。將本無使用價值的材料碎片經傳統工藝的制作實踐,創作出全新的手工藝產品形式,賦予其第二次生命,延長碎片的使用周期。這正是對環保可持續理念的最好踐行,以此方式傳承與創新傳統手工藝的也是設計領域的可持續綠色設計實踐。
三、手工藝創新發展范式及可推廣性
“再造”陶瓷器物表面上看是技藝整合、器型再造的創新設計實踐,同時也是廢物利用、綠色生活的環保意識的倡導,是恪守勤儉、惜物惜福的傳統美德傳承,更重要的是其創作實踐本身的社會創新意義。
1. 開啟鋦瓷、金繕等傳統工藝創新運用的一扇門
既由復原到再造的鋦瓷與金繕工藝的創新結合及產品形式的多樣化創作。在傳統鋦瓷工藝的基礎上, 轉變思維、創新方法,將鋦瓷工藝原本單純的修復理念轉化為創新造物理念,在切割打磨、拼接鋦合的過程中,將錯就錯,順勢而為。進行器物再造,創造出有別于傳統制瓷工藝的器物形態及產品使用方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和審美意義,給人們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使原有的材料形態以另一種面貌獲得“新生”。將“再造”理念,既在傳統手工藝的運用中,突破其原有的物理形態和常規運用方法,以跨界、融合等方式將傳統工藝創新運用。
2.找準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之間的融合點,形成兩者間的傳承紐帶
如傳統工藝運用領域的拓展。將鋦瓷、金繕工藝拓展到其他設計領域,例如服裝、皮具箱包及其他時尚設計方面。同時,以設計的力量實現從單純的工藝品到實用產品的轉變,使其商品化、品牌化,并借由新興的互聯網、自媒體進行推廣宣傳。注重可用材料多樣性跨界探索實踐。例如與陶瓷材料屬性相似的玻璃,在破碎無法使用時,也可采用鋦瓷與金繕結合的工藝對其進行再次創作。亦或是在陶瓷碎片中嫁接入金屬、木材、塑料等質感與表面肌理各異的材料,創作出更為豐富的產品形式與視覺效果。如圖1所展示,借由碎瓷片的不規則外形,經過不斷的挑選、搭配,組合各片碎瓷的性狀、色彩及表面肌理,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化首飾作品。此種創作更是體現了傳統工藝的手工感與不可預見性。鋦瓷和金繕兩種工藝在設計制作中充當了固定連接與裝飾點綴的作用。
3. 探尋傳統手工藝創承式發展的路徑并具有可推廣、可復制性
在前后完成3批次“鋦瓷造器”作品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思考更為整體和統一的產品開發路徑。以品牌化產品發展為思路,以產品設計思維與方式對產品開發進行科學規劃。注重對傳統手藝人的“非傳統式”培養。實現傳統手工藝動態的傳承和可持續的發展,更具社會創新價值。政策決策相關部門或相關協會進一步通過政策與資金的支持,營造利于傳統手工藝發展的文化氛圍,組織開展手工藝創新發展的相關活動;同時鼓勵支持各類社會公益機構、營銷機構、設計機構參與到手工藝傳承發展事業當中,加強對手工藝藝人、手工藝企業的現代設計的培訓學習,相互提升。如圖2砂器鋦瓷作品,為參與雅安地震災后文化重建工作而展開的設計創作。作為湖南電視臺芒果V基金雅安災后重建項目——安家的子項目,對2014年遭受地震災害的雅安市滎經縣進行文創扶持,希望通過設計手段解決地震重建過程中社會、經濟和人文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將鋦瓷金繕“再造”方式運用于滎經的非遺黑砂砂器的創意設計中,以設計實踐的創新力量推動當地產業振興和文化可持續。通過本次設計創作驗證,后期還可籌建黑砂創意設計實訓基地。在雅安市滎經縣與當地黑砂技藝傳承人聯合建立黑砂工藝品創意與實訓基地,在對黑砂器與陶瓷的再造設計和技藝培訓的基礎上更好實現傳承和保護,同時將逐步發動更多當地私人作坊參與其中,啟動培訓與資助計劃。讓更多的工坊、手工藝者加入其中,把瀕于失傳的工藝重新帶入當代設計中,帶動當地的手工藝經濟發展。
通過以上種種方式,借由成熟的互聯網手段及流行的自媒體平臺,建立便捷的、廣闊的傳播渠道,賦予傳統工藝以新的面貌,新的內涵,實現傳統工藝的復活與重生。另一種推廣路徑則是以展覽等形式實現傳統手工藝的推廣輸出。文化的自信是手工藝發展的根本,以展覽、競賽等方式,對國內外大眾進行有效的推廣,增強手工藝普及程度,以期實現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圖3所示為項目前期成果于海外及國內高水平競賽展覽現場,鋦瓷造器“再造”創意設計作品獲得多家媒體的廣泛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四、結語
傳統手工藝已經從過去單純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功能,轉化為傳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載體。同時,傳統手工藝因其以人為實施主體的特性,也是一個展示工匠精神的良好載體。以創新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手工藝,并著力挖掘其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將設計的力量融入傳統手工藝的創承發展中,使其大眾化、商品化、藝術化和時尚生活化,充分挖掘其價值內涵,尋找新的附加值增長點,提升傳統手工藝的附加值。
參考文獻:
[1]《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017.3)
[2]張建平、王立端,雅安社會創新設計中的鋦瓷造器[J],包裝工程,2017.6.
[3]陳岸瑛,時代轉折中的非遺傳承與傳統復興[J],裝飾,2016.12.
[4]向怡泓、王云慶,談鋦瓷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齊魯藝苑, 2017.3.
[5]陳君,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傳承與當代“再設計”[J],文藝研究,2012.5.
[6]徐藝乙,手工藝的傳統——對傳統手工藝的知識體系的再認識》[J],裝飾,2011.8.
[7]]鄧彬,無常之美——金繕的技法和藝術表現[J],美術觀察,2018.3.
作者簡介:
羅顯怡(1982—),重慶交通大學,女,碩士研究生學歷,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手工藝。
基金項目:本文為重慶市社科規劃培育項目“基于“鋦”“繕”傳統手工藝的器物再造設計方法研究”(編號:2020PY73);重慶市教委雛鷹計劃研究項目“傳統手工藝的時尚創意與設計體驗”(編號:CY2007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