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朝琴
摘 要:吟唱是一種傳統的教育和學習方法,特別適合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吟唱在我國與古典詩詞是相伴而生的關系。而今,一些年輕人不喜歡讀古書,究其原因就是他們認為古書距離自己的生活時代久遠,產生了隔閡與陌生感。古詩文成為年輕人觀念中煩瑣的舊時內容,這里面有一些問題,學習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礙之一。所以,吟唱教學融入語文詩歌教學可恢復漢詩文獨有的聲音形式,讓學生重新喜愛上古詩文,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關鍵詞:吟唱教學;詩歌學習;審美理解
一、吟唱教學藝術方法的獨特性有助于促進初中詩歌教學目標的落實
初由于新教材使用時間不久,一些教師尚未充分意識到本古詩詞選編的變化及其對古詩詞教學的影響。古詩文篇目的明顯增加體現了我國中學教育對語文課程的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同時體現了語文教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立德樹人、鑒賞對象多元審美的選文理念。古詩吟唱教學的主要方法有“吟”“唱”兩種方式。“吟”是指依著一定腔調緩慢地誦讀,這是我國傳統的讀詩詞和讀文的方法。通過聲調的抑揚頓挫,配合肢體語言的變化,將文中意境從抽象、平面的文字中進一步延伸,在有聲的空間里豐富發展。“唱”是指依照音樂旋律發出的聲音。詩詞的吟唱,實際上是詩詞音樂性的進一步延伸,表演性更強,一般都有譜可依。無論是流傳下來的古典詩詞歌曲,還是當代音樂家的依詞配曲,都有著強烈的音樂美。語文教師將有明顯音樂因子的吟唱帶入課堂,借助節奏旋律的特點來活躍學生的大腦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依樂而記的記憶力。這樣,吟唱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單字記憶、不連貫記憶的問題,有了體系和完整性。學生在良好的音樂藝術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輕松記憶的過程,同時,增加了背誦詩歌的牢固性。
二、吟唱教學課程的具體作用
1.古詩吟唱教學可以開設多種類型的教學模式
花有色彩斑斕,課亦可多樣豐富。初中古詩吟唱教學可開展三種有效吟唱教學的課堂模式,如講授欣賞課、研讀學唱課、表演展示課。講授欣賞課分“知”“賞”兩個部分。正確的“知”是講授欣賞課的教學出發點。消除學生的心理認知偏差,形成對古詩文學習意義的認知,創造形成興趣的前提條件。講授欣賞課可與學生講授朗誦的特點、吟唱的相關知識、朗誦與吟唱的不同,再接受吟唱這種學古詩的形式。教學的初步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配樂朗讀,體會節奏和旋律,語文對朗誦者產生的情感投入作用。這個由“讀”到“唱”的銜接對于一部分學生起到一定的過渡作用。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人的嗓子是最好的樂器,是可以吟唱出世界最動聽的聲音。在鼓勵的基礎上學習吟唱新知,達到求知好學的效果。“欣賞”吟唱的作品可以先挑選教材中篇幅比較短小的、學生比較熟悉的作品,讓學生更容易在熟悉中找到不一樣的“新”感受。“欣賞”吟唱的作品形式可綜合視頻或音頻文件,以“聽”來感受突出旋律,以“看”來欣賞綜合表演效果。研讀學唱課是正式學習古詩詞吟唱的關鍵階段。這一課堂模式主要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學唱的互動方式。教師講授要選取名家吟唱的范例,將所講授詩歌進行字音的標注、唱的高低區分、曲調的反復學唱幾個步驟。教師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古音韻學與現代漢語的不同發音、節奏、韻律、氣息、情緒等吟唱的技能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點撥。研讀學唱課上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之間合作互助,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得以解決問題,在自學分享中提升學習的價值感。這一課堂模式的作用在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盡情表達自己。同時兼顧到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接受程度,幫助學生進行創新式的學習。
2.吟唱教學的多種教學模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有明顯成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除培養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基本功外,還應該發揮其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熏陶作用,發揮其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作用。吟唱教學的多種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藝術情境,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學生接受詩詞吟唱課程的熏陶,積極參與到豐富多樣的吟唱活動中。經過一定時間后,很多學生在積極參與后能有效改變其之前語文課堂上常有的古典詩詞學習態度。多種教學模式的吟唱幫助他們主動想象詩歌意境,體會詩歌情感,在讀、品、吟、唱、演的過程中,調動記憶、想象、體驗等心理過程,形成逐步深入詩歌內在世界的結果,達成豐富和深入解讀詩歌文字的目的。
在此多樣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了熱愛詩文的情感。學生能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產生聯想,在聯想的基礎上進而想象,并最終形成龐大的創造性結果。
三、初中詩歌吟唱教學的未來發展與學校教育理念的完美結合
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節目以“唱詩”的藝術形式,唱響了整個中國,唱出了人們對詩歌的歡喜。在此全民熱情下,作為教學基地的學校響應國家號召,主動開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詩詞吟唱課程尤為重要。這既符合學校“大道不器,敦品勵學”的辦理念,又充分體現現今學校以語文教學為基礎的“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對于古詩吟唱教學,自古以來都相當重視。《尚書·堯典》就有“詩言志,歌永言”的說法。宋時王炎說過:“長短句宜歌而不宜誦。”學校重視吟唱教學也是學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中學生是中學教育的語文素養目標之一。詩詞吟唱教學在這兩個方面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視聽和表演的共同運用有助于對詩詞的記憶與理解,這是一種深化詩歌理解的教學實踐。詩詞吟唱課程兼顧了“詩情”與“人情”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性情,成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讀書人。
四、結束語
語文教師在整個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既是引導者也是學習者。教師積極參與到吟唱活動中去,及時整合、優化教學環節和課程內部結構,有效提高了古詩文教學能力。師生共同參與,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學生喜歡的,有實效,有創造,探索出一條詩歌教學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鄭偉.論中國古詩詞吟唱在語文中的傳承與創新[J].戲劇之家,2016(16).
[2]周惠燕.古詩詞吟唱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實踐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
[3]張艷娟.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古詩詞吟唱”教學的實踐研究[J].明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