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經濟、文化發展到頂峰的一個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在歷史進程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前代相比,宋代的飲食業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成為了我國飲食發展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關鍵詞:宋代;飲食文化;傳統
一、南北方飲食差異與交融
宋代南北方食文化密切交融,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北宋大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有記載:“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于北俗也”。揭示了宋朝時期社會飲食口味上南咸北甜的巨大差異。在當時,中國的口味主要有兩種,北方人喜歡吃甜的,南方人喜歡吃咸的。當時中國沒有吃“麻辣”的,因為,當時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到了南宋的時候,北方人大量移民南方,因此,甜的口味逐漸傳入南方。造成北方吃甜食多于南方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方糖的產量差異,雖然在當時南方也生產甘蔗、蜂蜜等糖原料,但是甘蔗成為經濟作物被大規模推廣,還是在明朝時期,蜂蜜在古代則是屬于高級奢侈品,并不能作為主要的制糖原料。而北方則是相反,宋朝北方不像今天是用甜菜來制糖,他們更多的是用麥芽來制糖,麥的產量本身就高,因此在宋代北方是主要的制糖基地。這就造成了宋朝南北飲食中的“南咸北甜”的局面。
除此之外,因為農作物生產的不同,南北方在主食上也有巨大差異。當時的北方種植麥子和粟,就以面粉和小米為主食;南方種植水稻,以大米為主食。由于漕運發達,北宋每年大約有600萬石的糧食被調至北方,所以北方的一些官吏與軍人也把稻米當作主食。中原士庶南渡之后,北方的面食也在南方逐漸推廣開來。專門制作與販售糕餅的面食店在臨安四處可見。走進店內,可以看到僅僅餅類食物就有幾十種,包括有開爐餅、甘露餅、糖榧餅、薄脆餅、玉延餅、通神餅、菊花餅等不一而足。宋人將許多面粉制作的食物統稱為餅,例如炊餅就是今天饅頭;胡餅類似今天的燒餅;湯餅則是面條的前身,處在從面片向面條的演進當中;一些裹餡的面食卻被稱為饅頭。
二、宋代飲食習慣
宋朝人受遼金和獨特的味道的影響,再加以豬肉的平俗和政府嚴令禁止宰殺耕牛的政策,以羊肉為招待賓客的上乘之物。據史書記載,宋代的御廚最多的時候一天用掉1000斤羊肉,可見宮廷對于羊肉的需求量之大。民間自然少不了對宮廷的跟風,羊肉也就成為北方大部分地區的主要肉食,成為了肉類至尊,受到皇室貴族的特別喜愛。水產品類肉食如魚、蝦、蟹、鱉、河豚、蛤蜊等也已常見已經成為宋人餐桌上的“常客”。魚是宋代最常見的水產品,東京城每日清晨單從新鄭門、西水門、萬勝門送往城內的生魚就有“數千擔”,甚至寒冬時期也有從黃河邊上送往京城來賣的魚,謂之“車魚”,“每斤不上一百文”。蘇東坡曾這樣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豬肉在北宋年間很便宜,相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謫時期,因為錢少就只能買得起豬肉,后來他和家人一起改良開發了紅燒肉的做法,把豬肉做得肥而不膩,味美鮮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菜“東坡肉”。
兩宋時期,人們已注重營養及食物結構搭配的合理性,瓜果蔬菜已在宋人的飲食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就促使蔬菜種植業發展迅速。宋代蔬菜的種植面積大大超過唐代,蔬菜品種也迅速猛增。唐宋代蔬菜的烹制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同一種類的蔬菜,可以根據不同節令食用不同的部分;第二,用蔬菜制作的菜肴,品種極其繁多;第三,調味品在蔬食中廣泛運用;第四,出現了以素托葷、葷素結合的新型風味菜式,使蔬菜更富滋味
三、宋代飲食文化形成原因
1.農業技術的發展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是推動飲食文化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宋代時,農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耕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進步,生產工具得到了優化,再加上宋朝氣候溫暖,特別適合農作物的生長。這一時期宋朝還出現了“稻麥兩熟”,這是一種農業復種形式,就是在土地上可以按時令輪流耕作水稻和小麥,有利于提升糧食產量;良好的外部條件使宋朝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升。除了種植水稻和小麥之外,有些農業十分繁盛的地區,還種植瓜果蔬菜,這就使當時的食物更加的豐富多樣。
2.商業的發展
宋朝時期的商業政策比較開明,認為追求財富并不是什么壞事,是人之常。宋朝為了解決國家龐大的財政支出,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保護工商業的利益,商業在宋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城市中各種飯館酒樓很多,流動的小商小販隨處可見。宋朝時期,坊和市逐漸融合,商業區拓寬,飲食行業和人們的生活都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大小市場遍布大街小巷,酒樓餐館林立,宵禁也取消了,還出現了夜市,一些大一點的酒樓甚至還能經營到后半夜,大大豐富了東京市民的夜間活動。據《東京夢華錄》卷二《酒樓》記載:東京城內共有 72 家大酒樓,稱為“在京正店七十二戶”,可見宋朝酒樓規模之宏大。宋代飲食文化的高度發達與當時的商業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統治者的支持密切相關的。
3.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交通網絡的發達,為食物原材料的南來北運提供了便利。經過唐代的發展,到宋代全國性的商業運輸網絡已經形成。北宋定都開封,正好在運河邊上,地理位置優越,可以借助運河航道運輸貨物,而南宋都城臨安所處的東南地區,河網密布,水陸交通更加發達,運輸條件比開封更加優越。形成以京城開封為中心,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運輸網絡,服務整個國家,為飲食行業的發展業提供了豐富的食材。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朝代的飲食文化在傳承前代中不斷發展,各有特點,宋朝也是這五千年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宋朝的飲食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呈現出更加精細化、營養化、專業化的特征。民以食為天",一個朝代的飲食不僅是一個行業,更是一個時代繁榮昌盛的象征。
參考文獻:
[1]沈括. 夢溪筆談[M]. 中華書局,2016.
[2]《唐宋八大家文集》 編委會編.蘇軾文集[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李士彪,注.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殷悅(1999.10.1—),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學生,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研究。